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四月芳菲:唯有牡丹真国色 //郭秀江

 

四月芳菲:唯有牡丹真国色
文//郭秀江
洛阳,是牡丹的热土。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四月的牡丹花季,也牵动了遥远的北疆。2009年春,我与老年大学的朋友们结伴,踏上了赴洛阳的寻芳之旅。
我们乘坐的K548次列车,于4月11日晚离开大庆,天亮时已行驶在东北南部的辽西走廊上。从车窗向外眺望,大地一片苍黄,不见草色。少了绿色的铺垫,眼前一片片盛开的果树,竟减了几成花色。
列车越过山海关,进入华北平原之后,视野中才有了明显的绿意。杨柳树由淡绿变为新绿,随着列车的南行,返青的冬小麦渐渐地连成了大片。
第三天凌晨抵达洛阳,中州大地用浓浓的春意接待了来自北疆的客人,竟没觉出一丝凉意。班里打前站的小张,已在车站等候多时。她领着大家打车到招待所安顿下来,稍事休息,就依着服务员的建议,随着晨练的居民,走进了附近的王城公园。
王城公园居于市中心,据说当年曾是武则天的御花园,也是现代牡丹节的发祥地。园内有四处牡丹园,栽培牡丹十万余株,含九大色系,八百三十八个品种,可谓牡丹的泱泱大观。
洛阳比东北天亮得晚,此刻夜色尚浓,借着园外的灯光,隐约可辨园中的亭台树影。依着晨练者指示的牡丹园方向,匆匆奔了过去。
曙色渐渐驱逐着黑暗,微熹中,前方出现一座五米多高的塑像身影,体态窈窕,衣带飘然。热心的晨练者介绍说:那是牡丹仙子的塑像,塑像下就是牡丹园了。正说着隐隐地有股陌生的香气随风飘来,由围栏围起的一片灌木进入了视野。
近几年学画牡丹,课后习练时常常边画边哼着《牡丹之歌》,在意念中牡丹就像是一位心仪许久的友人。此刻,她就要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心情竟有些激动。
围栏内的花池里,层层叠叠的叶子,连成大片的起伏,上面聚聚散散地分布着一朵朵硕大的牡丹花冠,显现出深深浅浅的色泽。抬眼向前方左右望去,花池连着花池,绵延到很远。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牡丹夜里也要合一合眼吧!仿佛怕惊醒牡丹似的,同伴们不约而同地压低了声息。
前面几朵“纯白”跃入眼帘,那花瓣晶莹如玉一般,在微熹中看得清清楚楚,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夜光白”了。凑巧这几朵都是半开半闭的,从半开的缝隙中露出的多层花瓣,把花撑得分外饱满。花朵中心似乎蕴含着一种张力,要冲破襁褓,而外围似乎又有另一种力,把花瓣包着、裹着,不让张开。双方对峙着,把花朵扭成风转型、捏成荷包状,现出十分的生动。
突然 ,一朵花的下方外围弹开了两个花瓣,摇曳在花苞身旁,就像一个娇憨的闺中女孩,刚刚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把被子一角踢露帐外,一袭顽皮的慵懒。
天色亮了起来,前边那畦花池边有同伴在招手,赶忙走过去顺着她们的指向去看,池中有几朵牡丹现出娇艳的红色,像是初放,一层层花瓣虽都张开,露出芯中黄色的蕊,但内层花瓣还略微卷曲着,仿佛初着嫁衣的少妇,羞红了脸,俏美中含着羞涩。
