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吕中元......当代抽象艺术大师盘点

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赵无极

赵无极在他的漫游时代,一度做过毕加索的邻居,八十多岁的毕加索对这个矮个子中国年轻人一直青睐有加。50年后,当赵无极自己也进入耄耋之年,在法国人心目中,他已经和毕加索一样声名显赫。他终于走出毕加索的阴影和荣耀,成为新一辈人仰望并企图逾越的图腾。他在纸面上导演的一场场黑白梦境,征服了以挑剔著称的法国人,更让全世界重新发现了潜伏在纸上的中国——它所倡导的艺术传统,与彷徨中坚定的变革。

赵无极,《向杜甫致敬》

抗拒传统的念头,从赵无极初到巴黎即盘桓于卢浮宫的那个下午开始,变得愈发坚定执著。《蒙娜丽莎》、波提切利和安杰利科的作品刺激着赵无极,他知道,自己终于看到了另一种绘画。就如同那个充斥着交锋与融会的时代,当东方遭遇西方,从经济、制度乃至艺术、文学等领域催生的反应,激励着一代年轻人。赵无极找到一种新的表述方式——从未尝试甚至仅仅是想象过的。

《无题》2004

《无题》2005

2006年10月,苏州博物馆新馆开幕式上,赵无极应老友贝聿铭之约,回国布展。这次他选定的主题是《黑白梦》。《黑白梦》以一面墙遮住门庭,踱步转过,别有洞天。墙的背面安置着一组屏风,展厅四周陈列着1幅油画《汉庙》,16幅水墨画,以及赵无极和法国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合作的画册。大量作品都被冠名以《无题》,传达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方禅意。这次,赵无极舍弃了缤纷的色彩变化,转而反观黑白两色造就的独特的视觉经验。从两种对立的色彩中,透视出情感和故事,以及无穷的力量。

无题2006

从瓦西里·康定斯基第一次运用“抽象艺术”这一词语,创建抒情抽象,到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主义,以及毕加索、勃拉克等领导的立体主义的发展,抽象艺术逐渐发展得相当成熟。这股抽象主义热潮,让抽象艺术变得更加自由,更加多样化。

康定斯基《海滩》

康定斯基曾说过:“艺术并不仿造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抽象是相对具象世界而言的,因此可见,抽象艺术并不是一个画派,它比较像一种 思潮 ,像一场足以改变视觉经验和艺术观念的革命,抽象赋予艺术欣赏更大的想象空间。

赵无极《连理》

建筑大师贝聿铭在赵无极画展的前言中写道:“我觉得他的油画和石版画十分迷人,使我同时想起克利绘画的神秘和倪赞山水的简练,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无极是欧洲画坛当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赵无极《无题(月满千帆)》

单就赵无极先生的绘画作品看,他的作品色彩拥有一种爆发力,很有视觉冲击力的鲜艳或厚重的色彩,塑造出深邃色调,表现空灵、无垠的艺术意境。观看他的作品,常会有种站在空旷的天空下,观看遥远地平线上随日出或日落变化时天际那种丰富壮美的色彩变化,或是在北方冬天透过结满冰霜的玻璃窗看晨曦或余晖时美丽的色彩。

赵无极《25.05.01》

在绘画创作上,赵无极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赵无极在欧洲重新发现了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意境,作了一个似乎西方式的诠释。

赵无极《花》

法兰西学院第一位华裔院士——朱德群

1956年,巴黎市立美术馆为一位名为尼古拉·德·斯塔埃尔(Nicolas de Stael)的抽象艺术家举办了回顾展。这位扛起新巴黎画派大旗的天才艺术家,用有力堆砌的色块向当时过度重视装饰性的抽象派回击,让绘画重新回归到物体自然形态的探索之上。本应继续任由才华四溢的他,却在创作陷入瓶颈、留下一幅未完成的巨幅油画后,断然结束了生命。

“希望有一天我的朋友发觉到在看我成堆颜料的生命图像时,感到的是千万种震颤而不是别的东西。”斯塔埃尔的回顾展汇集了他几乎所有作品,轰动了整个艺术界。身为先进艺术流派的代表却也有了自己的“规矩”,而斯塔埃尔却一举击碎这脆弱而又虚无的牢笼,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寻得了独属自己的自由。无数人在这场回顾展中感受到了他所期待的“千万种震颤”,其中就包括一位刚刚抵达巴黎的高个子中国人——朱德群。

