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都市圈!|| 袁牧:新发展格局下,武汉向何处去?

编者按:

区域新变局,价值新高地。

目前,都市圈不仅是观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最重要视角和窗口之一,还是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最重要的空间和平台依托。

10月29日,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营销研究所和方塘智库联合发起主办的“你好,都市圈!”云沙龙第二期,邀请了“秦尊文、新望、袁牧和叶一剑”4位嘉宾,就“大城武汉,向新而生”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从战略化、价值化、故事化等角度思辨武汉都市圈发展的背景、逻辑和演进路径。

云沙龙在腾讯网直播,接下来我们将摘编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本期推出的是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的主要观点。

文丨袁牧(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

看到“你好,都市圈!”第二期“大城武汉,向新而生”的题目时,其实我脑海浮现出来的第一个城市不是武汉,而是另一个很小的城市叫通什(今指五指山市),它位于海南岛的正中间。因为海南岛基本上是一个椭圆形,以前在岛上南北有一条道,东西也有一条道,通什就在这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也是这个岛的十字路口,所以这个城市在海南岛上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它也是管理海南岛最好的城市,当时海南的政府单位也在这个小城市里,地位可见非同一般。

这是在当时的内循环体系之下的一个城市格局,通什成为了海南最重要的城市,海口和三亚都不如这个城市重要。

但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海南开始开放建设,海口和三亚在一夜之间崛起,变成了大城市,但在过去这两个城市是非常小的。海口最早的时候其实和一个小渔村差不多大,现在当我们再去看海口的时候,它已经非常大了,但通什还是一个在五指山里的小小山城。

如果把海南看成整个中国的话,武汉正好和通什一样,也是位于中国十字路口的中间,所以从地理位置上而言,武汉基本上也是中国的中心。从铁路交通方面来看,武汉位于南北大动脉京广线的中间,从水系交通方面来看,长江和汉江在武汉交汇,而且武汉距离北京、上海、广东、成都、西安等城市都在1000公里的范围内,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

1

武汉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城市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也正是因为过去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武汉很早之前就已经是一个很强大的工业城市。清朝末年,洋务运动时期武汉工业已经开始逐步发展,并不比沿海城市发展工业晚,而且在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国产的一些武器直接就是从武汉出厂。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内,武汉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业城市,但是这么重要的一个城市,其实它给人留下来的印象并不是太深刻。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关于武汉的印象琢磨出几个关键词。第一,武汉人口众多,虽然它周围全是人口大省,但武汉的人口也比中原其他几个大城市的人口多。我第一次去武汉时是八十年代中期,当时还在上大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火车在武汉走很长时间,而且火车边上一排排满满的都是铁皮屋顶的小棚户,在夏天最热的时间,铁皮屋子里面还住满了人,我们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第二,武汉面积辽阔。当时中国有两个城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武汉和兰州,就是火车怎么开都开不出去。因为兰州的地理发展是狭长的,火车正好从最长的这条线穿过去,所以开了一个钟头也没开出兰州市,但武汉却是因为它是一个很大的城市。

第三,武汉什么资源都有,但却没有特别拔尖的。武汉的工业非常多,但没有特别强大的。武汉的学校非常多,但在中国高校排名里也不是最出名的。武汉的科研机构和三甲医院也非常多,而且通过这次新冠疫情也能看出,武汉有非常强大的医疗服务设施和医护人员,但就是不显山不露水。比如,大家一想到中国制造飞机最好的城市有成都、西安和沈阳,高铁制造业领先的有南车和北车都不在武汉,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医学院好像也都不在武汉。所以如果说武汉有什么特别拔尖的地方,我们真说不上来,至少没有给外界留下强烈的印象。

但是后来我发现武汉是一个特别有韧性的城市。韧性在哪里?大家知道北京有一支足球队叫国安队,国安队有一句口号叫“永远争第一”,意思就是它永远都不是第一名。武汉也有类似的感觉,其实在很多的时代变革和发展战略里,武汉有很多机遇,也有很多的可能成为中国的首位城市,但武汉总是不在第一名的位置,也不知是不是跟武汉话有点关系。

大家知道中国所有的城市吃早餐,都是叫早饭或者早点,唯独武汉叫过早,所以我们觉得武汉在每一次的发展机遇面前,好像也是过早了一点。其实武汉很多布局很早就布了,产业也很早就做了,但现在给人的感觉好像老是早了一点,没有赶上最好的时候,所以后来就慢慢落后了。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但永远都不是第一,这对一个城市来说,可能有一点悲催的成分。

