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当年街头的杀马特吗?他们都到哪去了

2018年终于到了,从今天起,所有90后都能带着自己的身份证进网吧啦!

前几天朋友圈各种晒18岁照片的宝宝看的小编内心焦灼,除此之外当年“红极一时”的葬爱家族似乎也想趁着这一波势,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之中。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成王败寇。中国还有另一句古话,叫不以成败论英雄。

如果是第一种论调,那么杀马特的存在就算不上成功,因为杀马特早已在大街上绝迹,我们再也看不到街头那些发染成五颜六色的不良青年了。

如果是后者,我们将杀马特作为当做某种潮流看待。似乎,这可以成为我们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种行为艺术。

虽然现在杀马特在我们眼中已成了过气的东西,但它的来源却很国际。杀马特一词源于英文单词smart,中文翻译应该是时尚、聪明的意思,而杀马特明显只是音译。

杀马特的鼻祖
玛丽莲·曼森

玛丽莲·曼森是一个艺名,取自玛丽莲·梦露和臭名昭著的加利福利亚杀人犯查尔斯·曼森的结合,这名字本身就是一个天使与恶魔、美丽与恐怖的矛盾体。当然了,还是要说一下,曼森的本命叫布莱恩·华纳。

华纳原本是玩音乐的,他大学毕业后做了乐评人,不过这似乎很难养活自己,因此他才用玛丽莲·曼森的艺名出道自己组乐队。

曼森从小的生活环境就有点扭曲,他有一个患有异装癖的祖父以及一个心理变态的邻居小伙伴,因此他整个音乐风格也……

曼森的声音充满金属感和磁性,心中的怨恨让他的嘶吼具有穿透力,每一次的尖叫仿佛都能将伪善的世界撕裂开来,让黑暗的内里暴露出来。刺耳的点缀、低回的旋律,像幽灵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徘徊在脑内阴魂不散乐符充斥在他的音乐中。

1999年4月20日,两个狂躁的青少年杀人犯在美国科罗拉多高中射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之后,两人饮弹自杀。

在后面的案件调查中,警察发现这两个暴徒除了喜欢电子游戏、恐怖片以外、还喜欢玛丽莲·曼森的歌曲。而曼森的作品正是充满血腥、暴力、性、反基督性质的音乐。

惨案过后,曼森陷入深深的矛盾中,他开始自我检讨,逐渐疏远身边的朋友和狂热的粉丝,甚至最后过起了隐世一般的生活。

2008年夏天终于回来了,但回来的不是他的音乐,而是绘画——曼森在德国柏林成功地举办了个人首次水彩画展。

曼森试图用极端的视觉效果来唤起大家重新审视带有争议性的问题,他反基督、谈色情、谈暴力、谈毒品,谈一切被人为捏造得十分强大实则脆弱无比的东西。事实上不止是在画展上,一直以来他的形象就十分惊悚。

这样一个形象的曼森与你印象中对于杀马特的定义有所差别?别急,我们换个线索。

这个形象应该和你印象中杀马特的气质对上了吧。在我们的观念里,杀马特就是应该这样,他们就应该是一群留着怪异发型、穿着夸张、佩戴古怪、浓妆艳抹、气质诡异、来自农村或城乡结合部90后青年与新生代农民工。

杀马特对圈外人而言最大的印象就是他们的造型,看起来千篇一律的怪、夸张,但是这样的行头对于内行人而言却还有着不同的细分。

在这其中有着黑紫的嘴唇并打着银白色的唇环的可能是由美国朋克歌手的打扮衍生而来,而长头发或成绺地贴在脸上,或在头顶上兀地伸展出来的则是援引自日本“视觉系”的设计。也就是说杀马特不止是smart的音译,连穿着打扮等等细节都已经和世界接轨了呢。

美国朋克歌手

日本“视觉系”

不同于在国外的前卫艺术,中国90后这一代中出现的杀马特只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存在感。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许多农村90后孩子的父母都会选择进城务工,他们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而这却成了中国出现杀马特的深层原因。

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对于很多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得不到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关怀,因此他们选择一个更出挑的造型,希望借此得到认可。

你们可能难以想象,上面两张照片其实是同一个人。这个人可以说是中国杀马特界的教父级人物——罗福兴。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更多类似“责任”这样的字眼的出现,在父亲的离世后罗福兴也和许多曾经轻狂过的杀马特一样,剪了正常的发型,来到工厂打工。

同样的,如今的玛丽莲·曼森已然成为了一名阳光胖大叔,曼森自己也说,他花了好长时间让自己努力活得像个普通人。

现在的玛丽莲·曼森

无论是否关于艺术或是文化,杀马特至少代表着某一种情况,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哗众取宠的方式已被我们忘记,但我们不可否认,它曾有过那一刻的辉煌,曾见证过一些过往。

[文/编  弘雅书房编辑部:蘑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