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称:人在“死亡”后仍能听到周围声音?临终告别需谨言慎行 2024-08-07 04:04:11 临终告别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生离死别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我们会对进入临终状态的人说上几句话以表送别,但在我们的认知中,死去的人是无法听见我们说话的,即使我们贴得很近。 但是近年来,德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在研究人体脑死亡现象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听觉在人死后的短暂时间里还会保持,这便意味着我们在临终告别时要仔细斟酌自己说的话,谨言慎行。毕竟死者依然能听见周围环境的声音。这项研究来自加拿大的科研团队,他们在医院挑选了近60位处于临终状态的人为实验目标,并通过脑电图记录数据。 一个月后,他们的实验报告被发表在知名科学论文杂志《科学报告》上,其中公布的有关临终者听力的实验结果震惊了世界。你真的了解死亡吗?死亡是存活的对立面,人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对于我们生物而言,死亡代表着生命体征的丧失且永久性停止,当我们失去生命体征后就不再是生物,而是物体了。我们人的死亡有两种判定方式。心脏停止跳动和停止呼吸是第一种,第二种则是脑死亡。 在传统意义上,心脏停止跳动即意味着人的死亡,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国家都将心脏呼吸的停止作为判定死亡的唯一标准。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人体呼吸停止之后,心脏仍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基本功能,具体表现为减缓血液流动、降低氧气和其它营养物质的供应等,当血液停止循环、呼吸停止时,就达到了“心死亡”的标准。 “脑死亡”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美国的科研团队,一项研究表明,当人的心脏停止运作后,大脑功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延续下去,他们认为,临终状态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死亡状态这一事实。其实我们常说的“植物人”就可以归类于“半脑死亡”的范畴,当大脑功能停止时,人的精神活动将无法进行,情感、情绪、思考等意识活动将完全终止。而“植物人”的脑干功能并未丧失,也就是说他们仍可以维持基本的呼吸活动。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脑死亡”包括了大脑精神活动功能和脑干功能的的停止。如今,脑死亡已经被公认为判定人是否进入死亡状态时最科学的标准。如今,评判死亡的标准已经沿用了53年。 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在1968年制定了沿用至今的死亡标准,这五大标准分别是对外界环境刺激无法产生反应、完全丧失身体反射和肌张力、动脉压大幅度下降、自主呼吸活动完全停止以及脑电波呈平直线状。这次制定的死亡标准参考了“脑死亡”状态下的人体生理性征,但是具体是采用“心死亡”还是“脑死亡”作评判标准在不同国家也有差异。在中国,“心死亡”一直是判定死亡的主流标准,但在部分地区的医疗机构也会将“脑死亡”作为死亡判断的标准。死亡的阶段根据时间推移大致可以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来说,前两个阶段可以划分为人的“临终期”。 数据显示,导致死亡的四大因素按照死亡率排列来看依次是:癌症、心脏及血管疾病、急性传染病和突发的呼吸暂停。加拿大的“临终测试实验”2020年6月7日,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科研团队进行了一项名为“临终测试实验”的科学实验。这项针对声音和听觉的室内实验证实了临终状态下人能短暂地对外界声音产生反应。这项对比试验的原理很简单,首先科学家们把特制的能监测脑电波的仪器装在帽子中,分发给两个对照组的人。 这两个对照组一个是健康、脑活动正常的年轻人群,另一边则是处在临终状态的患者。实验过程中,分别对两组人播放同样的音频片段,再用带有电极的帽子监测收集大脑产生的信号,这些反应会以电波的形式反映在电脑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临终患者是已经被医院宣布处于死亡状态的病人,通过对比他们和年轻健康人群的脑电信号,原则上就能知晓人在临终状态下是否能依靠听觉获取信息。 先给健康的参照组播放音频并记录后,科学家立刻给临终患者播放了一样的音频。在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后科学家们发现,两个参照群体的脑电波区别很小,这也意味着即使是在无意识的临终状态下,这些患者也能听见声音,并能做出反应。这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临终无意识听觉测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它的实验结果可以表明,临终告别是能被死者听见的,在死去的短暂时间里,他们也能听见声音并作出反应,但是目前的科研结果并不能测试出临终状态下的人能否完全理解感知到的声音,不过,这项实验已经能够说明,听觉是人体后失去功能的感官。 