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山西行,晋祠还在,难老泉竟老了
这些日子,新置了一块固态移动硬盘,捣鼓整理一些旧照片,也翻出了几段当年出游的记忆。
十二年前的2008年,曾有过一次山西之行。那次的行程,在那个有着浓厚历史积淀的地方,始终有两个遗憾:一是没有准备好便来了;一是没有认真看又走了。
那一天,在晋祠的游览便属于那后一种的情形。大老远地赶过来了,更多便是冲着这“晋祠”来的,没来得及认真地多看两眼,便急急地离她而去了,因为团队规定了,要方便大家去买山西的特产,此地只停留一个小时。
山西人都说,没到晋祠便等于没有到过山西。山西对我而言,晋祠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也是唯一有些相关知识准备的地方。这全因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两篇课文:吴伯箫的《难老泉》和梁衡的《晋祠》。
三晋大地,晋祠,难老泉,是美梦。此行,去圆一个梦了。
按照行程安排,晋祠是放在山西行的最后一天的上午去游览的。一大早,我们登车向郊外进发。这,也是我有准备的,梁衡的《晋祠》开头就是一句“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悬瓮山。……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
晋祠,就在“这山下水旁”。
沿途,导游小帅依旧热情地介绍着车外的风光。她先向我们介绍的是市内汾河水的引流工程,并且特意让我们看了那一段已经干涸,人可以下到河床上去的汾河。出了太原城,小帅更多向我们绍介的是那一幢幢漂亮的住宅楼是哪个哪个省级或市级的单位的,绍介那里的环境之好,房价之高。再行一段,则又绍介了那新的行政区规划设计的规模和级别之高。同行的有经济眼光的人听得入神,而我,只对小帅说到的一点记得特别清楚:“这里原本是出产优质大米的良田,现在,因为晋水没了,无水灌溉了,也因为发展的需要,就成了一座新城。”
城里的汾河只剩下了河床已让人心惊,莫非,“难老泉”也终究也老了?
梁衡说得好啊,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终于,车子走近晋祠了。远远地能看到山形之美,能看到古木掩映——毕竟,我们来时,是盛夏的时节。我们走进晋祠了,更是首先欣赏到了她内外的高树。这,好像是在山西的其他地方少见的。整个的晋祠便是掩映在那一株株有着历史经历了沧桑的树之中。
然而,再往前走,想去找寻那“永锡难老”的难老泉,找到的却是更多的失望和伤心。
“难老泉,听听名字就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不必看见,就仿佛已经看见了。那喷涌的水源,那太阳日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吴伯箫的那篇文章我基本能背得出来的。眼前,就是晋水的主要源头的难老泉了。
水是有的,泉是在涌的,却不是原来的真实,而是在难老之泉死了之后人工引来的自来水,是用水泵在那泉底鼓劲的。水上的“鱼沼飞梁”,也是后来的赝品。
泉老了,圣母殿还在,里面的侍女还在吧。我很想挤进那有着八百年历史的晋祠,想挤进去仔细看看那四十四尊侍女塑像。当年在课堂上,在说到这侍女塑像,因为自己没亲见到过,总觉得是憾事。可是,来到了圣母殿,游览的人太多了,挤进了殿内,也只能隔栏相望,一尊尊精美的侍女像更是只能远远地看了。还不是看,只是走了一圈;还不是走了一圈,而是走过一遭。
就是那样的匆匆走过,也已经快到导游定下的时间点儿了。往回走到大门口时,遇到有卖书的老妇,赶紧买了三本与晋祠有关的书,为的是能在火车上和回家之后慢慢地通过这些书来细看晋祠。
告别晋祠,也就告别山西了。
在离开山西的火车上,翻看晋祠的画册,通过那画册再细游一次晋祠,有了许多的感叹。这感叹先是由上午晋祠游览的时间安排而起,可再一想,觉得那样的晋祠何苦多看?不如就让那“永锡难老”的晋祠记录在那三本书中,留存在心里,不如将晋祠封存在美梦里。
在车上,写成了这三首,题为《晋祠三叹》:
叹晋祠
神往灵祠廿五年,
水光山色可依然?
难觅半沟瓜蔓水,
砥柱犹在不见田。
叹难老泉
天若有泉天欲老,
晋王祠外难耕田。
张郎倘能活今日,
岂用油汤捞取钱?
叹金人台四金人
金人久驻金人台,
庇佑晋人多资财。
今人掘地三千尺,
晋水无源金人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