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知否知否?北宋清明上河图里的世俗生活与危机

最近正午阳光影视公司拍摄的宅斗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热播,小编也跟着凑了一把热闹,一集一集追着看。这部剧与《清明上河图》可谓是颇有渊源,对这幅绝世名画,各位又了解多少呢?

虽然《知否》剧中没有明确说明所属的朝代,但是从很多小细节当中都可以看出来。

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剧中对皇帝的称谓“官家”,称皇帝为官家的只有宋朝,在水浒传这部讲述宋朝故事的书里,人们就将皇帝唤作赵官家。

从服饰来看。北宋和南宋的服饰虽然繁琐多变,但是直领和对襟就可以说是最能代表宋朝服饰的特点了,剧里无论是公子还是娘子,小贩还是富翁,都穿着这种衣服。

《清明上河图》中众多人物也是这一服饰。

通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中的一些细节,如提到的邕王和兖王,那么本剧的时间节点就确定是在宋仁宗晚期到宋英宗和宋神宗时期。

宋英宗(1063一1067在位),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太宗赵光义的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后过继为宋仁宗赵祯养子,继承皇位,在位仅仅4年,死后传位给长子宋神宗赵顼。这一时期是整个北宋朝最开明和开放的时期,虽然西北和西夏有一些局部战争,但国内整体一片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记录北宋时期京城开封繁荣昌盛的《清明上河图》,诞生于宋徽宗时期,距离剧中时间不到100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一切风土人情、市容市貌,几乎是和《清明上河图》一样的。

《清明上河图》中横跨在汴河之上的桥梁被后世称为虹桥,它位于全画的中心,繁华热闹的市井生活场景正是由此展开。

虹桥是因为桥身没有立柱支撑,架于河上,像彩虹一样,因此得名。

正午阳光剧组是出了名的细节控,剧中的很多街道布景也都参考自《清明上河图》。

剧中人物们常说的樊楼,正是北宋东京七十二家酒楼之首,传说风流皇帝宋徽宗与京都名妓李师师常常在这里相会。

小说《水浒传》对樊楼也多有描写。宋代诗人刘子翚曾留下过“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承平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的赞美诗句。

北宋民间的市井生活热闹非凡,可不比现代人要差。

看剧中街道上那些高高挂起的灯笼,在别的朝代剧作中都没有看见,这些灯笼是做什么用的呢?

原来在北宋以前,城市中都有着严格的宵禁政策,夜晚以后,市民不能随意在街道上走动;而北宋时期则没有了这种限制,加上商业的发展,晚间街道上勾栏瓦肆好不热闹。

这些灯笼就像我们现在的路灯,在晚间起到照明的作用。

在闹市区十字路口处有一家店铺,屋檐下挂着一个大大的“解”字,这个“解”字也来自于《清明上河图》,但是学术界对这个解字并没有统一的解释。

有的说是“解铺”,就是当铺的意思,有的说是“解盐”,解州池盐的解字招牌,也有的说是“书铺”,因为宋代诸州、府、军的考试皆称为“解”试,推测为办理审验资格的“书铺”。

《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久住王员外家”“杨家应症”“十千脚店”“孙羊正店”等招牌,这些在剧中也反复出现。

这些招牌上的店名分属不同的行业,旅店、布店、药店以及酒店居多,这些形形色色的店铺反映了北宋时期商业的繁荣。

商业的飞跃发展使得可供人们选择的商品越来越多,同一行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自然而然推动了广告的发展,各家店铺的大招牌总是随处可见。

剧中一开始出现的船舶样式,码头的风景,也能在《清明上河图》当中找到原型。

我们常常说盛唐盛唐,但其实,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远超盛唐。

宋朝的文明,除了各方面的开放,最大是体现在皇帝不杀士大夫,所以剧中有一次,盛家老三盛长枫酒后妄议皇位传人被人告发,结果父亲盛紘也只是被请到宫里凉了两天,根本没有性命之忧。

剧中的几大主角,赵丽颖饰演的盛家六姑娘明兰,和两个姐姐墨兰、如兰,都可以和两个哥盛长柏、盛长枫,及冯绍峰饰演的顾廷烨,朱一龙饰演的齐衡,一起读书;还可以在老师布置的话题上,展开公平开放的讨论。

正是女子可以好好读书的大环境,才有了后来写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李清照。

正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宽松政策,才使得民间的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

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把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绘色绘形地展现于人们的眼前。

但是这一番盛世却并非没有危机。

《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简单的描绘百姓风俗和日常生活,在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机,明线下交织着一条令人心悸的暗线,同时又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通过表现惊马闯郊市为伏笔,铺垫出全卷矛盾的视觉中心,船与桥的险情和桥上文武官员争道交织成的矛盾高潮,还有前后出现的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等场景。

重税

城门洞开

行政机构前懒散的士兵

张择端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

画卷中有很多船,其中大量的是运粮的私家船。

表面看来这是一种商贸兴隆的景象,实则反映出当时政府的一项重要失误:宋徽宗将大量运粮的官船用去运送花石纲,使得粮食运送出现问题。私船趁机而入,并渐渐把持住了城市的粮食市场,进而操控粮食价格。

城门边,税务官指着麻包说出了一个想要的数字,引起货主们的不满,一车夫急得张大了嘴嚷嚷了起来,吵声之高,惊动了城楼上的更夫向下张望。北宋的冗税制度激发了官民之间的对立情绪,这一场景象征着当时紧张的官民关系。

卷尾,画家描绘一个惊险的场面:两辆四拉马车急转飞驰,横冲直撞,路人尚未来得及躲闪;还出现临时性的侵街现象,即在城门口有富人占道举行杀黄羊祭路神送客的情景,足见城市管理之混乱,随意性泛滥。

遗憾的是,宋徽宗仅仅迷恋精绘祥瑞和吉兆,他看出《清明上河图》的画中用意,不愿收藏,只在卷首题签后就将其赏赐出去。

《清明上河图》当之无愧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展现的忧患意识,在我们今天看来,仍然有着借鉴意义。

不论观众们对《知否》剧集剧情有着怎样不同意见的讨论,至少剧组在服饰、布景还原上,可谓是诚意满满。

不说了,小编继续追剧去了!!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沉鱼意]

欢迎评论区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