为什么是听觉人体通过耳朵接收到声音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即使听觉系统距离人的大脑只有1厘米左右的距离。听觉的运作过程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共同协作完成。我们的耳朵其实是构成听觉的外围感官,负责捕捉和传导声音,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耳蜗构成。当声波进入内耳时,内耳外淋巴会产生振动,刺激螺旋器上的毛细胞。而这些螺旋器上的毛细胞正是人能感受到声音的核心装置。毛细胞可以将声波转化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能接收到的电信号,这样我们人体就能获取到声音这个信号了。 在人步入临终状态时,为了保持生命体征,人体器官会有顺序的停止运行。一般来说,行动能力的丧失在最前面,此时人的新陈代谢功能开始丧失,人体机能无法维持,当血液不再流动、心脏停止跳动后,各类感官也将逐渐丧失功能。当人的触觉消失后,将不再产生痛楚和饥饿感,随后视觉也将消失,发声功能丧失,这时人的生命体征已经完全消失。但是大脑并未完全死亡,此时人体还残存着意识,当大脑功能完全丧失时,人彻底死亡,但为何还会残留着听觉呢? 原来,听觉系统的在几大感官系统中耗能最低,且离大脑最近。当我们的身体开始做减法时,中枢神经和听觉系统被保留到了最后,在大脑神经功能和脑干功能还未彻底终止时,我们的听觉系统一直在运行,持续时间在感官系统中是最长的,只不过效率会越来越低。根据澳大利亚姑息治疗专家凯瑟琳·克拉克的说法, “基于对脑电图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丧失的最后一种感官可能是听觉。人体在临终状态下会大幅度提升睡眠时间,即便如此,我还是会鼓励家属和患者多交流”。临终状态临终状态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临终进程就是人体机能逐渐丧失的过程。医学领域的“临终期”在两个周以内,一般为10天到15天,此时的人体因为脱水,血液循环会几近停止。呼吸衰竭、吞咽困难和身体发冷是临终状态下人体的基本特征。此时的人体会处于嗜睡状态,并且很难被唤醒,这种长时间的睡眠过程中,人体器官不断衰竭,感官功能逐渐丧失。 此时,对于食物和水的需求会骤降,换句话说,临终状态下的人会失去食欲,并且伴随着机能的丧失逐渐失去饥饿、口渴的感觉。同时,人体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在这个阶段会失控,大小便失禁的现象变得很普遍。临终状态下,人体呼吸道会产生变化,呼吸急促、困难、不规律的现象都很正常,再加上代谢物质在肺部淤积,患者的胸腔中会聚集大量粘液或痰。血液循环放缓后,临终者的体表温度会下降,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最后一个症状与大脑有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会丧失意识,彻底陷入昏迷状态。 根据德国对于癌症晚期病人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在死亡前一周的时间里,有60%左右的病人是清醒的,其余40%的病人睡眠时间会大幅度提升,但此时已经丧失了基本的交流功能,总体来说处于昏睡状态。在死亡前的5个小时里,处在清醒状态的人仅有9%不到,其它都处在昏迷时的睡眠状态,此时感官系统中只有听觉系统依然在运作。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临终关怀工作中曾在电视节目表示: “从我以往的工作经验来看,听觉的确是人体最后消失的感觉,那些临终状态下濒死的人的听力会变得更加敏锐,似乎可以清楚地听见外界的声音,因此请不要在患者旁边大声说任何你不想要患者听见的话。”在临终状态下,对于患者的人文关怀显得至关重要。安宁疗护安宁疗护又叫“缓和医疗”,起源于1967年的英国,但它作为一门医学类别仅有不到30年的发展时间,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它要求医务工作人员在临终期内对濒死者进行医疗护理,以起到减缓病情、减轻痛苦的作用。安宁疗护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患者疼痛、保持临终者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减轻死亡带给家属的痛苦。 临终患者与家人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状况影响着患者的心境、应对方式、情绪等,同时,患者在这些方面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照顾者的情绪、疲劳、压力等问题。作为一项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我们可以将其视作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是社会文明进入新阶段的产物。结语我们在进行临终告别时还真的要注意言辞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实验结果是在研究“脑死亡”时提出的,在传统的“心死亡”现象发生时,这种无意识状态下的听觉残存才会存在。 