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把握交友的三重境界,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人在社会中生存,难免会与人交往,会结交朋友,那么,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寻求别人的帮助,则是大有学问的,曾国藩在多封家书中,都提到如何交朋友。
从这些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交友有一套自己的认识和办法。
01 京城的交友之道
在《京师为人文渊薮》中,曾国藩讲到了他在京城的交友之道。
曾国藩说:“现在朋友愈多。虽所造有浅深,要皆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京师为人定渊薮,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别人,恐徒标榜虚声。”
现在的朋友越来越多。有讲求躬行心得的,有研究经书、探求道理的,有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的,有才气奔放的,有英气逼人、志大神静的。
这些人中有自己主动去探访的,也有慕名来拜访自己的。虽然学问有深浅,但都是一些有志之士,是一些不甘居于庸碌辈的人物。
京城是人文荟萃之地,不去探求便没有朋友,越去探求就越有很多的朋友。近来听说好朋友很多,我不想先去拜访别人,恐怕徒然标榜虚名。
曾国藩谈到自己结交朋友时,总是别人先拜访他,他不先拜访别人,担心会招致“标榜虚声”的讥讽,这与我们当今的交友之道有所不同,也许这是当时京城的风气吧。
02 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人际关系学和管理学中,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认为交往是不可或缺的成功之道。
关于交友之道,曾国藩自有一套功底。他能够金榜题名,并在仕途上获得超乎常人的升迁,这离不开他平时的苦读及学业上的深厚功底,也与他善于交往,有很多朋友有着直接的关系。
结交朋友对匡正自己的不到之处,是大有益处的。标榜以盗虚名,是会受大损失的。天下有获益的事,便有不益的事包含其中,所以不可不加以辨别。
京城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京都人才聚集,曾国藩在这里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与朋友们相互切磋,不仅在学业上有所长进,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也都成为日后曾国藩事业上的好帮手、好伙伴。
这些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现代社会,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而需要团队作战、集体作战,团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为朋友,只有大家坦诚相待,肝胆相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不断进步,最终夺得最后的胜利。
03 兄弟之间应成为朋友
一次曾国藩和九弟闲谈,说到:“为人子的,如果使父母看见我好些,其他兄弟都不及我,这便是不孝;如果使族党称赞我好,其他兄弟都不如我,这便是不悌。”
为什么呢?因为人要想使父母看到我的好,便有了讨好的念头,于是在暗中使用计策,使自己在父母面前得到好名声,而使其他兄弟得到坏名声,那以后的嫌隙便由此产生了。
刘大爷、刘三爷兄弟都想做好人,最后却变为了仇敌,因为刘三爷在父母族党之中得到了好名声,而刘大爷得到了坏名声。
兄长因为弟弟得到坏名声而担忧,弟弟因为兄长得到好名声而高兴。兄长不能尽道义上的责任,使弟弟得到好名声,是兄长的罪过;弟弟不能尽道义上的责任,使兄长得好名声,是弟弟的罪过。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么就不会再有一丝一毫的嫌隙了。
04 交友的三重境界
交友的最高境界是相知相悦,其次是能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再次是一般的交往。
西方谚语说:“要想了解一个人,只消看看他交的朋友”。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一直把交友看得十分重要。
每个人都希望结交真心的朋友,难怪古人会说:“君子忌苟名,择友如求师。”
曾国藩在《与其出而教馆,不如静坐家塾》中说:“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兄尝与九弟道及,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大多故也。”
曾国藩择友,注重的是对自己有裨益,结交的也大多是高明博雅之士。难怪四弟也要出外找馆教书,认为能认识更多的名师益友。
曾国藩不断叮嘱四弟:“与其出而教馆,不如静坐家塾”“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
他深知学问事业受师友的影响很大,所以他平生对访师择友极为留心。他曾说:“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都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凡为人必有师,若是无老师,就不知道严格要求自己;凡为人必有友,若是无朋友,就不知道如何互相监督和帮助。
交友一定要谨慎,韩昌黎说:“好人不愿意和我交往,我要努力接近他;不好的人不讨厌我,我要竭力拒绝他。”
人一生的成败,大多与朋友是否贤能有关,所以交友不可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