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14,鸿山
从望亭月城遗址出来,去鸿山遗址前,先拐去望虞河口的沙墩港遗址(地图上都标沙洲港遗址)。
后周显德元年,吴越国与南唐在太湖平原的大致边界,望虞河口是个关口,因此称吴门口?鸿山也在吴越国境内
望虞河,南起太湖沙墩口,属望亭镇,北至长江边的耿泾口,属常熟,有虞山。据说最早开凿于公元前475年,由范蠡所建,千年时间流转,望虞河渐被堵塞,直至1958年才获重新疏浚。
《江苏省志.水利志》望虞河一节:“望虞河于1958年11月按照水电部批准的《规划要点》进行施工。上段河道利用常昭漕河,并疏浚通太湖诸港口,经伯渎港、九里河、锡北运河和应天河分流入望虞河;下段串联漕湖、鹅真荡、嘉菱荡、张墓塘,绕过虞山北麓,在耿泾口以北入长江。”
吴门口的介绍是:“望亭为郡界口,也是苏州的大门口,望亭为吴古陆道的必经之地,长洲苑在县西南,离城70里,正好是望亭的位置。”我大概是没睡好觉,不辨南北,无问西东。
《望亭镇志》云:御亭,又名吴御亭、吴亭。汉献帝延康元年,吴先主孙坚所建。毁于太清年间侯景之乱。延康元年是曹丕篡汉之年,孙坚早已化作尘土了。《太平寰宇记》说是吴大帝孙权所立,还有可能。乌角溪、朝夕池,与沙墩港有关系,但具体是怎样的,说不清楚。
范蠡主持开凿的一段叫蠡河,现在和望虞河混在一起了。蠡口镇距离望虞河、漕湖都有12公里,应该说非常远,蠡口这个地名有点奇怪。
越国被楚国灭亡后数十年,春申君封到吴地,开凿语昭渎,沟通无锡湖与语昭湖,并灌溉二大湖泊之间的胥卑田,在胥卑田以南又开凿一条沟通太湖的泄洪道,入湖口大概在沙墩港,东北距无锡县城三十五里、14公里。
沟通无锡湖与语昭湖的语昭渎,很可能就是伯渎港。如此说来,伯渎港并非泰伯开通,蠡河也并非范蠡所建,这二条灌溉河道都是春申君的功绩。尽管春申君本人是否来过他的封地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鸿山遗址博物馆离此不远,今天中午要赶去尚湖与元嘉兄回合,没有进博物馆里参观,好在遗址公园外还保留了二个土墩,可以看上几眼,算是到此一游。
獾墩
秆稞墩
西周到春秋前期,宁镇地区的土墩墓都位于平原的土台上,没有石室,是吴人的墓葬特点。太湖以北与太湖以南-杭州湾的墓葬类似,为石室土墩墓,而且都位于山巅或者山脊的位置。吴人侵入到太湖平原的苏锡地区后,吴越的墓葬制度(特点)开始融合。到春秋晚期越灭吴后,越人也采纳了吴人的某些墓葬制度,鸿山越墓群就是这样的代表。
鸿山位于平原,附近没有山体,越人就像吴人那样,在平地修建石室土墩墓,可能还有木屋土墩墓。战国前期,越国凭借突然暴涨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以本源的宗教崇拜,揉入外来的宗教和文化(包括吴和华夏),大规模地建造生前与身后的居所,比如鸿山越墓中出现的大量青瓷礼器。至于其中反应了怎样的宗教观念变化,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
如果语昭湖位于今漕湖+鹅湖的位置,再看看语招(语昭)会在哪里?《越绝书.吴地传》:
巫门外麋湖西城,越宋王城也。时与摇城王周宋君战于语招,杀周宋君。毋头骑归,至武里死亡,葬武里南城。午日死也。
母陵道,阳朔三年太守周君造陵道语昭,郭周十里百十步,墙高丈二尺。陵门四,皆有屋。水门二。
在鸿山遗址与荡口古镇附近,还有一座古墓,叫泰伯墓。传说泰伯死后葬于鸿山,鸿山古名皇山,南朝《南徐记》记载:“泰伯宅东九里,有皇山,泰伯所葬地”。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下诏吴都太守糜豹修之,周以垣墉,给五十户守卫其墓。
看起来,麋豹太守所修的泰伯墓,大概是基于阳朔三年(前22年)周太守建造的语昭陵道。在近二百年的时间里,是没人记得了?还是有人有意更改了此处的历史记忆?无从得知。东汉末期吴越本地豪强崛起,再一次有强调自己华夏身份的述求,同时洛阳政府也想加强对帝国边缘地区的控制力,这些因素可能造就了泰伯墓的横空出世。
将鸿山遗址、荡口古镇和泰伯墓连线,是一个三角形,吴越时期的语招很可能就位于这个三角形之内。
语招之战,摇王击败了麋王(或者叫宋王),麋王阵亡,其属下将其遗体带回位于吴都的武里,或者是麋王重伤后逃回武里,不治而亡。武里的百姓为纪念他,至今午日不举火。显然麋王是来自于吴都、武里。
《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越王)翳三十三年迁于吴。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
语招之战发生在这些记载的后面,最多和“粤杀诸咎”同时,显然当时的越国都城已经迁到吴,麋王既然驻扎在吴,吴是麋王的根据地。而语招应该是摇王的地盘,他从吴都东南的摇城发兵反抗,“凿通江南陵,以伐上舍君”,来到吴都西北的语招,在此遭到麋王的攻击。双方在语招一场大战,摇王一方获胜......
语招一带,是於越一族的龙兴之地,酋长允常曾在此被诸越拥戴为王,以抵御吴人的入侵。在灭吴之后,语招成为越国贵族的墓葬区,当都城发生剧变时,摇君率领自己属地的军队,来到语招,号召诸越元老贵族,对抗都城中的麋王。
看起来是越国高层新旧势力之间的权斗激化,具体原因不明,但很可能是对北进中原与留在吴越本地发展有不同的看法。新贵阶层血气方刚,希图北上,称霸中原;元老阶层相对保守,坚守本土,闷声发财。在双方的较量中,新贵阶层主动出击,却被元老阶层一战击溃。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此次内斗让越国元气大伤,没多少年,楚国就击灭越国,越国残余力量再次退过浙江,但这次他们再也没有力量恢复昔日的荣光。
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的是,语招之战是陆战还是水战?从麋王“骑归”武里来看,似乎是陆战,但鸿山一带这么多的大小河道,不更应该是水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