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转论文:线索贯穿、层层推进
最近和汪老师一起帮高分云课改联盟校的老师们修改论文。汪老师经常提到,以练代管的案例论文要体现学科特性。怎么体现学科特性呢?先讲学科教学本身的需求,然后对比在线教学(纯直播或者发任务答疑)和现场教学,说明有些问题,之前的在线教学方式解决不了,接着分析以练代管的优势,引入使用。总结一下,就是“需求(应然)-问题(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方案(填补差距的干预)”。
方案,又要围绕需求来讲,从教学和技术两个方面来讲如何支撑。所以汪老师一直建议老师们画三线表,体现教学活动、技术支撑和学科训练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两天画了一个一案到底的教学流程图(毛海彪,钟洪蕊,&汪晓东,2020),其中认知过程是讲道法课要逐层对学生做哪些训练;一案到底是讲教学材料的组织,偏教学;以练代管是讲具体的实现方式,偏技术。
在画教学流程图,或者做教学设计的时候,老师们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只讲我做了什么,我用了什么功能,但是没有体现学科训练方面的推进。读者是一个完全的外人,只是从流程来看,他未必能够清楚你的意图。
以下面的片段为例:
1、课前小测,进入钉钉
2、评讲小测,做南方新中考考点1和2,点评
3、看视频完成练习10分钟
第1步的小测跟南方新中考考点是什么关系?南方新中考讲评完,看的视频跟南方新中考的知识点有什么关系?
假设读者只是看流程,就知道了意图,但也存在评判标准不明的问题。流程是否合理,不能只是看感觉,觉得挺顺,或者挺有意思就OK。一是看联系,二是看数据。也就是说,流程要体现内容的推进和问题的解决。联系和推进,是在讲逻辑。数据和问题解决,是在讲实证。逻辑上跑的通的,数据上也要跑得通。以刚刚给陈老师的反馈为例:
以分层为主线,三轮实践一起论证分层的策略方法。这样过程方面要以问题串联,每次实践发现了什么问题,得到了什么启示,下一次的实践又如何解决了上一次的问题,有什么新的启示。结果部分,一方面要描述数据前后测的提升,一方面要总结分层的策略方法或者模式。
所以,文章整体的写作思路是:“需求(应然)-问题(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方案(填补差距的干预)-验证(联系和数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