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六十年后的中罗文化对话:“从不可见开始:埃乌琴·博巴与中国当代绘画”巡展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从不可见开始:埃乌琴·博巴与中国当代绘画

◎ 时   间:2021年10月30日-11月14日

地   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7、8、9展厅

◎ 特别支持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馆、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   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美术学院

◎ 承   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

◎ 协   办: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校友会

◎ 合   作:罗马尼亚萨瓦尔辛市政府、Art Safari、罗马尼亚美术家协会、罗马尼亚文化艺术促进协会

博巴的教学与艺术

许  江

“博巴”的名字,在中国美院不陌生。它不仅牵连着一段重要的历史,代表着共和国初年艺术教育的交流成果。而且,它还作为一种富有成效的案例,融入国美源远流长的学术脉络,树立起一种独辟蹊径的艺术品格。正由于此,他在上世纪60年代的当时,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和潘天寿等东方大师之间建立了互文的敬意和友谊。他的教学方法与思想在后来的中国艺术教育的各类讨论和实践中被反复提及。在改革开放初期,他的教学直接影响了国美基础教学的变革和实验的滥觞。当年博巴培训班的学员亦以一生的不懈努力,将这种独特的方法和思想播传全国,成为中国艺术教育实验性变革的重要资源。博巴总是活在国美的历史上,活在中国艺术教育的进程中。
博巴先生的教学有几点重要特点:第一,重视分析的理性。这种理性不仅培养了艺者的造型的严谨,更是絪缊而成艺术表现的运思的特性。第二,重视语言的表现。从写生的观察和关注中,凝成形式语言,尤其是线性表现的力量。这使得他的教学与东方艺术很容易地联系在一起。第三,重视自然的诗性。这一点我更多是从他的作品、从他的学生金一德先生、徐君萱先生的艺术里深切地感受到这种精神。这种自然诗性既是诗画一体的文心,又是心物合一的哲思。这些特点都已经深深地融在了国美教学的日常与脉络中。
最早看到博巴先生的画,是1978年入校学习的初期。金一德老师上我们的课,博巴先生的几张画是重要范本。尤其是孤山写生的一幅。褐树成林,秋意横山。古诗词中所常言“云树”、“烟树”是怎样?我想博巴的孤山正是写照。他为潘天寿先生画像,据肖峰先生说,当时是现场写生,潘先生心中不睦,但也无奈。博巴先生却将潘老的神画了出来,苍松古柏,仪态端庄,本身沁着潘老的白描风骨。八十年代初,在来访的罗马尼亚现代艺术展上,看到博巴先生的新画。深蓝的天际,瓦白的钢铁厂,底下是金黄麦浪滚滚。经典的三段式,简明洗练,浓重舒朗,如若金属之铿锵。数年前,我的朋友送我一张老先生的风景。老树横秋,一派苍桑。笔色遒劲,天地幽然。是他晚年之作,也大概是一种心情写照。博巴先生不愧是自然的诗者,寄风景、写人心,贯注横山大气。我总觉得,在博巴先生的作品中,总有一份浑重老辣的用笔和韵味,这是否是六十多年前他的中国之行对他的互文性的影响呢?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博巴先生教学与艺术正是国美历史山河中的胜迹,我们一次次追访,一次次登临,既怀“泪沾襟”的感动,又怀“兴如答”的畅想。
2021年10月30日下午,“从不可见开始:埃乌琴·博巴与中国当代绘画”巡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在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馆、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特别支持下,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承办。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美术馆馆长余旭红,罗训班学员代表、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夏培耀,人民网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钱晓鸣,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四川美术学院相关院系领导与专家,参展艺术家代表,策展团队、师生代表及媒体嘉宾等参加开幕式。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讲话并宣布展览开幕
庞茂琨认为,埃乌琴·博巴先生教学和艺术是中国当代绘画历史山河中的胜迹,为后人所不断追访。他在中国美术学院主持罗马尼亚油画训练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川美术学院夏培耀教授作为唯一考入罗训班的川美学员代表,学成后将罗训班独特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风格融入到川美教学实践中,影响了一代代川美人。本次展览以四川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绘画教学实践为脉络,延伸至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绘画创作和实践面貌。希望以此为契机,加强两校间的互动交流,共促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讲话
韩绪表示,在中国和罗马尼亚建交70周年和博巴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学院于2020年举办“从不可见开始:埃乌琴·博巴与中国当代绘画”展览,今年,展览巡展至四川美术学院,这既是浙江省文联与重庆市文联的合作,又是两所美院、两所美术馆之间的“联姻”,是加强校际间学术交流与学术展览合作的“桥梁”。韩绪认为,埃乌琴·博巴主持的罗训班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教学与创作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罗训班不是一种风格的引入,而是对中国当代绘画的深刻激发;不是单向传授,而是深层次的融通互学;不仅是对油画技艺的训练,也是对中国绘画教学整体的促进。希望此次展览在中国艺术界引发更多思考,产生更大效应。
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焦小健致辞
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焦小健在致辞中讲到,1978年他刚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时,被开放包容的教学氛围所吸引,博巴先生特别且充满力量的绘画风格就是其中之一,引起校内师生众多讨论。此次展览穿越了时间与历史的长河,注视着博巴先生的画作,让他深切感受到现代主义对当代绘画的影响。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美术馆馆长余旭红致辞
余旭红介绍了展览情况和特点。这是一个庆祝中罗建交70周年的特展,是2019年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和浙江省文旅厅委托下启动的展览项目。展览原定作为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开馆展,因为疫情,2020年9月28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首展。这是一个博巴诞辰100周年、罗训班60周年的纪念展,是对中罗文化交流重要历史的回溯, 对当下中罗两国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博巴于1960年至1962年间主持罗训班的教学,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美院的14位学员。他强调“艺术个性、绘画结构、本土传统”,对中国油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艺术对博巴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研究中国哲学思想、青铜器、戏剧、绘画、书法等,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这是双向的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油画技艺的输入。这也是一个在不断生长的展览,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巡展,主要侧重介绍罗训班对四川美院当代绘画发展的影响。展览还将根据疫情情况,在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博巴美术馆展出,以增进中罗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希望两院、两馆继续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在罗马尼亚举办“博巴与中国当代绘画”大型展览计划。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芳主持开幕式
嘉宾合影
策展人马楠为嘉宾导览
嘉宾参观展览合影

