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领域内,我们似乎常常能够听到关于“穷画家”的故事。“艺术家”这个词一出来,大家的脑内是否映出了一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景象?瘦长的身影在枯黄的油灯下颤颤巍巍地拿着一只画笔,四面白墙间只有凌乱的画具与画作.……梵·高的《卧室》你还别当真了!这不过是梵高传之类的艺术野史给我们造成的错觉!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大多数在世时都是名利双收的。就算是梵高,他也是想要赚钱的!就算是他,也实际上是一个极富事业心与商业头脑的企业家。弟弟提奥是文森特的投资人,兄弟两人就像商业公司中的联合投资人,弟弟投入巨资供这位大胃口的哥哥购买昂贵的画布和颜料,鲜有间断(甚至还为文森特提供他所需的衣食住行)。梵·高给提奥的信就像一个小商人与他的银行经理打交道一样,文森特对待这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可谓是尽心竭力。他不断地给提奥写信告知进展及进一步的资助请求,而作为回报,他则清楚地表示他完全接受自己的商业义务。在其中一封信中他写道:“我的职责就是用我的作品去赚钱,这毫无疑问。”还承诺:“把你数年来借我的钱都统统赚回来。”“我绝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正儿八经的委托,无论要我去做什么,不管我喜不喜欢,我都会尽量满足要求,或者在需要时重做一遍。”只是可惜,他的画风太超前,在世时没有被接受。之所以会造成“艺术家都很穷”的印象,是因为从十九世纪以来,许多艺术家们搞个性,不愿意讨好金主爸爸,远离时代的主流艺术风格,才搞得自己极端落魄。《唐吉老爹》,梵·高虽然,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们追求新的艺术理念,才导致艺术发展,但是,超前于时代的人,活着的时候往往都不太好过。这一点,对于画家、雕塑家、音乐家、作家等等而言,都是一样的。只有等后人回头去看,才会惊叹于他们的天才和远见。但是其实,有许多善于经营自己的艺术家,他们在世的时候,是活得很好的。和我们一样,艺术家也需要恰饭,支付工作室房租,购买必需的材料并在持续数月的创作苦旅中养活自己。非常有事业心的安迪·沃霍尔说“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好的生意是最好的艺术。”其实所有成功的艺术家都是如此,并且必须如此。安迪·沃霍尔就像农民、餐厅老板和建筑工人一样,艺术家们都是自己生意的CEO。他们需要对市场营销极其敏感,也要对品牌有深刻的理解。说到最善于经营自己的艺术家,就不得不提到鲁本斯。自画像,鲁本斯作为巴洛克艺术时代的大佬,鲁本斯早早就学会了上门推销。鲁本斯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曾经在贵族人家做小仆童的经历让他早早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绅士之礼,这也为他的好人缘和外交官身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甚至,他还精通八门语言。他不是那种跌宕起伏小说里描绘的那种画家,没有那种脱离社会、格格不入、不被世人接纳的感觉,他是个十分开朗、和蔼可亲的人。玛丽·德·美第奇的一生,鲁本斯从小学画,成年后鲁本斯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聘请了许多助手帮他完成画作,在此之余,他本人就游走于欧洲各个华丽的贵族宅邸和皇宫中,发掘他潜在的买主,并告诉他们:“想要跟上其他贵族的品味吗?那就买一幅我创作的巨大而充满肉体之美的巴洛克绘画挂在自家大厅墙上吧。”下面是他一幅很有名的情侣照,鲁本斯很爱他的妻子伊莎贝拉,这幅画也处处充满甜蜜。背景中的金银花象征着忠诚和挚爱,妻子温柔大方,鲁本斯显得很气派,翘着腿,比妻子高出半个身子。这对小夫妻还穿着精致华丽的情侣装,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水平可是相当不错。绘画在过去的时代而言,是必需品,尤其是对于贵族和宫廷而言。在摄影术被发明以前,人们需要画家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的肖像,同时,也需要用绘画来装饰自己的住所。依托于这种“刚需”而生存的宫廷画家们,个个都富得流油!比如法国洛可可时代的布歇,他以幻想作品、田园诗风景画和描绘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绘画而闻名。蓬巴杜夫人肖像,布歇他是蓬巴杜夫人的宫廷画师,蓬巴杜夫人是路易十五的情妇,也常在政治上为他提供参谋,此外她还是重要的艺术赞助人。