“天哪,太漂亮了!”耳边响起另一同伴抑制不住的惊叹,接着就被她拉向花池的另一侧。这里盛开着一片紫红,花色艳丽浓重,花瓣质地丝绸般的光洁,花型周正端庄,仿佛梳洗着装后的一群贵妇,正在出席一场盛典,不胜雍容华贵。
随着天色大亮,园中色彩愈加丰富起来。有“洛阳红”的紫红,“杨贵妃”的银红,有“红霞满天”的火红,有初开的“霓虹幻彩”的洋红。同伴李丹用笔记下牌上的花名,可不,光用脑哪里记下这许多。
这林林总总的红,构成了园中的主色调。而大瓣的“桃云飞渡”呈粉色、多层多皱的“游春”呈米粉色,点缀在一片艳丽的红紫色中,显得格外清亮。
教我们国画的于老师拿出了写生的本子,仿佛发了号令一样,大家迅速向他聚拢过去。到洛阳实地观赏牡丹,是师生们许久的期盼,眼下真的如愿以偿了。
于老师边画边向大家讲授要领,就像把教室搬进了牡丹园。无意间回了一下头,发现身后已围了半圈游人,我们师生也成了园中一景。
在此之前,一直以为黑牡丹就是墨色,今眼见为实,黑牡丹其实是以墨色为主的调和色。比如“青龙卧墨池”为深紫色,而“墨楼争辉”为绛红墨色,质感如丝绒一般,此色虽不亮,却增加了色彩的分量。明代有诗赞曰:“春烟笼宝墨,入夜看来难,恐奏清白调,杨妃砚滴干。”
同伴于小平带了摄像机,她把大家的活动,把特色的牡丹镜头,都留了下来。
有几池牡丹花色斑斓,被称为“什样锦”和“五彩锦绣” ,都是人工培育的新品种。或一株开出几色花,或一花开出几色,一瓣着几色。一位热心的游人看小平我俩被这绚烂迷住,问我们看没看见过“二乔”,得到否定的回答后,立马带我俩去看。原来被称为“二乔”的标本是一花两色,泾渭分明。
牡丹的花型丰富多样,有的花呈菊花型,花瓣排列整齐,由外至内变小,朵直上;有的花为皇冠型,外瓣大而平展,内瓣碎小起楼,排列紧密,形似珊瑚;还有的呈蔷薇型……
面对牡丹姿、容、形、色俱绝的惊艳之美,深深感到语言的贫乏。我想,即使古今的文学颠峰,恐怕也难于穷尽自然的神韵。
一直以来,比起常被赋予荣华富贵的牡丹,我更倾心于清雅的秀竹、凌雪的腊梅。当下目睹牡丹的芳容,面对那副雍容的气度,心悦诚服地认可了“牡丹自古是花王”的评判,更何况牡丹中并不乏铮铮铁骨。
古老品种“洛阳红”,当年因遵循自然节律而违命武皇,被烧焦后贬到洛阳北邙山下,却依然生生不息。“洛阳红”不仅有美的外在,更有不屈的精魂。
园里的游人越来越多了,像我们这样四处寻觅频频拍照的多是外地游客,贪婪得像是要把整个园子塞进照相机里。而当地居民才叫赏花,他们举步悠闲,仪态从容,待人谦和礼让,看上去与牡丹的雍容有着本质上的协调。
我想,是因为家居牡丹之乡,是河洛精华、九代古都的文化沃土,滋养了洛阳人的这种心境和性情吧!
洛阳几日,同伴们尽管对王城公园的牡丹园依依不舍,还是抽了两天游览了龙门石窟和白马寺。白马寺里也有一座牡丹园,但规模要小得多。
漫步在洛阳街上,广告上印着牡丹,画坊里画着牡丹;博物馆的画展室里荟萃着牡丹,牡丹成了洛阳的文化特色。她美透了一个城市,自然会浸透人的心灵,同时也熏陶着来自远方的游客。
因为学画牡丹,引出的寻芳之举。因为洛阳一行,大家笔下的牡丹,多了几分鲜活和灵动,可我总觉得还有一些画不出来的收获。
作者简介


郭秀江  生于辽宁省抚顺市,在山区插过队,在工厂倒过班,由单位推荐上过大学,后从事技术管理。现为大庆市作协成员,黑龙江省老年书画研究会成员。作品散见于《中国老年报》、中国石油报《金秋周刊》、《老同志之友》、《大庆作家》、《大庆晚报》、《大庆石化报》、《热土》等报刊杂志,近年作品见于辽东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