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是能力还是天赋?都不是!学会创造性思维,你也会思如泉涌
“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马修·阿诺德
我们都知道,在心理学上,有个“舒适区”的概念,是指一个人习惯了已经成型的心理状态、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当一个人在“舒适区”的时候,会感到安全、放松,可一旦走出这一区域,就会感到不适应、不习惯、不舒服。
你身边可能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一方面,他们追求稳定,每天重复着同样内容的工作,因此也不会通过工作增加任何新的技能。另一方面呢,他们也抗拒变化,总是回避很多苦难和挑战,所以也没有任何新的机会。不难想象,在这样“以不变应万变”的环境中待久了,就会放弃自己的思考和主动创造,因此,自身的发展也就会进入停滞期,最终很容易成为“温水青蛙”。
不仅是个体如此,换做企业也是一样。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昔日手机领域的老大诺基亚,正是因为没有创新,才从辉煌走向了没落。可见,不管是个人也好,企业也罢,如果失去了创造力,就意味着会被淘汰。
那么,如何才能解放思维,获得持续的创造力呢?在《终身创造力》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应对未来和保持创造力的12个思考,并结合多家企业的案例,为我们总结了丰富的理论和技巧,告诉我们如何解放自己的思维,并获得持续的创造力,从而打造真正快速成长的团队和事业。这本书被誉为“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的认知升级课”,非常适合渴望寻求突破的企业管理者和希望提升自身创造力的人阅读。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思维导师斯科特·科克伦,他是世界500强咨询师和培训师,被评价为“值得信赖的商业伙伴”。凭借25年的企业咨询和培训经验,他提出了“大胆思考”的方法,使惠普公司、壳牌公司、思科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深深折服。
正如斯科特所说,未来只有两种,主动改变和不得不改变。而那些不懂终身创造力的人,没有未来。
创造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通过打造创造力的成功螺旋,可以扩展和延伸自身创造力
说到创造力,很多人可能觉得,创造力是瓦特、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天才们才具备的能力,但是,作者指出,创造力更像是一种思维状态,而不是一种内在能力。
比如,很多人小时候都想过要创造宇宙飞船或者建造城堡,当然,这些实现起来确实难度很大,但是这样的想法和设想,本身就是创造力的体现。
那么,创造力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实现呢?作者将创造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创意产生、实施创意和推广创意应用。
①第一个阶段:创意的产生
我们都知道,创造力是产生于大脑的。那么,具体来说,创造力与大脑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其实,创造力的产生,是与大脑中的化学信息物质息息相关的。这种关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有些神经传导物质会有利于创造力的产生。神经传导物质也叫做神经递质,是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在传递电脉冲信号时所释放的物质。
神经学家通过研究表明,最有利于大脑释放创造力的神经递质是多巴胺和血清素。多巴胺通常能让我们产生兴奋感和满足感,同时也会促进我们的乐趣感和享受感;而血清素则会影响人的胃口、内驱力,以及情绪,较高的血清素水平,能够让人镇静,减少急躁情绪,并带来更多的愉悦感和幸福感。这两种神经递质,能使人内心平静,并且充满活力。
仔细想想,你是不是在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动力十足?经常感觉到自己的想法源源不断?这就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你大脑中的这两种物质都处在一个健康的水平。
另一方面,有些化学物质,比如皮质醇激素,则会让我们的神经系统处于警觉状态。当我们处于警觉状态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启动本能反应,也就是在“战斗还是逃跑”中做出决定。
这种本能反应是来自于我们的祖先,可以试想一下,当我们的祖先在非洲大草原狩猎的时候,面前突然出现了一只凶猛的老虎,这时候,如果没有皮质醇,那么我们的祖先就只能是被吓得目瞪口呆,不能动弹。但是,借由皮质醇的代谢,他们的身体就能够快速启动,选择逃走或者搏斗了。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已经不再面对那些原始的危机了,但是这个本能反应却在我们进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了。
