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200个学霸家庭:自律的孩子,原来住这样的房子

作者:川妈

前阵子,写了一篇文章:汪涵妻子承认鸡娃失败:为孩子搬到魔都,半年后落荒而逃,引发了大家的很多讨论。

在大量的留言中,有一条说孩子内驱力的留言,点赞数非常高。

“内驱力培养”,可以说一直都是老母亲关注的焦点。相信很多童靴都有这样的共识:让娃内驱力,绝对是鸡娃的最高境界。

当别人因为娃不能自主学习而唉声叹气时,你只要在旁边说一句”我们家都靠他自己,我都不怎么管!“,就完胜了……

那么,到底要怎么鸡,才能让孩子自主学习呢?

我以前一直觉得,要从根儿上着手,用对方法、培养好习惯才是王道

  • 为什么我们累死累活,也教不出一个主动自觉的孩子?

  • “练一次琴给20块”,最好用的奖励制度,正在偷偷扼杀孩子...

  • 别再奖励孩子了,因为......

  • 周国平最新演讲:互联网时代,什么才是孩子的铁饭碗?

  • 自律有3个层次,你的孩子在哪一层?

  • 比自律更底层的能力,那些省心的孩子是这样养大的

最近,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内驱力的培养,除了自身和内在的影响,外在的因素也不可以忽视。比如孩子学习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儿童房如何布置?

刷新我想法的,是一本叫《打造让孩子自主学习的住宅》的书。

说实话,初看书名,我觉得略有标题党的内味,但当我静下心来读时,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观点。

今天,就结合这本书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跟大家聊聊:

怎么通过改变家的格局、儿童房的设计,来让孩子变得更自主、更聪明。

学霸的房间,长什么样?

日本的一个公司,曾向居住在东京的妈妈们,发出过这样一个问卷调查。

问题非常简单,只有两个:

  • 会选择什么位置的房间,作为儿童房?

  • 对你来说,儿童房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妈妈们的回答,可以说完全在意料之中。

  • 85%的妈妈选择了将向南、采光好的房间,作为儿童房。

  • 75%的妈妈认为儿童房是孩子安心学习的地方。

但在我们眼中近乎是”共识“的答案,却遭到现实啪啪打脸。

日本建筑师四十万靖,也是《打造让孩子自主学习的住宅》的作者,利用6年时间,走访了200个东京学霸家庭。

他意外地发现,孩子喜欢的儿童房,跟家长眼中的“100分儿童房”完全不一样。

爸妈觉得孩子会非常享受独立的空间,在窗明几净、安静的房间里,舒服专心地学习。

但现实却是,相比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孩子们更喜欢跟家人在一起,甚至在有些“吵闹”的环境中, 学习更专心。

不信,我们来看几个真实的例子。

放张“大桌子”就够了

学霸A同学的家,特别有意思。

一进门,迎面就看到客厅里放着一张乒乓球桌。估计你会好奇,难道A同学是体育生?

不,他是纯靠脑力考上重点初中的。

那么这张乒乓球桌……到底是干啥的?

当然是打乒乓球的!

A同学的妈妈说,为了避免孩子一回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不出屋、不理人,他们夫妻俩特意放了乒乓球台子在客厅。

这样,孩子回来就可以打两下,一家人也可以在一起说说话。

但如果你认为,这桌子只有这一个作用,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张桌子,几乎是全家人一天生活的中心。

白天,妈妈会在这里招待来喝下午茶的朋友。

孩子们放学后,这里就变成了一家人的“活动区”。

A同学在桌子上学习,弟弟在上面吃饭,爸爸在桌子旁看报纸、喝啤酒,妈妈在离桌子不远处,做家务。

到了周末,A同学会邀请一起下补习班的同学到家里来,大家一起在乒乓球桌上打球、学习,空间大,一点不拥挤。

最关键的是,氛围特别好。

不管是家人、同学、朋友,都能在这张桌子旁,做他们想做的事,需要时彼此交流,剩下的时间就各忙各的。

A同学说,虽然他的房间里也有写字台,但他更爱在客厅的乒乓球台旁学习,哪怕小升初最忙的那段时间,也是如此。

跟家人在一起,感觉心里踏实,大脑也更容易集中。

这不仅仅是一张桌子,更是大家进行情感交流的“驿站”。

儿童房变“客厅”

跟A同学家不同,学霸B同学,特别爱窝在自己的房间里。

因为孩子马上小升初,妈妈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所以会时常走进房间里看看他的学习情况。

