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隶书《曹全碑》中的艺术之美


《曹全碑》是汉隶成熟时期最为典型的一个碑刻,其一笔一画,其间架结构,其字间排布,无不彰显着一种对美的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曹全碑》当中的艺术之美。

历代学人对其评价多不胜数,清孙承泽赞誉《曹全碑》:

“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

《曹全碑》的艺术成就在整个汉碑当中堪称名品,其对美的追求和营造成为了后人学习临摹的经典范例。

《五凤刻石》与《曹全碑》

我们将《五凤刻石》与《曹全碑》的对比,《五凤刻石》所形成的艺术之美是一种天然的风趣,其荒率之感,其朴茂之态完全是随意为之,这种不经意之间产生的艺术之美与《曹全碑》完全不同。相比而言,《曹全碑》对美的追求是精致的,是刻意营造的,这种追求体现在许多方面。

体势延展

这种平面延展的体势,呈现了一种包容性,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基因,我们看中国的建筑与隶书《曹全碑》的对比的相似之处:

《曹全碑》中“且”字与中国古典建筑对比

《曹全碑》当中大多数的字的体势皆是平面延展的态势,而中国的古典建筑亦同此理,其会心之处,如出一辙。

我们再来看西方的建筑,其特点是昂扬向上,这是一种人定胜天的昂然之势,人们常说中国的古典建筑像水,在平面上慢慢延展开来,而西方的古典建筑像山,是一种力争上游,高耸入云的姿态。

西方建筑风格与群上对比

两种不同的审美意象,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意趣,一种是平面延展,一种是高耸向上!

我们再来看细节对比:

《曹全碑》中的“蚕头燕尾”与传统建筑中的飞檐

中国建筑当中的“飞檐”的构造与《曹全碑》中的“燕尾”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极具装饰意味的构造方法,削弱了实用性而大大增强了艺术性,这爷是中国艺术的审美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成功范例!

和而不同

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在《曹全碑》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同一种笔画的排叠当中,营造出了许许多多的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使这个字变得生机勃勃,大有意趣,尽显艺术之美。

曹全碑当中“君”与“事”字的对比

我们看《曹全碑》当中“君”与“事”字的对比,两个字当中都有三个连续排叠的长横,为了避免重复,“君”字当中的三个长横取势各有不同,我们看图中箭头指示,乃是每一个笔画的取势方向的角度依次增大,这种取势并非任意为止,我们将其取势的箭头延长就会发现它们最后往往交汇于一点,这种写法在欧楷当中较为常见,乃是中心对称等距原则,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另外这三横其长短各异,上面最短,下面次之,中间最长,更增意趣。

而这个“事”字,上面的一横为俯势,下面的一横为仰势,通过这种俯仰的变化,构造出了不单调不重复的艺术状态。

米芾“书”字的写法

类似的我们看后世米芾的写法,这种横画的排叠非常具有巧思和安排性,比如方笔和圆笔的构建(如图中红色方框与圆形框),比如空间的对比,上疏下密,这种巧思,构筑了整个字的艺术美感。

《曹全碑》中的“参”与“惮”字

再来看《曹全碑》中的“参”与“惮”字,当相同的部分出现的时候,其可以营造之态就更为明显,“参”字上面三个口字,状态不一,取势各异,“惮”字的左边三个竖画,粗细不同,长短亦不同。

这种做法也并非《曹全碑》所独有,我们看王羲之的这两个字:

王羲之《圣教序》中“品”字与《兰亭序》中的“带”字

这个“品”字乃是三个口字的组合,我们看王羲之的安排极为精彩,有宽有窄,有收有放,写的极美。右边的这个“带”字,上面雷同的四个竖笔,取势不同,向北不同,宽窄也不同,这种安排绝不是偶然为之,而是一种刻意的经营,代表了人为对艺术之美的追求。

《曹全碑》中“年”字与欧楷中的“甘”字

在规范字当中写这个“年”字或者“甘”字,往往都是横画与竖画的排叠,这种排叠毫无艺术美感可言,而图中这两个字,只用一个向下的小点,就将整个字的体势变得极为灵动。

空间变化

《曹全碑》外部空间的变化:

《曹全碑》中的“曹”字与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会”字对比,我们看《曹全碑》当中一个“田”和“日”的对比,两个部分一个位倒梯形,一个为正梯形,一个势态向下,一个势态向上,两个结构互相咬合极为紧密,构成了一个巧妙的搭接。

而王羲之《兰亭序》中同样的两个部分,上紧下松,上面是内擫的笔法,下面是外拓的笔法,通过非常的巧妙空间对比,构成了一种丰富的艺术美感。

两个字的外形空间的变化,极尽巧思,是书这对艺术之美主动的追求的集中体现。

《曹全碑》内部空间的变化:

《曹全碑》中“福”与“相”

《曹全碑》的字中内部空间的变化也很值得学习,我们看图中红色圆圈的指示,其内部空间的搭接方式,有实接,有虚接,有不接,这也是经过一番构思的,实接构成笔画搭接,虚接构成笔势搭接,不接构成空间留白,这种内部空间的精微处理,在其他的书体当中也常有应用!

欧楷《九成宫》中“痼”的两种写法

我们再来看欧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的“痼”的两种写法,其内部空间虽有着细小的差异,也极尽巧思,左边上面横画较短,“固”字往右留出一个竖笔的空间,内部的“古”字居中,而右边的“痼”字,横画较长,将“固”全部“盖住”,但是中间的“古”字右偏,为了打破一个整体对称的空间,使其富有变化而更有内涵。

不对称与不规则

为什么说不对称不规则才是艺术之美呢?

对于书法而言,笔画单一,结构规整的字往往都是实用性的书法,比如明清之际的馆阁体,比如当代的某种规范字,这中写法偏实用而少艺术,而书法的艺术性往往体现在了笔法与结构的变化上面。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道: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

王羲之认为艺术的审美是活泼的,是灵动,是富有变化的。我们看《曹全碑》当中这种类似对称字的处理:

《曹全碑》中“不”与“与”字的写法

《曹全碑》中“不”字,虽然左右类似,但是写法大有不同,左边撇画乃是回锋之势,右边捺笔乃是出锋之态,上面的两个点取势各异,粗细亦有不同。

右边的“与”字,上面的两部分,左边乃是虚笔出锋,右边是实笔相接,其所呈现的状态全然不同,下面两个点的方向也没有在一条水平线上,而是有高低错落,是为了平衡上面结构所构成的“险势”!

《曹全碑》的艺术之美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上几个方面,这种可以营造的艺术性,在其他书体当中也多有体现,我们以后接着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