  展 览 介 绍  

2019年,为庆祝中国与罗马尼亚建交70周年以及纪念埃乌琴·博巴诞辰100周年,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委托下,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启动“从不可见开始:埃乌琴·博巴与中国当代绘画”展览项目。展览原定作为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中国文化中心开馆展,后因疫情于2020年9月28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首展,于2021年10月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进行巡展,之后,将视国际疫情择时在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罗马尼亚博巴美术馆展出。
根据中国与罗马尼亚文化协定,1960至1962年间埃乌琴·博巴(Eugen Popa)及夫人吉娜·哈其乌(Gina Hagiu)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邀请,受罗马尼亚文化部派遣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主持罗马尼亚油画训练班(简称罗训班)的教学。埃乌琴·博巴在中国为期两年的艺术教学和创作,为中罗文化交流和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加强了我国与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调整了中国美术创作和教学的单一局面,推动了新中国美术多元化面貌的形成,对中国八零年代的绘画艺术多元探索产生了促进作用。对于中国当代绘画教学而言,罗训班对于强化多元并蓄的学术传统、鼓励绘画风格的探索、发掘具有民族性的表现语言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埃乌琴·博巴的艺术思想和教学体系不仅直接为学院培养了重要的艺术创作者和教育者,而且泽被启迪了一代代后学,拓展了中国当代绘画的语法和内核。同时,国画、书法、戏曲、手工艺等中国传统文化也对博巴及夫人吉娜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埃乌琴·博巴的创作方式,更坚定了他探索多元和民族化创作的信心。1962年回国后,博巴夫妇将围绕中国题材创作的一系列艺术作品在罗马尼亚举办了巡回展览,获得一致好评。而“罗马尼亚专家油训班”也成为中罗文化双向交流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之一。
2020年是罗马尼亚专家油训班60周年纪念。此次展览是时隔60年后对博巴夫妇作品、罗训班文献、学员作品及后续影响较为完整和全面的梳理和呈现。此次展览将展出埃乌琴·博巴及夫人吉娜·哈其乌作品共计134件,罗训班学员作品40余件,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当代绘画作品10余件,四川美术学院借展作品10余件,以及相关公文、笔记、书信、照片、明信片等珍贵文献资料原件和复制件。其中博巴家属捐赠作品60件,文献2件,罗训班学员捐赠作品27件,文献4件/套。
本次展览以埃乌琴·博巴和夫人吉娜·哈其乌在上世纪60年代的绘画创作和罗训班文献为主线,以罗训班学员的课堂临摹和后期实践为支线,尤其以中国美术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绘画教学实践为脉络,延伸至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绘画创作和实践面貌。因此,该展览的举办既是对中罗文化交流重要历史的回溯,也是对20世纪后半叶中国当代绘画的梳理和呈现,具有独特的视角和价值。