比如,上个世纪初期,武汉的工业虽然很强大,但是它又赶不上长江下游的上海、南通等几个城市,到了上个世纪中期时,中国的工业化进入一个高潮时期,武汉又赶不上东北的沈阳、长春等几个城市,那么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武汉虽然也很好,但是又比不上沿海的几个城市,最后到了本世纪初的时候,新经济和新产业的出现,武汉好像也没有赶上这个潮流,又不如新兴的杭州、成都等几个城市。

虽然武汉一直在争,但是永远都没争到第一名的位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武汉还要不要争,还是就这样按部就班稳稳地走下去?

在我看来,其实武汉的这种韧性非常好,中国城市里面有这种韧性的城市并不太多,很多城市都是昙花一现,前十年发展的非常好,但是后十年并不见得就真的能维持下去,反而像武汉这样的城市,一直坚持着这种韧性,从历史的长周期来看,这是武汉的重要的竞争力之一。

2

新发展格局下,武汉向何处去?

目前,单独一个武汉市其实已经非常大了,如果武汉和周边的城市再形成一个圈,把这些资源全部拉到一块,那么大武汉就更大了,这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做武汉都市圈的目标是需要更大还是需要更强?有时候,强可能不见得是通过大来实现的。

其实武汉的凝聚力也很强,包括它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无论是人口、资本或者是产业也好,武汉的吸引力都非常强。那么我们在围绕武汉构建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时候,武汉到底是要聚还是适度的要分?如果真的形成这样一个都市圈以后,武汉和周边城市各自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都是我们在建设武汉都市圈时需要考量的。

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双循环的大格局,那么在这种大格局之下,武汉也需要重新思考一下自己定位。过去武汉作为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并没有问题,但在最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很多城市在国际上的整体地位都在抬升,而这一点我感觉武汉有所欠缺。那么,在新的全球化和发展背景下,武汉要不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如何抬升城市在国际上的地位?我觉得这是武汉需要考量的。

其中也包括在武汉都市圈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中,武汉的定位是要引领周边腹地,还是在面临新的全球化的背景下引领一个更大的市场环境或更大的空间领域?其实,在一系列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下,武汉拥有非常多的机遇,那么在这种机遇之下,武汉是否可以过早一步在新的产业领域、新的科技领域、新的市场发展领域里占领先机,从而面向更大的世界?

最后,我为武汉有些惋惜的是,它拥有这么多的高校,但对于人才的存储,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做的是不好的,虽然这两年有特别大的改善,但其它城市像西安、成都、杭州实际上在本轮人口大战中也出台了不少的优惠政策。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真正让武汉变成一个人才济济的城市,而不仅仅是一个人口济济的城市,可能对于武汉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3

武汉都市圈中可能出现多个发展极点

在都市圈的发展里,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最理想的状态是互相协同发展,在整个大武汉区域或武汉都市圈的发展中,有一个明显的迹象,就是廊道发展加环线发展。无论是廊道发展也好,还是环线发展也好,在规划中都是一个层级的概念。因为我们既然有一个核心的城市,无论它是集聚也好,扩散也好,都有一个层级的效应。

那么在这种效应之下,一定会出现不同层级的不同分工,也会出现不同层级的不同价值,而且这不只是在武汉都市圈里的尺度,甚至于在更大的尺度都会存在这个效应。在这个效应里,东西是从中心向外递减的,但是也不见得一定都是这样,这里面也会出现一些特异现象。

比如,我们把这个尺度再放大来看的话,其实中国很多都市圈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牵制,武汉更是这样。武汉都市圈往北有郑州都市圈,往西有成渝都市圈,往南有长株潭都市圈,往东有合肥都市圈,所以这几个都市圈之间从产业、人口和一系列的互动关系上都有一个牵制和约束,而且也有可能在这里面不是一个发展极点,它会出现多个发展极点,这也正是我们要看到的每个都市圈的机会。

同样,在武汉都市圈内部,除了会出现从核心到周边递减的关系之外,也会出现一些极化效应比较明显的点。

举个例子,当武汉出现一系列新的产业时,这个产业将来在选址和形成产业链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空间布局的问题,随着这些产业的布局就可能在武汉周边地区形成一些新的发展极点,这些极点不仅可以超越武汉这个圈层所能给予它的能级,还会通过这些新的发展极点,为武汉中心城区带来反向的赋能和支撑。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排除在武汉都市圈将来会出现一系列沿着圈层的多个发展极点。这也是我们今天思考包括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和周边地区一些新兴的产业新城的时候,可以秉承的一个理念和逻辑,这对我们思考都市圈的发展也是很值得重视的理念和逻辑。

(注:本文内容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编审:徐威威丨编辑:徐丰超丨设计:孙月园

(0)

相关推荐

  • 都市圈,城市群,武汉该做如何选择?