当,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本能确实不利于我们创造力的激发了。不难试想,当我们的神经系统处于这种警觉状态的时候,大脑的全部精力就全都放在寻求安全和降低风险上了,又怎么会有多余的精力去思考创造呢?所以说,想要拥有创造性思维,要做的就是减少战斗和逃跑的不良反应,用健康的方式将血清素和多巴胺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比如,可以多晒晒太阳、尝试新的事物、合理膳食、享受音乐、或者坚持锻炼。
②第二个阶段:创意的实施
实施创造力,其实就是将潜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将想法付诸行动的过程。对于这一点,很多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比如随手记录自己灵光乍现的一些想法,然后再定期整理。作者指出,虽然这样做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静态性直线条的步骤和方法,是和大脑创造性思维的运转方式相违背的。正确的方式是,通过加深对创造行为的理解来激发创造行为。
那么,哪些要素影响了我们对创造行为的理解呢?书中总结了两个重要的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竞争。很多人在从事创造相关的工作时,总担心自己创意会被别人盗取。这其实是一种对创意的误解,因为创意本身其实是无限的,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我们都可以萌生出新的想法。
影响创造行为的第二个要素,是限定。虽然我们在心理、情感和思维上完全放松的时候,可以创造出新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对所创造的作品设定一个大致范围的话,那么也会影响创造力的发挥。
比如,有人邀请你写一部原创小说,但是除了这点之外,没有告诉你任何其他信息。那么,你很可能就会在电脑前一直发呆,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相反,如果对方告诉你需要写的是一部爱情小说,那么,你反而就可以在限定内,最大程度的发挥创造力了。
③第三个阶段:推广创意应用
不得不说,并不是每一项付诸实践的创新都能推广开来。
比如,早在1968年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就已经出现过平板电脑了。而在现实中,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微软等公司也相继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平板电脑,但是,直到2001年苹果生产出来第一台iPad,才意味着平板电脑真正地实现了推广。
所以说,创新是否能得以推广,不仅在于想法是否可行,更需要依靠资源、能力、兴趣,以及所获取的帮助。除此之外,也需要更多的计划、考量和分析。
想要扩展和延伸自身创造力,就要打造创造力的成功螺旋。
什么是创造力成功螺旋呢?它包括六个环节。首先是“第一次创造”,就是指我们在头脑中对事物的创造;其次是行动;当有了行动后,就完成了“第二次创造”,也就是将头脑中的事物在现实中创造出来;随后,我们的大脑就会基于创造实施过程而产生对应的参考点。
如果第二次创造是成功的,参考点就会强化我们自我肯定的信念,从而激发我们进一步的开拓潜能,激发新的想法;如果第二次创造失败,我们大脑产生的参考点就会加强我们自我设限的信念,导致我们在下一次的循环中所挖掘的潜能大大减少。
这就是创造力成功螺旋的六个环节,分别是第一次创造、行动、第二次创造、参考点、信念和潜能。当这六个环节在循环的过程中,向着正确的方向运转时,就呈现出上升螺旋;当向着错误的方向运转时,就呈现出下降螺旋。
想要避免自己的成功螺旋下降,我们就必须合理应对失败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如果不能处理好失望和沮丧这些情绪,那么就很难将注意力放在积极的参考点上,从而会下意识地采取一些规避风险的举动,并在今后的创意实施过程中持续退缩,使成果很难预测和控制。第二,当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大脑就进入了“战斗或逃跑”的警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脑会释放充满皮质醇和其他压力激素,进而阻碍我们创造力的进一步发挥。
至于如何才能合理应对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就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成长型思维还是固定性思维了。
如果一个人是固定性思维模式,那么他就会认为一个人的才能、智慧、创意和品质是与生俱来的,一成不变的,这就导致他不能正确地面对失败,而是在面临挑战的时候退缩;相反,如果一个人是成长型思维模式,那么他就会认为所有的品质都是后天培养的,因此会把挫折和失败看作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从而会更加努力并有效地应对挫折。
通过提高专注力和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可以提升创造力
我们总是认为创造力和自控力是相对的。毕竟在小说和电影中,富有创造力的角色总是被描绘成难以捉摸的怪诞形象,他们随心所欲的生活,从不按规律作息,而行事风格也总是超出规则。虽然这样的人设符合天才的形象,但这些角色的品质可不是具备创造力的大脑所需要的。
事实上,自控力和心智锻炼才真正有助于提升创造力。换句话说,创造力的大脑往往源于自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呢?
