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汤。(古方学习)
【日学一方】建中汤(实际为: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按桂枝加芍药汤的组方(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
【经典方证】
注,本方原为桂枝加芍药汤,之所以被取名为建中汤,实际上是因为桂枝加芍药汤同样具备有调理肠胃方面问题的功能,所以把它取名为建中汤(建中汤一类的复方还有,大建中汤,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以及黄耆建中汤)。
《伤寒论》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翻译:原本是太阳病,理应发汗,从表而散,无可下之证,本不该下,有可下之证,亦应表解之后再下,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结果医生反而用了下法,下伤脾阳而致腹满,里寒挛急,时腹自痛,苔白自利,脉沉等症。治宜桂枝加芍药汤,用桂枝者解外,加芍药者,增大其量,和里缓急以止痛。大实痛者,症见腹满疼痛,拒按,自汗潮热,不大便,苔黄褐,脉沉实者,宜桂枝加大黄汤,解肌于外,荡涤于内。
【适用人群】
面色虚白,气短汗出,头晕心悸,手足发麻,腹中痛,按之则痛缓,温熨则舒,舌淡红少苔,脉虚细;
肢端麻木,手足逆冷,举手指端变白,垂手即红,遇冷重,甚者痛,温暖则舒,故夏天易过,冬天难熬;
慢性痢疾,每日少则三、四次,多则五、六次,排便甚急,不及入厕,便污衣裤,登厕后,又排便不爽,下重难通。大便不成形,有红白黏液,脉沉弦而滑,舌红苔则白;
大便次数多,吃的少且腹胀,大便难解,形如球状,形体瘦弱,唇暗口干但不多饮,舌质红,脉沉细。
【临床运用】
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慢性菌痢,腹痛,过敏性结肠综合征,顽固性菌痢,肠绞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结核性腹膜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肠癌,脚气,粘连性肠梗阻,癫痫,痛经,胃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