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肉肉用开花的方式向我说永别,我应该批准吗?
淘子是我认识了好几年的一位花友,她在某政府机关做档案工作。最近,她养的一盆绿羊绒法师开花了。
这盆花一直被照料得很好。它叶子厚实,茎干粗壮。虽然档案室里每天只能照到不到4个小时的阳光,夜晚还很冷,但这丝毫都没有影响它的茁壮成长。
去年年底的时候,这株绿羊绒突然开始抽花剑了,这比法师们正常的花期早了足足4个月。不过,室内养植的多肉植物,它们的花期通常都是错乱的。在档案室这种光照和温度都与原生地不同的地方,什么时候开花,当然也就只能坦然接受了。
在它刚刚吐出花苞的时候,我曾经给出过建议,那就是尽早剪掉花苞,确保这个主头不会死掉。
但是淘子不同意我的建议,她回答我说:“这棵肉肉如果要用开花的方式跟我道别,一定有她的道理。我必须尊重她的想法和决定!”
对于我这种铁石心肠、热爱科普的钢铁直男来说,淘子这样的想法,是典型的诉诸自然的逻辑谬误。好在我还没傻到在微信里直接怼她的地步——我决定,写篇文章,在公众号里怼她。不过别担心,我们俩的友谊,肯定不会因为这篇文章而破裂的。
在淘子的眼睛里,总是觉得自然的东西就是最好的。鸡蛋要吃农家土鸡蛋,蔬菜要吃有机无公害蔬菜,养花要用有机肥,买肉肉要买无砍头的自然群。现在终于要修剪自己的法师了,她本着自然主义至上的理念,决定顺其自然。
好吧,我知道这么想的花友,其实并不在少数。自然的东西,总是让人放心和舒适的,对我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你不能忽视的是,淘子眼中的自然,其实并不是完整的自然。她把自然中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人的因素——排除在外了。
燕窝是金丝燕的巢穴,而小木屋则是人类的巢穴。如果你觉得燕窝很自然,而小木屋就不够自然的话,显然就犯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你可能把人的地位,看得太高了。
绝大多数城市人,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自然,除了天上的日月星辰以外,其实大部分都是人工的产物。这包括小区里的花境、宽阔的草坪、辽阔的田野以及风景迷人的森林公园,这一切都是植物与人和谐共生,互相塑造的结果。当然,这当然也包括你养在阳台上的花花草草。那些多肉植物,背井离乡,从遥远的美洲和非洲的原生地,来到你的窗台,图的不就是能活得更好、更久吗?
但是,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法师、山地玫瑰、龙舌兰、长生草……这些开了花就会死去的多肉植物,它们为什么要死呢?难道,好好继续活着,它就不香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就必须从一类很特殊的植物说起,那就是一年生植物。
你身边的各种各样的小草,各种草花,它们都是一年生植物。它们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枯萎死亡。但是,你可不要以为这就是植物的常态,正好相反的是,这很不寻常!
你不要以为,一年生的植物,只是因为冬天太冷而被冻死了。很多植物,它们有能力度过寒冷的冬天,但是它们依然在开花之后就会死去,似乎死亡是这些植物主动的选择。无论它们是一年一开花,比如野菊花和狗尾草;还是两年一开花的,比如萝卜和白菜;或者是很多年开一次花,比如山地玫瑰和竹子。开花似乎就是它们生命的终点。
数百年来,开花就死这个现象,一直困扰着无数的植物学家。我们知道,这些选择开花后立即死亡的植物,一定具备了某种生存优势,让它们能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中存活下来。但是,它们到底获得了什么样的生存优势,却很难说清。
有一派植物学家,提出了外部压力假说。他们发现竹子在大多数时候,是依靠生长在地下的走茎进行营养生殖的。只要竹林里存在空地,就会有竹笋从空地里冒出来。这种繁殖的方法效率很高,能够快速占领大块的面积。
但是,竹林也面临着其他方面的挑战,那就是专门以竹子为生的动物群体。没错,他们指的就是熊猫。虽然熊猫现在是国宝级的稀有动物,但是,它们在自然界没有天敌,而竹子这样的资源又到处都是,在野生环境里,熊猫的数量可能曾经是非常多的。
竹子定期开花,所有的植株全部死掉,就会在事物上给熊猫造成一个空档期。让大量的熊猫饿死。这样重新发芽的竹子就能长得更多更好。
如果你觉得假设熊猫泛滥有些不可理喻的话,那么把熊猫换成羊群也完全可以。一岁一枯荣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让食草动物必须度过一年一度的食物短缺期,这样就能限制食草动物的无限制增长,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不过,这种外部压力说只能解释少部分的开花死现象,对于多肉植物的开花死现象,似乎缺少足够的解释力。因为很多多肉植物生长的地方,环境条件极端恶劣,根本不存在某种食草动物会过度繁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