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记379:谢玄亮剑,北府兵一战成名,强行为东晋续命
东晋孝武帝时,北方的前秦强势崛起,几乎统一了整个北方,对东晋虎视眈眈。然而,就在北方胡族最为强盛的时期,东晋却迎来了短暂的中兴。
公元377年,面对前秦的步步紧逼,东晋朝廷不得不谋划防守,向全国公开征求可以镇御北方的文武良将。司徒谢安毫不避嫌的举荐了亲侄子——谢玄。
对于此举,很多人表示不满,认为谢安任人唯亲,唯有谢家的政敌郗超叹息道:“谢安敢于犯众怒举荐侄子,真是英明;谢玄也一定不负叔叔所托,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
郗超为何如此相信谢安的眼光和谢玄的才能呢?因为他和谢玄曾经同为桓温的幕僚,彼此非常熟悉。这也是东晋能够维持上百年的原因之一,王、谢、桓、郗等世家大族虽然是竞争关系,但彼此之间相处还算融洽,人才互相提携,没有搞大清洗。
在谢安的举荐下,谢玄随即出任兖州刺史、建武将军,驻扎于广陵。谢玄重新招募士卒,组建了日后名闻天下的“北府兵”,还发掘了刘牢之等后起之秀。
公元378年,前秦开始大举进攻东晋,首批参战的就有十七万,分成多路直扑襄阳。镇守荆州的桓冲不敢贸然出兵,只在江陵一线采取守势,江北诸城相继沦陷。
眼看西线战事暂时陷入焦灼,一时难以取胜,前秦兖州刺史彭超主动请缨,希望开辟东线战场,先拿下彭城,然后直扑建康。苻坚批准了这个作战计划,命令彭超、俱难等人组成东线指挥部,辖七万部众。
八月,彭超、俱难等人抵达彭城,将其围困。这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攻守大战,双方从是年底一直僵持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彭城最终失守。
公元379年五月,在西线兵力的支援下,彭超、俱难等人继续南下。五月十四日,盱眙失守,秦兵进逼至三阿,距广陵一百里,距建康不足两百里。
东晋朝廷为之震动,临江布设防线,准备依靠长江天险做最后的抵抗。关键时刻,谢玄终于出山了,他亲自率领北府兵自广陵出发救援三阿。
五月二十五,谢玄与秦军大战于三阿,彭超、俱难遭遇了出兵以来的第一次失败,退守盱眙;六月初七,谢玄组织反扑,再次大败秦军,彭超、俱难退屯淮阴。
得势不饶人的谢玄趁着涨潮,派出何谦逆流而上,是夜,焚毁淮桥,断其退路。混战之下,彭超麾下骁将邵保被斩,彭超、俱难溃逃至淮北。
还没等彭超、俱难缓过劲儿,谢玄率领的北府兵尾随而至,军心已乱的秦军毫无招架之力,在君川被全歼,彭超和俱难仅以身免。
仅仅一个月时间,谢玄就将战线从三阿推进至淮北,直线距离三百余里,彻底解除了东线危机。此战不仅是重创了秦军,更重要的是鼓舞了西线乃至全国的军心。
苻坚得知彭超和俱难大败的消息后,盛怒之下,以囚车征召彭超前来长安接受军事审判,彭超无颜回京,闻诏自杀;副将俱难则被削爵为民。
这是谢玄组建北府兵以来的第一次大战,就取得了空前胜利。自此之后,秦军闻北府兵之名色变。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北府兵,东晋绝对不可能再撑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