①第一个方法:提升自己的专注力
只有通过自控实现专注,才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虽然活跃,但是产出的可能和我们的创造力无关的东西,这些东西就像花园里的杂草,虽然生命力旺盛,但是却对我们的创造力毫无帮助。
要想提升专注力,我们首先就要清楚专注的敌人是谁,换句话说就是,究竟是哪些因素使我们容易分心。
作者在书中将这些因素总结为两种,一种是外在分心,一种是内在分心。
外在分心,包括周围人的交谈,隔壁的装修声,窗外的雷雨等等。外在分心与我们大脑内丘脑区域的感觉门控相关。感觉门控是指大脑对感觉刺激反应的调节能力,它能抑制无关的、或者多余的感觉刺激输入,并且通过滤掉无关刺激,使大脑更高级的功能不被感觉刺激所超载。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大脑中的一扇门,如果这扇门足够狭窄,那么多余的杂音就会被拒之门外,如果这个门太大,那么,即便只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也只能在绝对安静和隔绝的环境中,才能完成。
除了感觉门控外,与外在分心相关的是我们大脑中的网状激活系统,它决定着我们会将注意力放在哪里。比如,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一个很嘈杂的环境中听到别人叫我们的名字,这就是我们的网状激活系统在发生作用。
内在分心,一般存在于我们的情感和精神上,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大脑中的自言自语。可别小看这点,很多时候我们原本对事物的期盼和激动,就是因为这些自言自语转化为恐惧和焦虑的。
比如,当你的在创造过程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你的大脑很可能就在说“我真没用”或者是“我搞砸了一切,全完了。”
内在分心与我们的意识流和内在想法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些内心的喧嚣,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那么不但不能让自己富有创造力,还很可能患上焦虑症等心理疾病。这也是很多人选择正念疗法的原因,它能让我们从情感和想法中抽离出来,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从而缓解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其次,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专注点。
对于很多人而言,提高注意力的效率比拉长专注时间更加有效。可以试想,如果我们将自己宝贵的注意力放在了错误、失败和其他的消极参考点上,那么我们的创造力螺旋就会下降,并会因此引发更多的问题。所以说,将注意力放在成功上,才会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力。
最后,我们要学会延迟满足。
有一些人可能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会推迟满足感。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棉花糖实验,研究员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棉花糖,如果他们能在大人回来之前不将它吃掉的话,就会被再奖励一个棉花糖。实验证明,那些能够坚持的孩子并不是因为意志力强,而是因为他们会通过用手蒙住眼睛,自己创造歌曲,或者和自己说话等方式,将注意力不放在棉花糖上。所以说,当我们学会控制自己的专注点后,就可以推迟满足感,实现注意力的长时间集中。
在知道这些后,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来提升注意力了。比如找到并减少那些让我们分心的事物,消除它们对自己的影响;也可以通过改变工作环境,带来不一样的工作体验,从而避免思维迟缓;或者发展一项能够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比如定期的祷告或冥想,通过深呼吸让大脑回归到正轨。
②第二个方法:利用大脑的神经可塑性
什么是神经可塑性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经验而引起的大脑结构的改变。具体来说是这样的,我们大脑几十亿的神经元每天都会生出上百万个突触,这些突触通过彼此之间相互连接,而慢慢连接成网。经常被使用的神经元会变得越来越密集粗壮,而不常被使用的则会渐渐消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利用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增强创造力呢?