    2019年1月,武汉市公布了<2018年武汉市城乡国土规划图集>,里面再次提出了都市圈的概念. 尽管国家层面上一直有"长江中部城市群"的概念,但似乎中部6省大家都只是说 ...

  • 城际和高铁进机场是大势所趋,但黄陂人为何面露忧色呢?

    城际和高铁进机场是大势所趋,但黄陂人为何面露忧色呢?

  • 都市圈时代,中小城市的出路在哪里?

    ☑ 大七环特约作者:博妍一笑 ☑ 阅读全文约需7分钟,欢迎分享.转载.后台留言 中国城镇化有着始终如一的不变.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过去是,未来也是. 城镇化是中国人口大迁徙背后的核心驱 ...

  • 有资格谈“都市圈”的城市,不是京沪,而是……

    来源:刘晓博说楼市 本文获授权转载,不代表米宅观点. 随着官方的提倡,近年来都市圈的概念日渐盛行,俨然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最重要抓手.   2020年,各省纷纷画圈. 比如在广东, ...

  • 压力从长江而来┃南京却又一次历史性地做到了力挽狂澜!

    有网友说,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南京又一次做到了力挽狂澜,守护着中华民族. NO.1 | 壹 压力之一 我们先从一份榜单说起. ▲某机构的城市排行榜. 这两天有很多朋友问小编对这份榜单的看法,何为 ...

  • 武汉城市圈发展一般,需要重新改个名字吗?

    中部6省中,每个省份都有个城市圈,河南的叫郑州都市圈,湖北的叫武汉城市圈,山西叫太原城市群(很多人不理解了吧,山西居然是中部),这三个省份都以省会名字命名本省的都市圈,其他三个省份则不同,湖南叫长株潭 ...

  • 武汉至应城、京山市域铁路

    轨道交通是现代化交通体系中重要的一员,也是都市圈以及城市群内部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必备条件:而现代城市的轨道交通其实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和市域铁路(或者叫市郊铁路)等交通工具,其中的市域铁路主要是连通 ...

  • 新发展格局下的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  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朱坦 内容摘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循环 ...

  •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创新的战略要点

    作者 吴绪亮  腾讯研究院首席经济学顾问 本文首发于<清华管理评论>,2021年第3期. [精彩观点抢先看] 新发展格局为数字经济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而数字经济创新则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战 ...

  • 建立健全新发展格局下的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2021-01-28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小麦.稻谷.玉米市场价格攀升,国家临储小麦稻谷.玉米密集出库,大豆.玉米进口数量同比有大幅度提高,粮食宏观调控及早干预.精准发力,充分利用了国际国内双循环 ...

  • “链”上钢铁——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下弹性的钢铁现代供应链?

    目前,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相悖, 钢铁企业在苦练内功.大力挖潜增效的同时,纷纷开始并购重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通过做好供应链管理来控制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实现企业增值已 ...

  •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者: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 任保平 我国GDP增速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已经进入了加速换挡期.从"十四五"开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加速落实阶段,从这一阶段的 ...

  • 黄益平:新发展格局下金融开放的关键

    题记:2021年3月18日,北大国发院举办"中国经济观察"第56期报告会,活动以"两会之后的政策与经济"为主题,线下线上同步进行,由林毅夫.余淼杰.卢锋.黄益平 ...

  • “寰球观点” | 新发展格局下人才流动和招才引智趋势分析

    我国各地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发展的契机,都将招才引智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在这一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各地的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与实践,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伴随近二年国际环境的变化.世界经济 ...

  • 瞭望|新发展格局下,如何破解内需难点

    当前及整个"十四五"期间,必须下大力气实施新的扩大内需战略,新的扩大内需战略不是短期策略,而是长期策略 扩大内需的方式发生变化,由刺激短期需求为主转向重在改革创新.建立有效的需求制 ...

  • 苟护生 |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注:原文载自<中国投资>2021年第3期,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苟护生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董事,正高级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