此外,目前科学研究的结果只能证明他们能够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声音,但是能不能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研究的继续深入。 来源:时汇科技 赞 (0) 相关推荐 最新研究:声音和词语在大脑中并行处理 本文作者:吴彤 2021-08-26 09:55 导语:打开"神经行为"的黑箱子 受到生物神经网络的启发,目前深度神经网络已经被证实效果很好.如今,深度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 ... AU小蓝桶科普:权威研究证实听觉和语言处理是并行的 神经科学家Edward Chang院士团队带领团队倾心研究,发现了人类大脑中处理语言声音的新途径. 科学研究重大发现:听觉和语言的处理是同时进行的.这与之前"大脑先处理听觉再转化为语言信息& ... 耳背竟会伤“脑”?教你几招“护耳大法”,随时随地练起来~ 近来,王老伯耳朵越来越"不灵光"了! 和邻居"嘎讪胡"反复听不清:耳背说话声音大,扯着喉咙像吵架:就连在家和儿女聊天话都少了,人也变得抑郁了起来-- 很多人认为 ... 数字未来 06 | 不是魔幻:人类的肉身终将被机器取代 引 在科幻电影<终结者2018>中,人类反抗军成员马库斯在一场战斗后意外发现:自己接近一半的身体竟然是机器人.一时间,昔日并肩战斗的战友们众叛亲离.孤独的马库斯不得不踏上解开身份之谜的英雄 ... 《细胞》:改写理论,华人神经科学家揭示大脑处理语音的运行机制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顶尖学术期刊<细胞>近日发表了一篇由知名华人学者,神经外科学家Edward Chang教授领衔的研究论文.在对经过大脑手术的9名患者进行了多年研究之后,科学家们提出 ... 【好书一荐】冥思苦想会让大脑变重 冥思苦想会让大脑变重 天平可测出脑力工作时由血流引起的受力上的细微变化 头脑开动时,大脑确实会变得更沉重. 这个事实可能会出人意料,却不是什么新鲜事:19世纪80年代,意大利科学家安杰洛·莫索造了一台 ... 临终告别需谨言慎行?科学家:人在死亡后仍能听到周围的声音 对于生物来说,虽然不同的生物寿命有长有短,但最终都难逃死亡的命运.在正常情况下,生老病死是没法避免的,当机体衰老或者出现疾病以后就会面临死亡.而在一些意外的情况下,生命可能会提前结束,如遭遇到交通事故 ... 临终告别需谨慎!科学已证明,人在死亡后仍能听到周围的声音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比起自己的死亡,更害怕面对至亲的死亡.我们总觉得,从失去呼吸那一刻开始,人就没有感觉了,所以自己没有什么好怕的.那如果我告诉你,在你死后的一段时间里,依然能听到身边人的声音,你会 ... 科学家证实:人走后仍能听到周围的声音临终告别需慎言 科学家证实:人走后仍能听到周围的声音临终告别需慎言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中无法违背的规律,也是将人类束缚在地球上,让人类很难去往宇宙深处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从人类成为一个受精卵,从母体中作为一个胚胎开 ... 临终告别需谨言慎行,科学家:人死亡后可以听到周围的声音 球知欲 2021-09-27 10:18:14 00:00/00:00倍速 回到腾讯网,看更多今日热点 分享到: 热门推荐 腾讯游戏中原网证券日报 研究发现,死亡后或还能听到周围声音,临终告别需谨言慎行 综述 无论是在狗血玛丽苏的偶像剧里,还是在寓意深刻的文艺片当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桥段:一个濒死的人奄奄一息地躺在另外一个角色的怀里,自己强撑着最后一口气说完了该说的东西之后闭上了眼睛,而身边的角色不 ... 人走后还能听到周围声音?科学家给出答案:临终告别需慎言 在地球上,似乎没有任何生命,都可以摆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说"灯塔水母"."水螅体"之类的,然而,对于它们究竟是不 ... 陈根:僵尸基因,为何在人体死亡后仍活跃? 文/陈根 通常,人类将真正的死亡定义为脑死亡,脑死亡有别于心脏停止跳动和呼吸停止,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患者的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都可以通过一系列药物和先进设备加以逆转或长期维持.而脑死亡是全脑功 ... 科学家发现人心跳停止后意识还会暂存,他们如何解释? 人类到底有没有灵魂,是千百年来大家都不断思考的问题. 最初古人提出灵魂的概念,通常被现代人认为是一种想象,也是拒绝接受死亡现实的一种逃避. 不过,最近也有很多人认为,古人可能意识到了更高级的人类状态, ... 科学家称人的极限寿命是3000岁,天方夜谭(并不可能实现)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目前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便是我国新疆地区的阿丽米罕老奶奶,她是活了134岁,这已经是堪称人类寿命史上的奇迹了,那为什么在网上有人称人的极限寿命是3000岁呢?能活到3000岁是什么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