这位同样年轻的艺术家站在斯塔埃尔的画作前,脑海中仿佛有万鼓齐鸣,鼓声与他急促的心跳共鸣着,一举拨开他心中弥漫已久的迷雾,一条名为“抽象”的崭新道路在他眼前铺开,而道路的终点便是他之前一直所追求的“画面的自由”。

朱德群高大结实的身材,与大众印象中瘦弱孤僻的艺术家形象大相径庭,而他本人也是在父亲的坚持下走上绘画的道路。在考上杭州国立艺专之后,朱德群师从留法归来的吴大羽、方干民等一众大师,而在校长林风眠开放创新而又不忘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朱德群得以从西方油画与东方国画中汲取营养,打好结实的书画基础、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层理解的同时,又对现代艺术抱有极大的兴趣与探索欲。这段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显得格外珍贵的求学时光,不仅是他无数个日夜的美好回忆,也成了朱德群日后创作的牢固基石,他的肆意挥洒,他的激昂澎湃,皆是扎根于此。

在移居法国之前,朱德群已经画了整整二十年的画,不仅在台湾师范大学担任西洋画教授,还在台北中山堂成功举办了个展。即使已经在艺坛崭露头角,东西方传统绘画上都小有造诣的他却并没有满足。相反随着创作经历的增加,有形的绘画所带来的束缚感越来越强,朱德群的内心渴求一个真正的突破口,一个不同于印象派和野兽派还有裹着有形的网,更为大胆和创新的新流派。

一切就像命运开的无趣玩笑:斯塔埃尔从法国昂蒂布的画室阳台一跃而下的同月,朱德群坐上了驶向法国的轮船;一位走向人生终点的同时,另一位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每每有人提及朱德群初到法国的遭遇,必会提及他为妻子董景昭绘制的肖像斩获法国国家春季沙龙银奖一事。妻子所穿着丝绸外套褶皱处的金属光泽与柔软的羊毛内衬,与她温柔而坚定的神情都被精准捕捉并再现于画布之上,无不展现出他在油画技法上的非凡功力。而这幅被他称为“幸运星”的画作,却是他最后的具象创作。一切都在那场回顾展后被推倒重来,朱德群也曾坦然:“这些获奖的作品与我后来的创作没有太多的联系。”

与当时在场、感叹着绘画被开拓出新领域的法国艺术家不同,对于精通传统水墨朱德群来说,更像是寻到了一种东西方绘画真正相交的创作形式。这个经由塞尚、康定斯基等数代艺术家不断开垦、名为“抽象”的新兴艺术流派,给画面赋予音乐性乃至文学性,在朱德群看来与国画中必不可少的“韵”是共通的。

抽象派与水墨画之间的关系,比起传承或者借鉴,也许借用生物学中的“趋同进化”的概念来解释更能贴切: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与环境之上,不同的艺术类型有了形式上的相似。而朱德群此后数十年所做的,便是将中国诗画内涵“嫁接”到了油画之上,并精心呵护它直至花繁叶茂,彻底成为油画尤其是抽象画中不可忽视的一枝。

“朱德群的作品,远看西洋画,近看中国画。”同为艺术大师的好友吴冠中曾如此评价。今年于苏富比春拍上亮相的三联屏组画《盛世雪》,便是最能体现朱德群创作特点与艺术精神的作品之一。

这幅长近四米,高近两米的巨大画作取材自朱德群途径阿尔卑斯山的一次旅行:“那是我在日内瓦的途中,看到阿尔卑斯山覆满了白雪,当云雾弥漫之时,云雾的白和雪白的白层次分明而充满了变化,此时我心中只有云雾在白地上移动的景象以及涌现的层次,心灵似乎也跟着那深浅浓淡的变动而若浮若沉,一下子浮现了很多唐诗的意象。回来就忍不住想作画。”画布上,巨大的山体犹如虬龙一般盘踞着,浓厚的黑色色块是它的肉身,尖锐的笔锋则是它坚硬的鳞片,强劲有力,在猛烈的白色暴风雪中巍然不动;纵然如此,无形的灵动的风也并未让它半分,席卷着雪,撕裂了云,让阳光短暂地闪耀在山体的积雪处,留下了一片又一片飘忽不定的彩色光斑,在山间跳动着。

