阿雷吟诵讲堂(中)第二十课《暮江吟》

阿雷吟诵讲堂(中)第二十课《暮江吟》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暮江吟》。

一首两组镜头的写景诗

今天要吟唱的《暮江吟》,其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老白。回忆一下咱们学过的他的诗,《池上》《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大林寺桃花》等。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的仄起七言绝句。我们还是先来一起读读这首诗吧: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这首诗,大家要关注“两组镜头”和三个“时间点”。

“两组镜头”:这首诗构思巧妙,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通过时间点加以组合。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三个时间点”:前两句写的是日落前或刚刚日落时(一段时间);后两句应该是写了两个时间段,分别是黄昏时(日落后的一段时间),夜里的(一段时间)。如果懂天文知识,九月初三的月亮,只能是太阳落山不久能看到西边的弯月,至于露水至少要到后半夜才能形成。所以,作者应该写这首诗的持续时间段应该是很长的。

一位自求外任的白刺史

这首诗是白居易什么时候写的呢?这就要说说当时的写作背景了。我们前面说过,白居易一生做官也是起起伏伏的。

话说唐宪宗时期,元和十年(815年)夏,京城发生一起特大谋杀案,宰相武元衡被杀,御史中丞裴度被刺伤。此事引起轰动,白居易上奏要严惩凶手,不料被奸臣陷害,贬为江州司马。直至后来穆宗即位,他十分欣赏白居易,把白居易调回京城。后来成为穆宗的贴身秘书,专为皇帝写圣旨。

但是,穆宗也是逐渐沉溺于游猎、宴会,导致朝政荒废,朋党倾轧,两河动乱,民不聊生。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几经周折,皇帝才放他出任杭州刺史。他愿望终于实现,自然心情无比喜悦。

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达杭州。而大家吟唱的这首《暮江吟》就作于江行途中。

一点吟诵方面的小知识

今天,我们来详细近体诗(格律诗)的判定规则的四点中的第一点:齐言。

何为齐言?“齐”是整齐的意思,“言”这里指诗中的字。而“齐言”就是指每句诗的字数一定是相等的。把握这个特点,我们很快就能将辨别出一部分诗就不是近体诗(格律诗)。

比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显然,它不是“齐言”的,座椅不是近体诗。再比如,我们刚刚学习过的《忆江南》也不是齐言的,它其实是一首词。

当然,齐言只是判定近体诗的一个条件,但是不是七言的就一定是近体诗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近体诗的判定有四点呢?仅仅凭着这一点肯定不行。我们知道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才真正算确定了近体诗的格律特征,真正的近体诗才算形成。像之前的一些齐言诗都不是近体诗,比如《诗经》里很多齐言的诗,再比如我们开始学习的《江南》等都不是。

就是武则天以后,一直延续到现在,古体诗还是存在的,比如我们说李白的一些诗,有很多就不是近体诗。举个例子,如《静夜思》就不是近体诗。所以,齐言只是一个条件,可以根据它排除一部分诗。

关于判定近体诗的特点,我们明天接着聊。

一曲轻松愉快的抒情调

我们前面讲了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时,已经了解到这首诗作者前往杭州任职途中写的。

当时作者心愿达成,心情自然很高兴。而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那我们在吟唱的时候,一定也要把握诗人的这种心境,把这种愉悦美好的感情通过吟唱表达出来。我们赶快来一起唱一唱这首轻松愉快的抒情调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