妈妈觉得这样很是不方便,就搬了一张小桌子进来。

B同学在桌子上学习,妈妈就在小桌上看书、做针线活。刚开始,B同学不太适应屋子里多了人,但过段时间,就适应了。

他还觉得妈妈在这里特别好,遇到不会的题,也可以直接跟妈妈交流。

后来,爸爸下班后,也直接带着好吃的“外卖”到B同学房间,跟妻子和孩子聊一聊。

为了让大家都有事可做,妈妈甚至把电视也搬到B同学房间里。

儿童房,一下子变成了一家人欢聚的场所。

大家在一起学习、看书、聊天,然后做自己的事情。

小小的改变,带来了很大的新鲜感,也让在一个空间下的家人们,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了。

对于小升初的B同学,备考的每一天,都有家人陪伴,无比安心,缓解了压力。

一张矮桌“走天下”

D同学的房间,向南、采光好。房间里放了榻榻米和书桌,但D同学几乎从未在书桌上学习。

他说,他有一张可以折叠的小矮桌,可以在家里任何一个地方学习。

D同学说,他会根据自己每天的心情,选择把小矮桌放在哪。

可能是客厅、自己的卧室,也可能是走廊、甚至是小院里的树下。

刚开始,大家觉得D同学的选择是随机的,但是随着观察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D同学的动线和妈妈的动线(活动路线) 一模一样:

妈妈在沙发上看电视,他就在沙发旁学习;

妈妈在院子里晾衣服,他就跑到树荫下学习;

……

D同学说:

每当看到妈妈在身边时,自己就特别踏实,注意力也可以集中起来,感觉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妈妈在陪着我。

看到D同学,我忽然想到朋友跟我说的话。

她在家的时候,儿子总是会跟在他后面。

她在做饭,孩子就会坐在离厨房最近的餐桌前看书;

她在书房加班,孩子就会跑到书桌前画画;

她去晾衣服,孩子就会跑到阳台来背古诗……

朋友开始觉得孩子是觉得好玩,所以才总是跟着她。

现在看,孩子是觉得:有妈妈在身边,安心!

如何打造“学霸”房间

除了上面3位学霸的房间,作者一共探访了200个家庭。

从这200个儿童房布局中,找到了学霸房间的几大精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造一个“全家共享空间”

如果可以,让孩子搬出儿童房,来到一个全家人都能够加入、可以自由交谈沟通的地方学习。

估计不少家长都会不同意,觉得孩子学习,一定要在一个安静、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更好啊。

但无论从脑科学的角度看,还是从孩子心理发育的角度看,共享空间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①大脑需要

作家养老孟司先生,曾说过一个观点:一个健全的人,是大脑和身体都平衡的。

当我们倾向于让孩子在密闭、安静的空间里学习时,其实是把孩子的学习,全部归于大脑,而忽视了他们的身体感受。

但从脑科学角度看,我们的大脑在工作时,不是静止、孤立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它会在工作时,不断吸收外部信息。我们身体和情绪上的感受,也会成为一种大脑刺激。

当孩子跟父母、兄弟在一个大环境、大房间中,一起交流、玩耍、干活时,其实孩子的创作力是最强的,因为他们在主动学习。

所以,一个家庭共享空间,更能够培养聪明的孩子。

②学习效率高

在共享交流空间中,孩子的学习效率会更高。

这里,我要再提及一位学霸F同学。

在F同学家的客厅里,大大的餐桌几乎占了一半的面积。

在这张桌子上,除了一家5口人的就餐区域,其他地方都摆满了F同学的学习教具和文具,比如地球仪、历史年表和补习班资料等。

一家人吃完晚饭后,F同学就会开启他的学习计划。

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和爸妈讨论自己的课业。比如,讨论“前苏联解体”的历史,格林兰的大小、地球仪的绘制等。

他时而是学生,向父母请教;

时而又是小老师,跟爸妈科普他们不懂的知识。

大家自由讨论、交流,不断提出问题,然后你来我往地辩论。

在这样的环境中,强化学习的动机、巩固学习的知识。

这其实就是我之前提到过的“费曼学习法”。要知道,内化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讲给别人听。

当然,F同学和父母的提问、讨论,也是被世界名校推崇的学习方法。

在牛津的课堂上,没有教授者和接受者,只有谈论者。

在美国的普利普斯诶克赛特学院,所有的课程、所有的学生,都在上一种课——圆桌课程。

在这里,学习不是讲和听的关系,而是讨论、交流的代名词。

在人口不到世界0.2%的民族,却拥有诺贝尔20%的获奖者的犹太民族,他们最爱的学习方式,就是“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的讨论。