  展 览 现 场  

  研 讨 会  

研讨会现场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学术部主任宁佳主持研讨会

开幕式之后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由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和学术部主任宁佳主持,与会嘉宾围绕博巴来华教学的历史价值、罗训班对中国当代绘画的作用与影响等主题展开讨论。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马楠博士作主题报告

策展人马楠博士以罗训班的错置与潜能”为主题报告,陈述了罗训班历史的上下文、教学的历史意义。埃乌琴·博巴作为1949年建国以来,继苏联马克西莫夫油训班之后,第二位被请进来的外国油画家,在苏联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模式大一统的环境下,另辟蹊径,强调结构线条、理性概括、主观情感和诗性表达等现代艺术思想,对新中国素描教学改革以及中国油画和国画的进程产生影响,间接促进新潮美术的兴起。博巴吸收借鉴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鼓励学员活化民族文化语言,将中国画简练概括的用线和构图方法运用到油画中,找到油画和中国画结合的方法。马楠引用金一德先生的话:“博巴在教学时曾说绘画是从不可见开始,到可见结束”,为我们解析了展览标题“从不可见开始”的出处与含义。

中国美术学院杨桦林教授作主题报告

中国美术学院杨桦林教授对“1949-1985年间浙江美院油画专业的艺术生态”做了主题发言,指出博巴班历史时期非主流艺术圈的生态以及改革开放初期艺术圈的活跃态势。讲述了博巴班产生的历史语境和当时艺术生态的开放多元,为我们历数留法、留日、解放区来的艺术家们各自独特的艺术历路与个性。正是浙江美院五十年代起相对宽容开放的艺术生态,留学归国、解放区来的艺术家们的教学与实践,以及学校改革开放后国外资料的引进与前卫刊物的出版,共同促成了艺术个性的多元共生。
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凌承纬作主题报告

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凌承纬追溯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四川美院“罗派班”的教学情况。四川美术学院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一次教学试验:一个是教授苏派系统的魏传义主持的“马克西莫夫训练班”(甲班);另一个是夏培耀老师在1962年以后回到四川美术学院主持的“罗派班”(乙班)。“罗派班”是博巴班以后唯一一个延续博巴教学体系和理念,在高校举行的一次教学试验,是中国五六十年代最有意义的一次教学实验之一。博巴艺术思想的传播,是在中国现代油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性质和节点意义的历史性事件。“罗派班”强调的现代化的内涵表现在四个方面:更单纯简练;更强烈有力;更富有表现力;更强调主观能动性。

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钱晓鸣,分析了艺术民族化立场的国际政治背景,阐述了文艺界进行改革开放、现代转型的人才和思想基础。他点明博巴班对中国画发展具有的特殊意义:博巴的结构素描与中国画传统的造型方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架起了一座现代性的桥梁,促进了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指出博巴班关乎革命画和民族画之间的关系问题,博巴教学给中国当代油画带来另一个系统完整的训练。

中国美术学院焦小健教授作为浙江美术学院77届学生,表达了博巴对当时油画教学的延续性影响。金一德老师(博巴班学员)的讲课,使得学生们在新形势下,对从传统写实主义到现代艺术的转变有了深入的了解。上海师范大学刘大鸿教授,作为1981级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学生,追忆了深受博巴教学思想影响的学习和创作经历,在主持有三十年历史的“双百工作室”教学中还延续着博巴艺术思想的锋芒。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闫彦教授,回忆了夏培耀老师的教学现场,当时教学一方面是松绑,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示范,尤其是艺术教育上的示范。刘宇老师谈到自己在四川美院学习期间,因为承袭博巴思想的夏培耀老师教学上的开放,学习、吸收到“苏派”之外不同的油画艺术形式,并指出川美的当代艺术也是从81级同学开始萌芽发展的。罗发辉老师从自己的艺术学习和创作经历出发,表达了自己今天艺术语言的形成,与当初博巴在中国的开放式教学有很大的关系。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邹建林老师论述了苏派素描体系与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关系,指出博巴教学推动了中国素描教学的改革。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沙鑫老师围绕教学方法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素描教学中人体模特写生方法论的论争,以及习作和创作之间关系,论述了“现实主义”问题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中的演变历程。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朱海老师表示,无论在教学还是创作中,艺术确实是一种可以跨越种族、意识形态以及艺术流派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博巴和他夫人的绘画,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画家对于西画的再认识。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尹丹从自己的观察出发,围绕有关形体边缘线的表现方式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并指出不仅要把博巴放在中国看,还要还原到东欧的历史里面去看。