布歇为她画肖像和其他作品。有国王的情妇撑腰及供养,布歇的日子过得不知道多滋润。历代这些欧洲的宫廷画家们,生活大多都不错。就算服务的宫廷遭逢变故,他们只要卷铺盖走人,依托自己精湛的画技和名气,想要寻找下家金主也并不难。假如普通人想要跻身于上流社会,那么选择做个画家碰碰运气可是相当不错。如你所见,“画家”是一门工作,并且待遇还相当优厚。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就已经组织起了专业的“产业链”——依托于行会制度。圣徒安利在他的工作室,佩特鲁·克里斯图斯,1449年在行会之中视觉艺术得到发展,当时绘画属于医药行会,雕塑属于石匠行会,这两样艺术在佛罗伦萨很受尊崇,因为他们为最尊贵的客户——教会和君主服务。也正是因为如此,文艺复兴时期才涌现出了那么一大批优秀的大师,那句话说得还是没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的艺术家,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已经知名的前辈工作室中当助手,一边协助创作一边学习,只要是有天赋的,就绝不会被埋没,只要接到一个大单子,轻易就能日进斗金。像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达·芬奇这种大艺术家,背后都有大金主来撑腰。抱银鼠的女子,达·芬奇,1483-1490达·芬奇中年以后名气太大,阔得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活想接就接,不想接就不接。那些擅长于捉摸雇主品味的艺术家们,日子过得都不坏。最典型的也要数荷兰画派了。这个画派的艺术家们完全就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当时17世纪的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市民阶层崛起,平民老百姓们手里都有点闲钱,于是积极地购买画作来装点自己的住所。两位唱歌的少年,弗兰斯·哈尔斯,1627独立的风景画、静物画和动物画,个体和群体的肖像画,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风俗画,都深受广大市民们欢迎。因此出现了专事某一种题材的画家,诸如肖像画家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维米尔,静物画家威廉·克拉斯·赫达,风景画家霍贝玛等等。带螃蟹的早餐,威廉·赫拉斯·赫达,1648年这批画家,顺应时代潮流而生,满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画作销路一直很好。近代来说,莫奈因为是印象派中前期最代表的人物,中年后日子也很好过,买下个花园过了一辈子小资生活。莫奈的花园,位于巴黎外的吉维尼小镇上。1883年画家莫奈乘火车经过这里的时候,被这里的宁静和美丽所吸引,决定在此定居,直至1926年逝世。整个花园几乎倾注了他半生的心血,来到这里,你自然会明白为何莫奈画中那么喜爱用温暖的色彩了。也明白只有小资的生活才能搞出莫奈般高雅的艺术。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睡莲》系列,就是在自己的花园里写生完成的。毕加索作为世界级大师,生活的富裕程度也是超乎我们的想象。毕加索的奢华别墅名为Mas de Notre-Dame du Vie(名字缘由当地的小教堂),占地800多平米,位于法国迷人小城穆冉(Mougins)的宁静居民区,与影城戛纳的海湾仅几步之遥,仿佛毕加索生前的另一不朽的立体式巨作。村上隆,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日本艺术家中极具影响力的一位,在日本不仅是一位受到广泛的喜爱的艺术家,也是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的偶像。自从2003年有一幅作品被以六千八百万日元交易以来,他的作品就被形容是“日本人单件艺术作品的史上最高价”。村上隆站在自己的作品前在村上大叔还没有成名的时候,买面包吃的钱都没有。终于有一天他突然明白了什么才是艺术的价值,开始尝试炒作,包装自己的作品,终于成名。他将自己的“艺术商业经”写成了一本《艺术战斗论》,并以此规律包装自己的学生,并使其成功出道。用村上隆的话来概括艺术创作的本质即是说:我是正在做生意的艺术家。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的有一句名言:贤者受理性支配,而愚者则受感性所左右。那些真正成功的艺术家,靠的是理性而非单纯的感性。从某种层面上讲,成功的艺术家和商人一样需要考琢磨客户心理,需要考虑市场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