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方草轩经方解读: 小补肝丸
原文地址:方草轩经方解读: 小补肝丸作者:方草轩工作室
1、丸子较大,不易吞服,建议嚼碎服用。
2、本文属方草轩工作室观点,仅供参考。
2、本文属方草轩工作室观点,仅供参考。
补肝汤,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里的一首方剂,未在其他著作中出现,作为补肝的代表方剂,通过研究此方,能让我们清晰直观的了解肝虚的本质及临床特征,本店变汤为丸,方便服用。
因为开店的原因,平时会接触到很多用户,发现肝虚之人实在太多,尤其是男性朋友,平时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从肾论治多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因此需换个角度考虑问题。
《辅行诀》为梁代陶弘景所著,书中的方子均源自商代丞相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法》,包括汉朝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很多方剂源于此书,可以说《汤液经法》是中医药组方之祖,但《汤液经法》原书已失传,《辅行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研究中药组方原理的机会。
《辅行诀》为梁代陶弘景所著,书中的方子均源自商代丞相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法》,包括汉朝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很多方剂源于此书,可以说《汤液经法》是中医药组方之祖,但《汤液经法》原书已失传,《辅行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研究中药组方原理的机会。
【中药成份】桂枝(去皮)、干姜、五味子、大枣,辅料为蜂蜜。
【功能主治】肝气虚、易恐、心悸、多汗、眩晕等。
【规格含量】3g×30粒。
【用法用量】每次1粒,每日2次,酌情加减。
【服用禁忌】肝气实、胁痛善怒者禁服。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体阴而用阳,无论是补肝的桂枝、补脾阳的干姜、或者补肾阳的附子,都属于辛味药,有升散的功效,因此都可以归为肝用之药。
我们知道,肾为水脏,主管一身之阴,位于人体下焦,阴在阳的作用下,化生阴气上升入心,这样心火就不会过旺;心为火脏,主管一身之阳,位于人体上焦,阳在阴的作用下,化生阳气下降入肾,这样肾水就不会太寒,而阴阳之气升降的枢纽就是肝和肺,肝体阴而用阳,肺体阳而用阴,阳主升,阴主降。
当一个人肝气不足,人体气息升发之力不足,则下焦阴气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因为得不到阴气的“滋润”,心火就会过旺,过旺之火灼伤肺阴,不能化生阳气归于下焦,肾水就会阴寒凝淤。心火旺,君火不安,心脏就会悸动不安,人就会恐惧,容易紧张,心烦(心热则烦,肾热则躁),“汗为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心火旺,灼烧肺阴,人就会容易出汗。表面看好像这个人的阳气很旺,可能还会怕热,而本质却是肝气升发之力不足,导致身体上下阴阳不均衡。形成上热下寒,心肾不交之症。
综上,肝气不足之人初期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很可能是热证,怕热,喜凉,动则汗出。热从肝治,寒从脾治,忽冷忽热,治在肝脾,肝强则心火清,脾强则心火旺,大体就是这样。
(特级去皮桂枝)
桂枝(去皮之论述):
可以说,针对桂枝去皮及为何去皮,现在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说古代桂枝去皮就是肉桂,有的说桂枝去皮是去粗皮,有的说不需要去,有的说皮骨不分,没法去(没办法去皮?见上图)种种争论不休,我认为,如果不亲身实践,但凭想想,很难说清楚这个问题。
桂枝分为表皮,里皮(桂心)及木芯三部分组成:
表皮(粗皮层):味涩,性热,主表,走肺及大肠,主收敛,涩为酸之极,肝主散,用桂枝补肝,取其辛甘发散,显然,酸涩部分药性相反,应该规避,因此表粗皮要去除,很多人会问了,如果不去会有什么问题?很简单,我们用辛甘扶阳助火,再用酸涩以收之,因此药店里没有经过去皮处理的桂枝用后,时常会有胸口闷闷热热的感觉,对否?
里皮(桂心层):味甜辣,色赤入血走脏,能够温筋暖肝血,化阴气,达肝之血郁,有的人手脚容易淤血,这些都是血寒,温气不足的表现,这在大补肝汤中会用到。
木芯(木质层):味淡气辛,微甘,走经络,升肝气,利三焦,桂枝的木质层具有明显的升发作用,能够达肝气之郁,很多人小便发黄,动一下骨头会响、性欲旺盛、失眠多梦,这些都是三焦之火郁,火灼筋骨的表现,木芯可以利三焦,升阴入阳,因此有清降心火的功效,心火清则肾气旺(壮火食气),桂木芯升肝气,实为达手太阳小肠于手少阴心,因此,《伤寒论》中,将桂枝汤列为太阳药,治太阳中风、恶风、多汗、发热、头痛,实为手太阳小肠火郁而不升,手太阴心火、足太阳膀胱水寒而不降,心火不降则发热,膀胱水寒则恶风、汗出,小肠火达于心火,则膀胱不寒,心火自降,因此,何为肝气?肝气乃手太阳火、足太阳水合化之精气也,手太阳火亢则上盛下虚而肝气旺,足太阳水亢则上虚下实而肝气虚。
可以说,补肝木之经气,核心药材就是桂枝,而桂枝必须去皮才效果显著;补肝血之温气,核心药材是桂心,同样需去皮才有效,该如何选用上等桂心,我在大补肝汤中会详细介绍。以上是我个人亲身实践后的感悟,希望大家能看得懂,对中医爱好者有所帮助。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大枣:
当一个人肝气不足,肾中阴气会逆升,形成肾气动,心火受刑的症候,此时会有心中苦饥的症状,本质为心火刑津,津液不足的表现,这时候要用大枣来滋津液、润心血。
《神农本草经》:“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盳盳)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我们发现,肝气虚和肾气动都有容易紧张恐惧的症候,所谓肝行肾气,肾要靠肝来行气,肝气不足,肾气不安,本质是一样的。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在志为恐。”
《黄帝内经·灵枢》:“肝气虚则恐。”
五味子:
《神农本草经》:“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五味子,酸、甜、苦、辛、甘,五味兼备,以酸为主,因此可以敛降肺气,降阳入肾阴,因此,在《肘后备金方》中有关仲景对肾气丸的描述中,写到:“久服,即去附子,加五味子,治大风冷。”,可见五味子有补肾中阳气的功效,且比附子安全,可久服;除酸之外,肉与核中,咸味独胜,咸益肾精,如中药材牡蛎,而又有通降的功效,可降肺阴滋肾精,强阴,益男子精。因此,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将五味子列为补肺金之正药,功效不可替代,且以东北产北五味子为道地药材。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野生特级北五味子)
因此,用桂枝条(色青,生于春,达木气)入经络助肝气升发,升阴气从阳清降心火,心火降,则脾阳会不足,因此用干姜暖脾阳,大枣滋润津液体,五味子助肺降阳气从阴以温肾水,构成小补肝汤,补肝的基本结构。有人会问了,看你的描述,似乎辛热药有滋阴润燥的功效,而酸味药有扶阳的功效,不可思议,有理论依据吗?当然有!当中缘由,要好好体会。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木不及,燥乃大行。” 燥,津血不足之症。
大补肝丸将在日后适时推出,敬请关注。
关于剂量:
慢病缓治,治以丸药,仍然是3g大的药丸,一日2次,酌情加减,早午饭后服用,根据个人情况以知为度即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