余旭红教授在研讨会总结时谈到,2019年在博巴故居画家晚年自画像组画中,看到了他的孤独,他珍视在中国的经历和中国文化的馈赠。我们要用博巴独特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自身艺术的传统与未来。博巴还有许多作品未被系统认识,罗训班的艺术史价值还有待深入研究。重要的不仅是回望,更是如何通过回望和历史梳理,将中国当代绘画经验和创新成果在世界的艺术格局中,进行立体、真实和全面的展现。

埃乌琴·博巴(Eugen Popa)年表

1919年4月14日,埃乌琴·博巴出生于罗马尼亚阿拉德省(Arad)朱利塔公社(Julita),他是家中的第七个孩子。父亲瓦西里·博巴(Vasile Popa)来自于阿拉德省托克公社(Toc)的农户家庭,是当地的一名老师和牧师。母亲安娜·米洛萨夫(Ana Milosav)来自提米什省贝雷塞乌市(Berecsău),是一名家庭主妇。 埃乌琴的父母于1894年在阿拉德省佩特里斯(Petris)的一处著名东正教堂结婚。
1920,博巴一家搬到临近的阿拉德省斯特佳市(Stejar)。 埃乌琴·博巴由于出生晚,年纪较小,但他和村里年长的孩子一起受教于他的父亲和其他老师。博巴在这个小村落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在日后的创作生涯里他时常眷恋地回忆这段时光,视之为永恒的灵感来源。博巴的哥哥姐姐们亦是他艺术之路的引路人,他们影响了博巴,使他第一次拿起画笔和调色板去绘画。
1931,进入德瓦(Deva)的一所普通中学,按照父亲的意愿为考入师范学校做准备。
1939,博巴一家搬到距离斯特佳市(Stejar)5公里的萨瓦尔辛(Săvârșin)公社,并在当地安家置业。这一年,博巴获得了教师文凭。同年10月,在哥哥(画家,普洛耶什蒂的绘画老师)的坚持和支持下,博巴作为一年级新生进入了布加勒斯特国家美术学院尼古拉·德勒斯库(Nicolae Dărăscu)的班级,学习素描。
1940,升入二年级的博巴进入卡米尔·莱苏(Camil Ressu)的工作室,开始为期四年的学习,他的整个创作生涯都因此受到深刻影响。因表现优异,博巴获得优秀奖学金。
1942,参加希蒙·卢卡(Simion Luca)教授的雕塑选修课。
1943,在达勒斯的黑白沙龙上,博巴的作品首次亮相,这件雕塑作品被授予希姆奖(Simu)。
1944,以优秀等级毕业于布加勒斯特国家美术学院卡米尔·莱苏(Camil Ressu)工作室。
1944-1946,服兵役。 进入阿拉德省预备役学校,后入伍,以中士军衔在奥拉迪亚(Oradea)退伍。
1946,回到布加勒斯特。博巴的绘画作品在春季沙龙上展出。此外,他携雕塑作品参评了法国学院奖学金。博巴参加了让·斯特里阿蒂(Jean. Al Steriadi)的高级绘画课程,随后又参加了雕塑课程(成为名誉实验员)。博巴与美术学院的其他毕业生一起住在伊力亚·哈斯丢街(Iulia Hasdeu)教学楼的阁楼上。
1947,在秋季沙龙和在巴黎举办的奖学金展览中展出绘画。 这一年,埃乌琴·博巴与让·斯特里阿蒂教授的学生吉娜·哈其乌(Gina Hagiu)结婚。这对新婚夫妻一起住在阁楼上。
1948,被任命为尼古拉·格列格莱斯库美术学院(Nicolae Grigorescu)亚历山大·齐奥库伦库(Alexandru Ciucurencu)班级的助理教员。第一次参加国家展览,获得绘画二等奖。 自此,作品不断在国内外展览会,团体活动中展出。
1950-1951,博巴的老师、画家亚历山大·齐奥库伦库帮助博巴一家分配到了公寓。他们在皮克托斯塔大街16号(16 Pictor Stahi Street)的阁楼里一直住到3月,之后搬入公寓。
1952,分配了位于潘格拉迪大街27号(27 Pangratti Street)的工作室,加入了罗马尼亚视觉艺术家联盟(Uniunea Artiștilor Plastici)。
1953-1954,随同罗马尼亚视觉艺术家联盟主席、雕塑家隆·贾里亚(Lon Jalea)前往纽约和伦敦,参加讨论艺术和教育问题的国际会议。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学习。
1958,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第一次个展,参加了在莫斯科举办的首届社会主义国家展。