首先,我们要坚信自己具有可塑性。
对此,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同事史蒂夫的故事。史蒂夫曾不幸遭遇车祸,当时,医生诊断他很可能再也不能行走了,同时说话能力也严重受损,如果还想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基本是毫无可能的。可是,史蒂夫的父亲并没有告诉史蒂夫实情,而只是告诉他治疗会比较艰辛漫长,但终究是会好起来的。
结果,三年后,史蒂夫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不但走路和成长人没有区别,语言功能障碍也消失了。可见,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那么,信念可以促进大脑通过电路重组激发创造力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大脑就像肌肉一样,越锻炼就会越强壮,只要我们坚信自己具备可塑性,并对于创造力始终保持学习性行为,就可以重新塑造自己的大脑,使它越来越有创造力。
其次,我们可以向运动员学习。
我们都曾在体育比赛中,看到过运动员们出色的表现。事实上,运动员们的这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刻意锻炼而习得的。正是因为不断的练习,才使运动员的大脑运作方式发生了改变。
那么,对于行动而言,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呢?《发现》杂志指出:
当我们在行动的时候,大脑是这样运作的:首先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再计算完成目标的最佳路径。而运动员之所以表现出色,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能够找到最佳的路径。
换句话说,运动员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大脑的效率变得更高了,他们可以调动较少的神经来达到想要的结果。对于提升创造力也是一样,当我们的创造力得到大量锻炼自己后,大脑就会变得越来越轻车熟路,效率越来越高了。
除了重复练习外,还有很多运动员会使用“脑中动作重复”的方法来训练,也就是实现在大脑中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画面。
比如,高尔夫球选手会想象高尔夫球停留的位置,球飞出去的路线,轨迹,形状,甚至是球落地的样子。然后,就会按照大脑中预想的场景挥舞球杆,使大脑中的图景变成现实。对于创造力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也能恰当地运用想象中的图像,对创造过程和结果进行想象,那么,就能够刺激大脑电路重组,形成新的突触连接,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
另外,预先想象还能够使我们的大脑分泌大量利于突破和创新的化学物质,帮助我们在情况不如意的时候,尽快做出反应,并坚持前行。
将创造力与工作结合起来,成为无可替代的创新者
我们都知道,真正具备领导力的人,一定具备独特的眼光,可以在革新的道路上,鼓励和团结身边的人,他们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领导团队,而不是靠职位、权威和规则。
想要在未知领域开辟出一条清晰的道路,就必须确保身边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并且要在变中求稳。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是成为趋势的领导者。
不难想象,对于创新团队的领导者来说,挑战是很大的,不但要通过倾听和沟通,时间管理,正确决策等与他人建立有效的联系。还要确保团队中每一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发挥,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时候,做出清晰的决策,这就需要领导者突破自身和团队的局限性。
局限性观念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是,害怕失败。害怕失败会导致一个人过于回避风险,抗拒尝试新事物,进而会影响创新过程中的动力。对于团队来说,害怕失败还会使整个部门,甚至整个公司都拒绝创新,不思求变。
第二是,害怕被拒绝。人是社会动物,所以即便是十分内向的人,内心深处也希望被他人接纳,从而建立关系。不过,因为很多人会将被拒绝解读为自己不被爱或者没有价值,因此就会用逃避的方式来应对。这样就阻碍了创新行为。
第三是,害怕未来。有些人各方面相对稳定的时候,通常会对未来抱以希望和期待,但是一旦遇到变动,就会对未来充满焦虑和担忧,有时候甚至会通过控制实现过度的掌控。
比如,黑莓公司就因为对研发人员限制重重,而扼杀了团队的创造力,致使黑莓刚刚研制出智能手机,就被苹果和安卓系统包抄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局限性问题呢?想要用正确的观念来取代局限性观念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但是如果采用冥想的方式,就很有可能较快地实现。
比如专注于呼吸,清空大脑里易于分心的事物,从而有效地控制注意力;或者利用正念冥想的方法,从自己的身体和思维中抽离出来,冷静地感受自己的呼吸、心跳和情感;也可以通过超绝静坐的方式,在内心反复默念经文,从而获得安静。
当我们解决好自己的局限性问题后,就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创造力了。
作者自己发展了一套时光机体验方法,有助于团队的成长和发展。具体分为四步:
第一步是准备工作,也就是邀请团队成员抛弃一切恐惧和消极的想法,比如将“未来会发生什么”这种对概率性的思考转换为对可能性的思考,例如“未来可以发生些什么”。
