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播种时是否考虑过种子们的想法?

1979年7月的一个中午,天气炎热,室外没有一丝风,火辣辣的太阳在天上炙烤着坐落在沙漠中的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

此时,身材微胖的伊扎克·古特曼教授皱着眉头,正在温室中有条不紊的忙碌着。在他身后不远的地方,大功率的排风扇在轰轰作响。这个角落,是整个温室里通风最好,也最凉爽的地方。但古特曼身上的T恤衫已经被汗水完全浸湿,更凸显出他发福的身材。

连续好几年,古特曼都在与面前的这些种子较劲。很多年来,都有一件事情困扰着他。他完全想不明白,为什么相同的品种、相同的时间在相同的养植环境下,每一年的出苗情况都大不一样呢?

被他用作播种研究的这种植物,叫做节花龙须海棠。虽然叫做海棠,却与海棠花没有半点儿关系,这是一种生活在干旱地带的番杏科多肉植物。古特曼对于这些生长在南非荒漠地带的多肉植物非常好奇,他很想彻底弄明白,这些多肉植物是如何在逆境中生存下来的。

今年,为了确保实验能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他采用的种子样本全部都来自于同一株植株。他把每一个植株上采集的不同的种荚都进行了编号,还做了细致的记录。他甚至连结出种荚的那朵花所生长的位置(是顶芽、中间还是植株的底部的侧芽)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古特曼把每一株节花龙须海棠上的每一个种荚都单独播种,想从播种数据中找到一些以前不曾知道的规律。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精确的实验控制之下,节花龙须海棠的种子发芽规律还真的让古特曼给找到了。

笼统来看,这些种子的平均发芽率在14%到64%之间,看起来是差异极大的,统计数据似乎也飘忽不定。但是,当古特曼统计到细节时,他发现在有光照的条件下,顶芽种荚中的种子,发芽率远高于底部种荚中的种子。但当这些种子被土壤覆盖,处于黑暗之中的时候,底部种荚中的种子,发芽率就会远高于顶部种荚中的种子了。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奇怪的设定。同一种植物,在同一种温度环境下,竟然有着如此诡异的表现。一般来说,植物的种子发芽时,要么需要光,要么不需要光。但顶部种荚的种子与底部种荚的种子对光照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古特曼教授在反复确认发芽数据没有错漏之后,决定结合它们原生地的气候数据,来揭开节花龙须海棠种子发芽的秘密。

古特曼教授发现,节花龙须海棠的原生地环境比较缺乏规律的降雨。即便是雨季到来的时候,也可能仅仅有几场不足以支持幼苗长大的小雨,然后可能是持续的干旱。如果在降雨后,所有成熟的种子都一起萌发,就很可能会出现幼苗发芽后遭遇长时间干旱,最后一代种子全军覆没的情况发生。

为了延续自己的种群,类似于节花龙须海棠这样的多肉植物就不得不演化出不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的本领来。它们生于顶芽上的种子最容易脱落,然后在几次小雨后萌发。而底部种荚中的种子则脱落的稍微迟一些。

即便底部种荚中的种子脱落出来,也不会遇到雨水就立即萌发。因为当季脱落的种子是暴露在阳光下的,而阳光会对这些种子的萌发产生抑制作用。这些种子会一直等到风沙将自身掩埋起来,收藏到地表土壤这个巨大的种子库中去。当第二年,也许是第三年或者更久,一场较大的雨水就会唤醒它们,让它们发芽。

后来,古特曼教授发现,他在1972年采集的种子,到了1994年的22年后,依然有很好的发芽能力。这些种子在覆盖土壤的黑暗环境里萌发的更好。这也充分说明,这些种子们就像是一个个经过训练的特工人员,它们在离开母体的时候,已经接到了先潜伏下来,再伺机萌发的重要任务了。

水,是多肉植物们在贫瘠荒凉的原生地生存下来的根本。所有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全部都与水有关。如果一个地区有着及其规律的旱季和雨季的交替,那么,多肉植物种子的发芽也会相当规律。

那些在旱季孕育种子的多肉植物,比如说生石花和新绿柱属的仙人掌,都是在旱季孕育种子的。雨季到来后,第一场雨就会帮助它们的种子脱落。这些种子落地后就会立即生根发芽,然后在雨季里长大到足够熬过旱季的大小。

当然咯,这些在雨季立即萌发的种子,绝大部分的幼苗还是会在旱季挂掉,但是,只要发芽的种子足够多,就总有足够的幼苗挺过旱季活下来。

另外一些仙人掌,比如说我们常见的能结出小红果子的刺梨仙人掌,它们在旱季即将结束的时候才才是孕育种子,等到种子成熟的时候,雨季已经过去大半了。这时候,落在地上的种子是千万不能发芽的,虽然此时的雨水还算充沛,但如果在雨季即将结束的时候贸然发芽,幼苗来不及长大就不得不面对漫长的旱季了。所以,这些种子会选择先进行一次休眠,等到下一个雨季再发芽。

这些需要一定时间休眠后才能发芽的多肉植物,在种植的时候,往往也适合在表面薄薄的覆盖一层土壤,或者放在比较暗的环境里发芽。原因就是经历了一个旱季之后,种子已经与土壤混合在一起,不是充分暴露在阳光之中的了。

我们很熟悉的十二卷属以及其他很多芦荟科的多肉植物,都属于种子成熟后就能立即发芽的品种。这类多肉在播种时不能覆土,需要见光,同时,种子也是越新鲜越好。这也是网上很少有出售十二卷属多肉的种子的原因。即便有商家出售,一般也是在花期就开始预订种荚了。

与那些生长在严酷环境中的多肉植物不同,北美洲和墨西哥地区的多肉植物,比如说景天科的拟石莲属和仙女杯属,它们就要幸运得多了。一来这里的环境远不如南非那么恶劣,而来在它们周围,其实是生长着很多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的,这些草本植物就像是保育员一样,对于那些刚刚出生的多肉植物幼苗,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即便这些保育员已经枯死了,也一样能够保护地表的土壤潮湿,同时还能帮助幼苗遮挡过于强烈的阳光。

所以,一般来说,这些景天科多肉植物的种子,需要在有光,但是光照不太强烈的环境里才能发芽。

大部分景天科多肉的小苗都是在这类环境下长大的。不过,生活在这类环境里,对于景天科的多肉来说,也有不小的负面作用。当这些幼苗逐渐长大,就会发现它们想要享受阳光的时候,往往也没有足够的阳光,因为阳光被这些一年生的草本植物遮挡住了。于是,用徒长来突破这些保育员的阳光封锁,就成了它们的必备绝技了。

同样生活在高山岩地上的景天科多肉植物,它们面临的问题就要多一些。因为岩地上可以保护幼苗的其他植物比较稀少,种子往往要掉落到岩石缝隙中才能顺利的发芽。这类多肉也较少会发生徒长。因为徒长这个技能对它们来说没什么用处,因为它们身边根本就没有其他植物,当然也就谈不上用徒长的绝技来突破阳光封锁了。

不管多肉植物的种子发芽有多少复杂的特点,有一件事情总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某种条件下,它们总会发芽的,这是所有生命繁殖后代的本能。

从一颗种子张成一株苍劲的老桩,它们还需要经历无数的艰难险阻。在原生地环境下,即便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很多时候也常常会出现一株多肉的全部种子全部死亡,颗粒无收的情况,这也是自然的规律。我们看到的每一株数十年花龄的老桩多肉,身上都背负着无数种子兄弟的生命希望,这让它们如何能不美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