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文太:6年前在首届中部流行音乐教育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受益匪浅

首届中部流行音乐教育与产业发展研讨会的举行至今已经过去六年,河南省流行音乐协会理事长席文太当年作为河南音乐界的活跃人士被应邀参加此次盛会,与众多德高望重、家喻户晓的行业名家一起“华山论剑”,为流行音乐未来发展献计献策。席文太表示对此活动至今记忆犹新,毕竟这是拓荒性的音乐盛会,从中得到很多重要启迪,受益匪浅,为那以后的音乐创作的突破指明了方向。

(下面将当年的一份河南报纸登载的相关报道完整呈献以飨读者):

以前,无论是在人们津津乐道的各种音乐选秀中,还是在炫目的镁光灯下,几乎都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河南元素。与北京、广东等地相比,河南的流行音乐产业勉强算刚起步。

不过,近两年来,在河南音乐人的努力下,河南流行音乐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人才、市场、商业运作等一系列难题,河南流行音乐还面临突围路径的选择。

流行音乐去哪了?

2015年4月25日,“首届中部流行音乐教育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郑州举行。

据记者了解,此次研讨会由黄河科技学院音乐学院与河南省流行音乐协会共同主办,旨在推动中部地区流行音乐发展。

此次座谈会则吸引了中国流行音乐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金兆钧,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陈洁明,北京星空文化音乐总监、著名流行音乐人李广平,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副院长余政仪,河南省流行音乐协会会长李维平,河南爱乐集团总经理席文太,黄河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孙敏等一大批国内和省内著名的音乐人参与。

在座谈会上,这些专家对河南流行音乐及教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问诊把脉,提出了不少颇具参考的建议。

虽然长时间远离中国流行音乐的一线阵地,但河南与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却颇具渊源。

创办于郑州的《流行歌曲》,作为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类杂志,曾创造了巨大的辉煌,至今保持着同类杂志发行量最高的纪录(100万册)。《流行歌曲》一路见证了中国原创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壮大,有不少音乐人就是看着《流行歌曲》杂志长大的。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音乐类杂志面临着空前的困难,许多兄弟刊物纷纷停刊,而《流行歌曲》一直坚持不懈,被流行音乐界视为一面旗帜。

据金兆钧回忆,1987年12月,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编辑部、《中国音乐学》编辑部及河南省《流行歌曲》编辑部在郑州召开“全国通俗音乐研讨会”,歌曲作者、编辑等各方人士100余人与会。

按照专业人士的表述,1987年是流行音乐界多方探索尝试的一年,也是音像界急剧膨胀、走向繁荣的一年。作者们正力图摆脱港台模式,寻找内陆的本土意识,歌手也面临确立个性的过渡时期。不难看出,郑州或是河南曾经站到过全国流行音乐发展初期的理论高地。

陈洁明表示,流行音乐的发展是需要商业文化土壤的。“红遍全球的《江南STYLE》,其背后正是韩日十多年来商业文化的凝聚。”上述人士表示。

也正因如此,自上世纪80年代末,商业文化逐渐形成氛围的北京与广东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前沿,而包括河南在内的中部地区开始与其渐行渐远。

河南流行音乐产业亟待突围

对于河南来讲,推动流行音乐产业的着力点,已经被放到了教育层面,尤其是首届中部流行音乐教育与产业发展研讨会,被河南的音乐人当作河南流行音乐教育与产业的一次突围契机。

其实,中原沃土也曾孕育出多位流行音乐界的明星,诸如李娜、陈明、程琳等。然而,在如今火爆的选秀节目中,却鲜有河南人的身影。

记者注意到,如今《中国好声音》的“吉林现象”让人不免想到2005年的《超级女声》也曾出现过“四川现象”——李宇春、何洁、张靓颖等第一批选秀明星,都曾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

从四川音乐学院到吉林艺术学院,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中国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的现状。

对此,曾培养出李宇春等明星的余政仪表示,“如火如荼的选秀节目中,也能看出各地流行音乐教育发展的差异化,不仅是选秀明星引起诸多关注,其背后的流行音乐教育也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

而据了解,河南省流行音乐协会成立以来,在教育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先后成立了流行音乐协会流行音乐培训中心、流行音乐协会少儿专业委员会、少儿音乐剧团,对有潜质的孩子进行专业训练,储备流行音乐人才。然而,李维平告诉记者,与四川音乐学院等成熟的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相比,河南还存在一定差距。

对于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现状,陈洁明表示,在人才、市场、商业化运作方面,流行音乐都要学会全面突围。他认为,流行音乐首先需冲破界限,并培育健康的流行音乐的商业文化。