1959,被授予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学院依奥安·安德莱斯库大奖(Ioan Andreescu)。作品在布达佩斯的罗马尼亚艺术展上展出。
1960-1962,根据罗马尼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的文化协议,埃乌琴·博巴与吉娜一起被派往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教学,为期两年。期间出席在伊斯坦布尔,安卡拉,雅典,布拉格,布拉迪斯拉发,柏林,赫尔辛基,贝尔格莱德,开罗,亚历山大等地举办的罗马尼亚艺术展。
1962-1963,回到罗马尼亚,与吉娜在布加勒斯特的达勒斯礼堂(Dalles halls)举办大型展览,展出了三百余件作品,包括绘画、雕塑、素描以及使用中国传统技法的作品。 展览受到了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之后在克卢日、阿拉德、穆勒斯等地巡展。 此外,尼古拉·格列格莱斯库美术学院任命博巴为图案系教师。
1964,在全国视觉艺术家联盟全国会议上当选为联盟副主席(直至1968年)。与吉娜一起在巴克乌(Bacău)的文化之家共同创作壁画和彩陶。
1965,与吉娜在特努萨维林(Turnu Severin)创作了一件彩陶作品。
1967,参加在柏林,伦敦,莫斯科,日内瓦,大马士革,巴黎举办的罗马尼亚当代艺术展览。 在Tg. Jiu创作了一件彩陶马赛克作品。
1969,50岁那年,博巴在艺术评论家佩图·柯玛奈斯库(Petru Comarnescu)、作家尼古拉·布雷班(Nicolae Breban)的热情支持下,于布加勒斯特艺术画廊举办了一场回顾展。
1970-1972,这两年间,博巴和吉娜一起准备布加勒斯特国家剧院的装饰竞赛项目,他们的雕塑最终在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1973,博巴与吉娜为布扎乌(Buzău)市文化议院创作了一件天然石材的大型马赛克作品。1974,在布加勒斯特的Orizont画廊展出了彩色石版画,引起了评论家和媒体的广泛讨论。
1975,在荷兰海牙的Pulchri Studio hall,举办由艺术评论家马蒂尔德·威瑟(Mathilde Visser)策划的吉娜-博巴(Gina Hagiu - Eugen Popa)展览。
1976,被任命为尼古拉·格列格莱斯库美术学院图案系教授。
1977,作为策展人参加了在中国举办的罗马尼亚古典和当代绘画展览,得以与久别的罗训班学生再次见面。
1978-1979,与吉娜一起在Giurgiu创作了一件彩陶壁画作品。
1980-1982,在布加勒斯特近郊16公里的奥托畔尼(Otopeni)工作室创作。参加在保加利亚举办的团体展览。
1984-1985,在荷兰Laren的Rosa Spier Huis举办展览。在阿姆斯特丹的Muzeul de Arta Moderna Stedelijk美术馆展出了十件雕塑和平面作品。除此之外,在阿姆斯特丹的Galerie Piet Clement,博巴尝试了多种印刷技术,并首次创作了独幅版画。回国后的冬天,博巴遭受了苦难,他的姐夫诗人格力高尔·哈其乌(Grigore Hagiu)在极权政府的迫害下去世,这些悲痛都印刻在他的画中(称为“黑色时期”)。
1985月18日,在博巴、吉娜和当地老师依奥西·多哈杰依(Iosi Dohangie)的努力下,在他家乡阿拉德省朱利塔公社的美术馆正式开放。博巴捐赠了100多件作品,包括创作于不同时期的绘画和版画。艺术评论家丹·格列格莱斯库(Dan Grigorescu)教授发表了开幕致辞。这是一次重要的艺术文化活动,来自布加勒斯特、克卢日、阿拉德、蒂米什瓦拉的许多名人都前来参加,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当地居民和学生。
1989,在革命浪潮中,博巴在布加勒斯特潘格拉蒂(Pangratti)街区的工作室被毁。除了地板、家具之外,一些绘画和手稿也被毁坏。工作室被迫进行长期修复。
1990-1995,博巴在奥托畔尼(Otopeni)工作室创作,主要是自画像和描绘四季的作品。他获得了阿拉德省萨瓦尔辛公社名誉公民的荣誉。
1996年5月18日,在布加勒斯特la Spitalul de Urgenta医院,博巴因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遂画家的遗愿,他葬于阿拉德省萨瓦尔辛市。