他们觉得,提问、讨论可以让自己的想法推陈出新,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在家里建立一个共享交流空间,其实就是在推进孩子们学会提问、思考和讨论,培养辩证、创新的思维。

③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

当然,让孩子和家人在一起学习,还有心理上的因素。

小升初的孩子,大多还处在不成熟的年纪。尤其是小男孩,心理年龄会比实际年龄小2岁,还处在撒娇的年纪。

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在孩子眼中,相比把自己关进儿童房,在共享空间里,他们会更安心,因为自己不是独自一人。

也有研究表明,能够将自己努力的状态呈现在爸妈面前,会让孩子更开心、更自信。

所以,打造一个共享空间,让孩子和家人待在一起,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都有好处。

不孤立儿童房,打造空间“柔软度”

当然,因为隔代居住,或者父母工作、作息等问题,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空间和精力去打造一个“共享交流”空间。

这时,我们可以转换思路,通过打造空间的“柔软度”(flexibility),增加孩子和家人的联系。

在讲“空间柔软度”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跟大家讲讲,为什么儿童房不应该太完美。

很多爸妈觉得,孩子的房间,一定要功能越齐全越好。

所以,房间里不仅有床、有书桌,还有电脑、游戏机等等。

但,完美≠好。

一个完美的儿童房,意味着孩子进去后,什么都能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一直待在里面、不出来。

这样一来,儿童房就成了孤岛,孩子也因此被“孤立”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打造功能100分的儿童房,而是要给儿童房一个出口。

让孩子哪怕待在儿童房学习,也可以跟家人有连接。

所谓“柔软度”:

就是通过将房间里各类隔断,进行轻薄的处理后,让空间保持独立、但不封闭,让孩子和家人彼此相连、又各自独立。

方法分为2大类:

  • 视觉上敞亮

儿童房的门,可以换成半透明材质的,或者用布帘做隔断。

再或者将儿童房的墙壁,改成玻璃门或窗,这样可以方便孩子和爸妈沟通;

也方便爸妈看到孩子的表情和状态,从而及时开导、宽慰孩子。

如果大家觉得,敲敲打打太费事,最简单的方式,让儿童房的房门,处于打开的状态。

  • 听觉上通透

所谓通透,就是保证大家在房间里,也可以听到彼此的声音,又有各自的步调和节奏。

比如,家住3层独栋楼的E同学,父母为了让家人之间交流更顺畅,他们特别牺牲了房子的使用面积,打造了楼梯井。

这样一来,全家人不管在哪,只要喊一声,就可以听到,交流完全没问题。

孩子也不会因儿童房在楼上,就跟爸妈产生“隔阂”。

当然,一家人在一起,除了交流,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

所以,为了避免彼此干扰,也需要一些软装来打造一个视觉和听觉上的隔断,比如屏风就是很好的选择。

相比墙壁、木门,屏风用的时候,拿出来做隔断,平时一家人在一起时,就收起来。

这其实就是空间柔软度,最直接的体现。

允许孩子“游牧民”式的学习

从上面的几个学霸案例中,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很多学霸学习时,都很喜欢变化地点。

如果你家的孩子,也非常喜欢待在客厅或者餐厅的桌子上学习、做作业、画画,没必要把他们轰回自己的房间。

有研究发现,新环境可以给大脑带来新刺激,促进灵感。而待在一个身体觉得舒适的环境中,也利于大脑更放松地工作。

所以,如果孩子真的不爱自己的房间,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家里的格局,做到家里的每一个空间,都可以让孩子学习。

我们也可以像上面的学霸一样,给孩子准备一个轻巧的折叠小桌,可以随时搬到他想去的任何地方学习。

也可以将餐桌预留出一个学习的空间,在阳台放一个躺椅,在客厅做一个阅读角,或者干脆把客厅打造成一个super书房。

为了增加环境带来的新鲜感,还可以定期进行家庭内部“搬迁”,频率半年一次就可以。

让孩子从现在的房间,搬入其他房间,或者两个孩子交换房间,体验一把“游牧民”的自由生活。

新鲜感会给大脑带来的刺激,利于孩子更高效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对于很多人来说,一套房子装修完了,就是一个成品,不可改变。

但在我看来,家一直都是一个“半成品”,它的属性和功能,会随着家庭成员的变化而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设计师都建议,儿童房要每隔几年就变换一次的原因。

孩子在成长,他们的需求和喜好也在变。

一个理想的家,是可以满足居住者对它的所有幻想的。

一个好的儿童房,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完善、呵护它的。

只有这样,它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让孩子在里面学得开心、住得安心。

参考资料:

《打造让孩子自主学习的住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