从2004年开始,陆续出现一系列音乐真人秀和其他选秀节目,近两年比较风行的“好声音”“好歌曲”“我是歌手”等选秀节目的收视率也不断飙升,同时,其所带动的产值也飞速发展。这作为文化现象是积极的,毕竟在唱片业衰落到低谷期后,为流行音乐产业带来了生机,但完全的复制与粘贴式的秀场娱乐,也恰恰成为当下流行音乐产业的枷锁。陈洁明强调,河南未来的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更应着眼于商业市场的开发,延长流行音乐的产业链,同时,更要打造河南自己的原创音乐,并加强其入市路径,从而布局流行音乐千亿产业的发展。

而对于早前具有浓郁河南方言特色的两首神曲的火爆,正是区域文化情绪的释放,是在网络开放平台催化下的原创音乐,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创作品,也是未来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音乐人前路多艰

然而在流行音乐产业千亿市场迅猛前行的背后,音乐人也有诸多艰辛。不久前,中国音乐产业高端论坛推出一份堪称国内首份的《2014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音乐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达到2716亿元,其中核心层的数字音乐市场规模达到了440.7亿元,音乐演出产业规模约140亿元,内陆实体唱片市场规模为6.5亿元。

记者注意到,与数字音乐相比,实体唱片市场仅为数字音乐市场的1.5%。据了解,这样的比例在全世界都罕见,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发布的2013年全球20大音乐市场情况,排名第一的美国,实体唱片占数字音乐的一半;排名第二的日本,实体唱片销量是数字音乐的4倍左右。唱片与演出的倒挂,致使流行音乐市场创作乏力,音乐人更愿意靠走穴挣快钱。

与此同时,庞大的数字音乐市场也未能让音乐人宽心。上述报告显示,数字音乐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市场构成来自无线音乐,即彩铃、手机铃声等用户通过通信运营商消费的音乐产品,其市场规模占397.1亿元,在线音乐市场规模仅为43.6亿元,而后者才是人们常说的包含新人、新歌等原创音乐在内的数字音乐市场。

在网络音乐兴起的背景下,疯狂复制与广泛传播让音乐产业原创力弱的问题屡次被社会关注。李广平告诉记者,版权方面的困扰仍是数字音乐一大瓶颈。目前关于音乐版权方面的规定确实不明朗,也极大打击了市场对于原创歌曲的打造与培养。选秀与互联网的快速崛起,让不少经纪公司只负责推出歌手,不负责打造和培养,歌手出来之后,原创力量日渐匮乏。

作为文化商品的流行音乐,其产业链的完整性也因此受到冲击,原创的生产线会被生生割断。流行音乐的新人的原创作品难以推出,即便已经具备一定业界地位的音乐人,要推出纯原创新作都要看市场脸色,这也让原创音乐、流行音乐愈来愈尴尬。李广平表示,今后流行音乐界不仅需要音乐人,更需要合理完善的商业运作,从而打造成熟的产业链。

突围路径选择

音乐以何种方式存在,一直是音乐工作者苦苦探寻的问题。而就目前来看,不少音乐人都认为,过去存在于纯艺术化舞台上的音乐,如今很难再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存在于生活中。

然而,在金兆钧看来,眼下,中国的流行音乐并没有与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很好结合,在文化传承方面存在某种割裂状态。

“中国不缺好声音,也不缺好歌手,缺的是好作品,对于流行音乐来讲,面对的是一个急需变革的时代。”上述人士表示。

其实,就河南而言,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面临同样的问题。陈洁明直言,若要推动流行音乐的发展,就需要学会怎样用钱来为艺术服务。

从广东流行音乐的发展经验来看,无论是理论重塑,还是设立排行榜、建立音乐沙龙等,均是在围绕市场化做文章。

而对于流行音乐教育,目前更存在与市场化脱节的现象。“我们的一些艺术院校或是高校的音乐系,教出来的学生就是‘四不像’。毕业的学生大部分还都是从事音乐教育领域,不能创造性地、实践性地教与学,长此以往,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对于当下流行音乐的教育与产业化的结合,李广平提出,要让流行音乐真正实现产业化,就要在教育层面进行四点变革。

他认为,首先,从歌手到歌曲的定位和包装,都需要企划制作;其次,中国流行音乐缺乏高水平的商业推广;再次,在中国流行音乐2500亿元的市场中,版权贸易既未被重视,也缺乏专业人才;最后,还需要大力培养专业的流行音乐职业经理人,既要懂得投融资,还要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推广。

“其实,所有的音乐院校都要补上这些课,或是单独成立这样的专业,培养更多懂经营的音乐人。”李广平表示。

不仅如此,对于河南乃至中部流行音乐的发展,也有不少音乐人给出了方向性建议。陈洁明表示,如何照搬北京乃至广东的发展模式,河南乃至中部都不具备优势,应该走出自己的路,形成差异化发展。“如今广东的音乐人都在到处找钱,没时间思考,河南应该从这些地方的劣势来思考如何创新,这样一来,河南的优势就出现了。”上述人士表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