画中并无对于实际阿尔卑斯雪景的描绘,却对于雪、云、风、山与阳光等元素在形与色彩上做了区分:遍布整张画面、微小而密集的白点象征着雪,时而厚重时而单薄的浓墨正是山与呼啸其间的狂风,而与白色笔刷交织的彩色色块则代表了云间若隐若现的阳光。这正是斯塔埃尔所提倡的,抽象画不应抛弃物体的自然形态。

抽象画与具象画所带给观者感受的最大不同,也是基于共鸣的不同产生形式:具象画对于实景实物的精准再现,唤醒的是观者对于此事物的记忆,以及与之伴生的情感;而抽象画则是直接对由事物所产生的感受进行精准刻画。而朱德群的画,就是将心中的山间雪景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无论是否去过阿尔卑斯山,都能在这幅画前感受到咆哮的狂风与高山的大气磅礴。

从第一幅抽象画创作完成,到因身体原因放下画笔,期间的五十多年间,朱德群创作了上千幅画作,以及各类书法、陶瓷作品。有评论家曾批评他的画作总是在用同样的技法不停的重复,朱德群却将此视为一种褒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都不是等来的,什么是激情?什么是灵感?这些都是来自一个人的不停的工作和自然的感受之中,如果你不画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灵感和激情。”

直到八十多岁,朱德群都依旧保持着每日七八小时的高强度创作,这份完全源于自我的驱动力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也许正是因为在五十多年前巴黎的那场展览上,他就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正自由了吧。

中国绘画的抽象主义代表——吴冠中

吴冠中

吴冠中继承了老师林风眠融合中西的主张,试图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精神相结合,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吴冠中《狮子林》

艺术批评家贾方舟表示:“吴冠中先生是自20世纪以来,在中西结合这条路上,走得最成功的艺术家之一。”抽象大师波洛克的作画过程是把画布钉在地板上,围着画布像踏舞步似地走动,用棍棒蘸上油漆,任其在画布上滴流……他声称,预先不知道到底画了什么,而是经过了一个认知阶段后,才看到了自己到底画了什么。

吴冠中 1988年作 林石

然而他这种无意识的作画思维同吴冠中的“有意味形式”是有本质区别的。吴冠中的绘画是感受在先的、一种自觉以意境为表达终极目的的绘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吴冠中《交河故城》

吴冠中抽象绘画用的是一种重构性的形式语言。他后期的抽象绘画有很强的形式美感,这种形式美感同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他是依据形式美的规律,在二维的空间中以线、点泼墨的形式构成营造出重重叠叠,深深浅浅的大空间、大世界。

吴冠中《苏醒》

在这个世界里是看不到底的,它把中国的哲学思想完全的融化到其中,宇宙世界和生命意识也更加明显。线条所表现的是藤蔓还是枝条已不重要,这些飞舞的线条在相互撞击、相互拥抱,擦出了生命之火花。

吴冠中《荷塘》

大美无极的抽象油画家——吕中元

吕中元

吕中元,1954 年出生于中国江城武汉。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部原主任。

他致力于东西方油画艺术的融合,展现禅宗理念和精神意境,将形式的写实与装饰,色彩的张力与思想的含蓄融为一体,使画作呈现出充满东方理想的幽远意境,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

吕中元《两界》

他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东京学艺大学的吕中元,不仅师从吴冠中、东山魁夷、加山又造等国际大师学习绘画,亦先后赴法国、意大利、瑞典、丹麦、美国、印度、古巴等国写生游学。吕中元先生旅居国外近二十载的艺术经历、潜心油画创作的艺术执着,使其探索和寻找到了自身油画语言的独特定位,成为融汇中西的著名画家。

吕中元《乡愁赋》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曾评价他说:“从沉静的塑造到意象式的表现,从概括的造型到展开的抽象形式,吕中元的油画创作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但他的艺术最可贵的特征不在于丰富的形式,而在于不断积淀的专注而单纯的情感,这种情感的真实使他的艺术富有纯正的品质。由此可以让人相信,艺术追求的无边无岸不会削弱他的表现力度,反之,会引导他朝向精神的深度空间。”

吕中元《源之静》

吕中元先运用西方的油画语言,把绘画中形式构成原理和色彩张力融入东方绘画的泼墨技法及空间表现,打破油画传统藩篱,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感染受众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受众超越了物质的表象进入一个心灵的深度空间。

吕中元《韵之静》

从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再到吕中元,证明了融贯东西艺术的可能性。吕中元的艺术,不仅以他自己的方式在践行这一可能性,也在践行中保留了他作为一位中国艺术家心底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MJPAG1F05380XVI.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