第二步是驶向未来,具体做法是,要求团队成员想象着自己进入了时光机,让每一个人想象,如果公司运转良好,那么在未来场景中的公司应该是什么样,并提供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如果有人对公司的前景描述是“利润增加10%”,那么他就需要说出实现这一点所需要的资源有哪些。
第三步是回顾过去,就是让大家从想象当中的时间点往回倒推三到五年,并思考当时我们为了达成这个理想的结果,可以做些什么。比如营销部门做了哪些贡献,产品部做了什么,财务部提供了什么支持等等。
第四步就是回到现实了,这个时候领导就可以根据大家的目标和方案制定具体的策略了。可以说,是关机体验法可以有效地促使每个人思考无限的可能,而不是再专注于局限所带来的恐惧。
可见,作为领导者,在解决这些局限问题的同时,无形中也就成为了团队趋势的领导者。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创造力构建有益的思维模式。
因为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包括身份认知、固定看法、世界观等等。
在不同的思维模式下,我们会更关注和记住那些支持我们理念的事物,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总会有意识寻找正是自身信念的信息,同时忽略那些与我们信念相左的信息,这也是心理学领域常见的一个现象,叫做“确认性偏差”。比如,如果是一个咖啡爱好者的话,那么可能你总会读到咖啡可以缓解阿尔茨海默症的文章,但是却对会对咖啡可能引起偏头痛的文章视而不见。
所以说,一旦我们在大脑中勾勒出了想要完成的目标,那么大脑就会倾向于关注能够达成这一目标的条件。因此,确保我们的思维模型是有益于我们成长的,就格外重要了,因为错误的思维模型会使我们更倾向于将注意力放在错误的方向。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有益的思维模型呢?对此,可以总结为四条指导意见。
第一条是,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有益于成长的方面。我们的大脑实际上是不能区分想象和现实的,比如,当你看到过别人被扎了一下,那么你一定会想起最近被扎的经历。如果我们通过练习,使大脑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那么就会下意识寻找那些有益于我们成长的事物。
第二条是,将想象根植于现实。换句话会所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脚踏实地地将想象变成现实。
第三条是,制造一块梦想板。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想法切实服务于创意实施过程,比如,很多人会制作一个纸质的或电子的布告栏,在上面写上与目标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这样,潜意识就会储存这些重要的信息和机会,从而帮助他们调动大脑的注意力。
第四条是,审视自己的动机。如果我们的行动是基于内在动机的话,也就是基于我们内心需求的话,那么我们才会迎接工作中的挑战,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当我们用这些方法,构建起了有益自己成长的思维模型,我们就会将注意力放在那些可以帮助我们成长的事物上了。
最后,还可以通过创造力转变工作中的合作关系。
可以说,商业领域的合作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战略伙伴、供应和零售、制造和经销。可是,在很多的合作关系中,双方很容易就将彼此当做了竞争对手,进而陷入到零和博弈中,也就是会认为一方获益的话,那么另一方一定会受损。这就会导致双方不再信任,而为了争夺利益和控制权展开争斗,最终导致合作关系的瓦解。
那么,应该如何打破僵局,重新建立彼此都感到愉悦的合作方式,进而实现双赢呢?
首先,是解决双方关系在过去存在的问题。很多看似合作实际上则是竞争的关系,导致了很多负面情感,比如愤怒,自尊心受损,猜忌怀疑等等。只有了解过这些问题,并将它们抛在一边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完成接下来的工作。
其次,是彼此坦诚各自的需要。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坦诚,是因为担心会暴露自己的弱点和软肋,从而受到对方的伤害。作者指出,不管坦诚会带来怎样的结果,都应该努力去做。
最后,是确定自己可以重新为彼此展示怎样的理想关系。很多人都知道混合动力车一般有两个引擎,一个是传统的汽油驱动,一个是新型的电力驱动。汽车起步的时候是靠电动马达驱动,当达到一定车速的时候,汽油驱动就开始工作。正是这两个引擎互相配合,才保证了驾驶过程中实现最高水平的燃油经济性。换做团队也是一样,即便团队之间彼此对立,步调不同,但只要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将注意力放在未来的共享成功上,就可以以混合团队的形式朝着目标走得更快更好。
可见,将创造力用于工作,不仅能使自己活得更深刻,也会使工作本身因为付出而充满了希望。
总结
创造力三个字总是让人望而生畏,可事实上它不过就是我们幼年时都曾够了过的想象。创造力并非天成,也不是内在能力,而是一种思维状态,需要的是被唤醒和激发。
创造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创意产生、实施创意和推广创意应用。想要扩展和延伸自身的创造力,就要打造创造力的成功螺旋,并且要避免成功螺旋下降。
提升自己的创造力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提升自己的专注力第二个方法是,是利用大脑的神经可塑性。
在工作中应用创造力,需要做到三个方面,分别是:成为趋势的领导者、通过创造力构建有益的思维模式,以及转变工作中的合作关系。
最后想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岗位被机器所取代。然而,不管人工智能如何发达,都无法取代人类基于爱和希望所产生的创造力,这是我们独有的天赋。那么,作为拥有这一独特天赋的你,已经决定好要将它发挥到最大极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