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三种病态的原生家庭,孩子将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从这三种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俗话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当一个孩子身上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所生活的家庭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一些遇到心理问题的人,在经过系统的咨询之后好像改变了不少。可是当他们回到所处的家庭之后,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变过。心理学家因此认为,如果不改变整体的家庭模式,很难彻底地改变一个人。家庭心理学应运而生,一些心理学家也更注重家庭成员的整体研究。下面有三种典型的病态家庭模式,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朋友了解自己的家庭类型。

三种病态的家庭模型

僵化型

僵化型家庭拒绝家庭之外的所有力量,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家庭内部的变化。僵化型原生家庭可以理解为刻板的秩序型家庭,主要特征就是所有的认知活动、生产活动都是围绕家庭展开的。家里面的长辈拥有最高的地位,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征求长辈的意见。凡是违背长辈价值观的事情,就是错误的事情。这种家庭往往与社会有明显的脱节,甚至难以融入到社会当中。其结果就是,他们一家人祖祖辈辈都只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角落生活。在这种家庭下成长的孩子,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因为从小灌输的一种刻板的秩序观,导致孩子行为变得过分拘谨,失去了原本的活力和自发性。每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总是需要很长的适应期。他们永远不能从除了家庭之外的地方,找到一种归属感。这类人的家庭观念很重,很难融入到新的社区中。他们很少会求助他人,并且骨子里对他人充满了敌意。在他们家庭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信念:“与其低三下四地求别人,不如靠自己努力”。他们过分地依靠自己的信念,导致失去了社会支持的力量,同时也给自己营造了一种“被抛弃感”。

纠结型

在纠结型的家庭模式中,每个成员都过度参与了其他成员的个人生活,以至于个体没有自主性,感觉总是在被控制,然后还想要努力控制他人。在这种家庭中,父母至少有一方属于掌控型人格。家庭成员每个人的行为,几乎都受到这个人的掌控。这种掌控会让人产生一种窒息感,他不仅每时每刻问你在哪里、在做什么,就连家里的锅碗瓢盆应该放在哪里都要干涉。在纠结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对生活的态度越来越被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好像是在被人盯着一样。

因为父母的过度干涉,导致孩子产生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自我价值被否定的孩子,缺乏做事情的主动性和自发性,也几乎没有什么自控力。他们可能更喜欢在纪律严明的学校中上学,可能更喜欢在充满条条框框的公司中上班。一旦失去了别人的约束,就会暴露他们的本性,变得越来越颓废。有些人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刻板行为,来体现自我掌控力。比如:厌食、反复洗手、强迫计数等等。这类人长大后,会以相同的方式来对待恋人和孩子,过度干涉他们的生活。

疏离型

在疏离型家庭模式中,成员之间互不关心、彼此疏离、独立活动。在这种家庭中,父母之间往往存在重大的情感矛盾。为了避免彼此的冲突,往往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因为父母彼此对自己人生的失败,以及在感情中遭遇的重大挫折,所以寄希望让孩子的成功来给自己赢回一点点面子。在疏离型家庭中,父母不会同时参与孩子的教育,其结果就是导致孩子无法形成统一的、独立的、成熟的人格。疏离型家庭模式下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变得性格内向、孤僻、敏感、缺爱,且缺乏内在力量。

在疏离型家庭模式下,孩子很少感受到爱和情感流动,更多的是一种刻板的价值观。从小父母就会告诉他们,要他们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够出人头地。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价值观,是因为父母的情感挫折以及人生的重大失败,导致他们失去了情感流动性,沦为一种刻板的价值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情感冷漠,骨子里特别要强。不懂得关心照顾别人,也缺乏生活的热情和动力。他们生活中唯一努力的事情就是让自己出人头地,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如何走出病态的家庭模式?

先让自己成熟起来,然后再来治愈父母。明白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了解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努力让自己成熟起来。方法也很简单,暂时离开家庭独自生活。有自己稳定的经济来源,能够照顾自己的衣食起居,能够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然后试着结交朋友,认识更多的人,接触更多的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当你能够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后,心智就基本很成熟了。再来回到家里面,跟父母进行深度的沟通,指出父母身上的问题,然后共同成长。因为只有接纳了自己家庭的人,才会变得真正强大起来。

总而言之,个体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往往投射出整个家庭的问题。只有想办法治愈家庭,才能够真正地治愈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