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一声声号角在古城谯门响起,归家后半个庭院都是新月的光亮,已经是黄昏时分;一切都在白茫茫的风雪里,山前是白雪,水滨是白雪。
竹子做的篱笆,茅草铺的屋舍,这里就是我的家;生起炉火,一缕青烟升起在遍地的衰草里,和大雪的孤村里。
画角:古代军中用以昏晓报警的号角。谯门:建有望楼的城门,古代为防盗和御敌,京城和州郡皆在城门建有望楼。
淡烟:轻淡的烟雾。
白朴,本是名门望族,从小被视为神童,在汴京城破后,被金元文坛领袖元好问救出,亦父亦师,抚养他长大成人,文学造诣极高。他一辈子不愿为官,像李白一样云游四方,飘忽不定,留下了众多经典散曲小令,让人们了解他落魄清贫的一生。很多人会将这首《天净沙·冬》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毫无疑问,白朴的这首从艺术情感上而言,要远远超过马致远的“秋思”。而且,极有可能马致远的“秋思”,正是从这首“冬”中借鉴和模仿的。两者都是写黄昏,白朴的黄昏是无意为之,而马致远的黄昏是有意为之。两者都是写断肠人在天涯,一个通过客观叙述,不直接道出,让读者去体会,一个直接道出,境界格局,高下立判。种种迹象都表明,马致远是有意描写一个秋天黄昏景象,近乎于白朴的冬日黄昏。所以,从首创角度,白朴也应更胜一筹。这首小令描写的是诗人黄昏时分离开古城回到自己家中所见所闻。诗中并没有流露一点点情感,却让人感受到了断肠人在天涯的寂寞悲伤。首句,一声画角谯门。是说,一声声号角在古城谯门响起。“一声”二字,先从听觉写起。“画角”,即号角。“谯门”,即城门。一声号角,城门就要关闭了。出城的赶紧出,进城的人也得抓紧了。诗人很显然是出城的,而且似乎很着急。因为冬天真的很冷,不但画角冷,谯门冷,连城门内外的行人也都感觉到北风的彻骨。二句,半庭新月黄昏。是说,归家后半个庭院都是新月的光亮,已经是黄昏时分。为什么是“半庭”,而不是整个庭院呢?因为新月刚刚升起,只能照着一半的庭院,且还有一半被大雪覆盖,照见黄昏时分,恰到好处。马致远虽然没有直接写黄昏,却更像是有意写之。因为“夕阳西下”,实在太过显眼。此处“黄昏”,实在是开启马致远“秋思”的灵感关键词。三句,雪里山前水滨。是说,一切都在白茫茫的风雪里,山前是白雪,水滨是白雪。“雪里”二字,本应该放在“山前”“水滨”之后,前置却是为了突出“大雪”来临下的冬日黄昏,别有韵味,且进一步烘托严寒的气候。下句,“竹篱茅舍”,不就是马致远笔下的“人家”吗?“竹篱茅舍”,竹子做的篱笆,茅草铺的屋舍,这里就是我的家。点明了诗人的居住环境,非常简朴,亦可见诗人生活之清贫。俗话说,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狗屋。即便是如此简易的居所,却也是诗人温暖的港湾。冻坏了的诗人,在大雪天多么迫切渴望回到家中,生起炉火,取取暖啊。末句,淡烟衰草孤村。意即,生起炉火,一缕青烟升起在遍地的衰草里,和大雪的孤村里。“淡烟”二字,是全诗唯一温暖的词汇。其余词句皆充满冷意。用在这里反而起到衬托作用,更能感觉到周围世界的寒冷。“衰草”“孤村”,则是诗人作的一个远景式扫描。进一步交代诗人所居住的环境,非常偏僻孤寂。一个隐居在尘世之外的文人,一个毫无济世之才的书生,一个冻彻心扉的读书人,在元代这个轻视南人的世界里,注定只能孤独终老。他的“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都隐藏在这些冷色调的景物描写中,不着痕迹,却让人感伤无比。如此,写冬日黄昏后的雪景,再无超出此首的。而白朴的才华,也从这首小令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远超马致远“秋思”许多。冬日雪天,读上白朴的这首《天净沙·冬》,生活里不知平添多少诗意。困境中的白朴,尚能有如此审美情怀,幸福的我们更要珍惜冬日黄昏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