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己才能养志
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
如果要把这种通心知人之术,用之于人,必须先了解他所养的气志。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为什么会有兴趣这件事。一个人如果一直想不通一件事,他会极其的烦躁,甚至是烦恼,显然不会喜欢这种事。也自然不会产生兴趣。因为没有人会对自己所烦恼的事情感兴趣。
如果他想通了一件事,达到了理通气和的状态,气和就会感到快乐,快乐就会进一步的养气。他的气不知不觉地安于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上,这就产生了兴趣。兴趣养气,气助兴趣,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观察一个人,要先看他的气的盛衰,然后看他的气,通于什么事物,养于什么,安于什么,就能判断出来,他具备哪方面的才能。因为一个人的才能,取决于他的气所能够理通的东西。
人如果不养志,志气衰弱的话,存储总空间就会小,空间小,就只能不断地删一个旧信息,再存一个新信息。一会心里存的是这个,一会心里存的是那个,这样就会心气不固。
我们前面说过,人无法计算他所不能存下来的东西。所以,心气不固,会严重地削弱人的计算能力,也就是思虑不达。人的计算能力削弱了,想不通的事情,很难存下来,也更难记得住。就好比我们平时学习一样,如果一个知识点都无法理解,也就是思虑不达,这个知识点是很难记得住记得牢的。也就是志意不实。记得牢,存下来,这是志。记得住,回头能回忆起来能想起来,这是意。
想不通,理解不了,也记不住的事,很显然无法给出解决方案。也即是应对不猛。耗费了很多的气,也没弄明白,这就会导致志失。我们平时说一个人垂头丧气,就是因为应对失策所导致的挫败,让人失去了志。气启动工作了,忙了一大通,一无所得,气就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既没有把事情理解通了存下来,也徒劳空耗了很多气,这样就造成了心气虚。
志失而心气虚,心里都空了,神也被耗光了。我们生活中经常这样,比如高考失利,那一瞬间的挫败感,会让人心里一片茫然,这就是丧神。还有其他的生活重大变故,也会让人心里一片空白,这都是丧神。
心里都没神了,则完全无法率领五气对人和事进行感知和处理,整个人都迷糊了,想什么都头脑发蒙,神情恍惚,迷迷糊糊,这就是彷佛。人处在彷佛的状态,什么事情都理解不了,看到的现象和事物的实质对不上,也就是参会不一。
从这段经文来看,如果经常想明白一些事,经常志有所存,气有所得,精神总是处于愉快和悦的状态,人的智力是可以养出来的,会越来越高。如果经常遇到挫折和打击,经常烦恼,则会削弱和减退一个人的智力。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喜欢发脾气,经常烦恼,精神总是处在痛苦的状态,会变得越来越傻。一个人的求知欲很旺盛,而且循序渐进地去理解越来越复杂的事物,这样他的智力就会越来越高,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家里有孩子的读者,请记住上面这段话。
怎样才能养志呢,根源上在于安己。不能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欲多则不安。得让自己安静下来,才能专注下来。怎么才能安己呢,不被杂欲所干扰呢?在于同天合道,抱神以静。人不离道,知常不妄,恬淡虚无,神明舍心,不役于物,不累于欲,这样便是安己的状态。
对现在的小孩子,很多家长们,既不懂怎么立志,也不懂怎么养志。觉得把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不管什么东西,都堆到孩子的心里,认为这是智力开发。实际上,这是完全弄反了。小孩子从小就得专注,干了一个,弄明白了,再去干另一个,专注才能养志,孩子有成就感,也会精神愉快。不能多而杂,同时干这个又干那个,这样不仅不养志,反而还会损志。
在安己的状态下,人才能志意实坚。志意实坚,人的气的威势,才能不至于因为被耗散而减弱。这样保持长期的神盛状态,气都养足了,才能用于对外作业,用以知人理物。
现在的小孩子,和以前的人相比,越来越笨,越来越缺乏灵气。就是因为家长们对人的智力原理缺乏了解,被市面上很多智力开发术给伤了志。被各种拥塞的垃圾信息,和兴趣班给提前分了威势,耗散掉了气。还有,自闭症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也是因为孩子的心气在弱小稚嫩的时候,被伤到了,导致神不可使。
关注了解更多内容
关注进群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