  部分展览作品  

埃乌琴·博巴 《自画像》 纸本素描 80×51cm 1961年

埃乌琴·博巴 《吉娜》 纸本速写 44x41cm 1960年代

埃乌琴·博巴 《罗训班的十四名学生》 纸本水墨 117x146.5cm 1960年代

埃乌琴·博巴 《孤山秋色》 布面油画 66x92cm 1961年

埃乌琴·博巴 《有报纸的静物》 布面油画 60×80cm 1961年

埃乌琴·博巴 《嘉兴》 布面油画 59x81.5cm 1960年代

埃乌琴·博巴 《建筑工人》 布面油画 90x120cm 1960年代

埃乌琴·博巴 《房子·杭州》 纸本水墨 41x77cm 1960年代

埃乌琴·博巴 《冬》 布面油画  60x80cm 1984年

埃乌琴·博巴  《睡》 纸本素描   60.5x88cm  1960年

埃乌琴·博巴 《骑士》 纸本版画 49.5×67.5cm 1968年

埃乌琴·博巴 《天安门广场1》 钢笔速写 18x48cm 1960年

埃乌琴·博巴 《天安门广场2》 钢笔速写 18x25cm 1960年

埃乌琴·博巴 《风景1》 油画棒速写 43x60cm 1975年

吉娜·哈其乌 《晒稻谷》 纸本素描 130x132cm 1960年代

吉娜·哈其乌 《女孩和木兰花》 布面油画 80x61cm 1960年代

博巴家书 1960年

博巴夫妇教学笔记(关于油画创作的论述) 1960-1962年

博巴夫妇教学笔记(关于中国古代雕塑与中国画的论述) 1960-1962年

金一德 《临博巴潘天寿像》 布面油画 100x81cm 1962年

夏培耀 《穿蓝背心的男子》 纸板油画 43x33cm 1962年

徐君萱 《社戏》 布面油画 60x73cm 1984年

陈天龙《岭上人家》 布面油画  71.5x90cm  2003年

边秉贵 《收获》 布面油画 80x65cm 2001年

王国伟 《扬帆出海》 布面油画 80x70cm 1996年

毛凤德 《静物乐器》 布面油画 97x66.5cm 1960年

刘历 《戏装人物》 纸本油画 32.8x24cm 1962年

关维兴   《绥德老汉》  纸本水彩  35.7x54cm  2006年

张世范 《兰花》布面油画 70x80cm 2001年

张培力 《竞赛者》 布面油画 117×190cm 1984年

王广义 《雪》 布面油画 117×187cm 1984年

焦小健  《海塗上的管道》 布面油画  120x140cm  1982年

刘大鸿   《中国青岛》   布面油画   91x135cm   1985年

魏光庆 《工业风景》 布面油画  200x135cm 1985年

庞茂琨 《云朵》 布面油画   100×90cm 1985年

罗发辉 《悠悠游戏图》 布面油画  135X1195cm   1995年

刘宇 《远雷》 木板油画  49.5x51cm  1985年

杨述《美院的风景》纸本油画 39×54 cm 1986年

翁凯旋《布达佩斯的黄昏》50x60cm 2019年


 文 字 |马   楠 童戈辛 薛佳音
 部分图片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编 辑 |方   舟 胡心云 赵雨岑
 审 核 |徐   元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融媒体工作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