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工作的最优解:这是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事
大家好,我是倡导“人人如龙”的镭师兄,每天一个观点和话题,今天我们聊一下“工作最优解”。
工作是所有人都避不开的一个话题,但是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最好的?
有人认为是那些养老岗位是最好的,每天上班在线划水,下班回去打牌。
有人认为能够帮助自己走上人生巅峰的工作才是最好的,最好三年公司就上市,瞬间收入百亿。
有人认为能够带来更多便利的关键工作才是最好的,例如医生岗位可以在病时有“自己人”帮助你,厨师岗位在饥饿时迅速做出美味等。
这些认知都是对工作最传统、最功利的理解,实际上很难做到“多全其美”,总不能你需要什么时候就有什么吧,例如你既是每天划水地躺平,又能收入百亿,没有这样的好事。
多全其美,很少有这样的好事
但是最好的工作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不是按照传统定义的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将之称为“工作的最优解”,它包含着下面这几个方面的转变。
1、从“比优秀”到“比缺口”:稀缺的才是最好的
传统的工作中,“优秀”即使不是唯一的标杆,也是最核心的评判标准,但是现在这个标准已经不吃香了,很多公司已经将原来的“绩效考核”制度改为其他更人性化的考核方法。
代替“优秀”的是“缺口”,在工作中,你的能力如果是公司、部门的最稀缺能力,那么你的重要程度就会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市场价值规律一直在起作用:稀缺的才是最好的。
一个朋友在某体制内工作,他在部门内晋升速度挺快的,秘诀居然是:干好自己的工作。
因为很多人都在划水,即使干得很差也没事,反正只要不犯大错就旱涝保收,无功也无过,在这种环境下,最稀缺的能力居然就是“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在一片惨绿中凸显一点鲜红。
他说他这个工作态度和能力,如果在民企,最多也就是个合格员工,晋升和加薪基本无缘,没想到在他们单位居然是个香馍馍。
找到稀缺点,就是找到了价值规律的脉动节点。
找到稀缺点,就是找到价值规律的最优点
即使在IT企业中,很多工作也不一定需要编程能力,例如财务人员、操作人员、流程保障、质量品管等,这些岗位都有自己的运行流程,没有编程能力照样能干得不错,但可能也仅仅是不错而已。
这些岗位如果能够搭配上最简单、最基础的编程能力,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最稀缺的员工。
例如你是财务人员,每天大量处理数据,凭着经验和直觉,你可能会发现数据中的业务问题,但是如果会excel工具的数据筛选和比对技巧,你就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出更确切、更具体的问题。
一个是基于经验的模糊认知,需要多年的财务经验;一个基于数据的精准判断,工作一两年的小年轻也可以做到,哪一个才是最优的呢?一目了然。
没有稀缺,就创造出稀缺,让自己成为那个最优解。
2、从“有价值”到“有意义”:有没有意义,心态完全不一样
作为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90后和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00后,工作的中心已经不是“这事是否有价值”,而是“这事是否值得做”,如果不值得做,那就没意义,还不如躺平。
什么工作是“有意义”的工作?“我认为有意义的工作。”
怎么才能让工作有意义?“要么别人告诉我这很有意义,要么我们自己给它贴上意义。”
(1)大家都说“这很有意义”
作为口碑传播中的一环,我们每天都在各种推荐中度过,我们会有选择地接收信息,其中接受程度最高的就是周边人的评价和推荐,他们说的内容含金量不一定最高,但是体验度一定最符合“我”的感受。
例如小时候我们为什么会立下“做个科学家”、“做个医生”的理想,因为这是老师、父母的引导;长大后我们觉得“做个原画师”很酷,因为这是朋友们的评价。
(2)我觉得“这很有意义”
同样的工作,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搬石头与建教堂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了:
如果觉得这是一个搬石头的工作,那么工作就枯燥无比,每天都在熬日子、期待周末的到来。
如果觉得这是一个建教堂的工作,那么每一天的投入都变得非常神圣,周末?那是什么?
如果你无法绕开、换掉当前的工作,那么就给这个工作找一个“意义”出来,让它变得更有吸引力。
假如你是手机配件工厂的个人,那么你就在创建一个社交硬件平台,打造一个人际连接社区。
假如你是一个给发电企业运输煤炭的物流公司员工,你就是在给输送光明。
假如你是幼儿园老师,你就是在定义中国的未来50年。
只要你想让工作有意义,就能找到“我觉得这个很有意义”的意义。
找到意义,才有动力
要么找个有意义的工作,要么让这个工作变得有意义起来,这样才是正解。
3、从“专一”到“脚踏两只船”:一个养活身体,一个养活精神
传统的认知中,我们要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地投入进去,实现“单点突破”、“一针捅破天”的效果,这没错,但是这种认知已经开始变得偏驳了。
实际情况是,极度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不太多,大家更多的是在“认真干一份活、踏实领一份工资”而已,工作本身就是养家糊口的一种手段。
在闲暇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的像镭师兄一样喜欢写点东西,有的喜欢晒宠物照片,有的喜欢混剪视频,有的喜欢参加各种马拉松等,这些爱好不会让你致富,但是会让你开心。
我们实际上都是在做两个工作,一个是养家糊口的正经工作,一个是愉悦自己的“开心”工作,缺一个人生都不完美,但是我们往往将愉悦自己的“开心”工作当成了“不务正业、玩物丧志”。
如果没有这些“不务正业”的事情,我们活得就像个木头人,除了工作、睡觉就是在上下班的路上,这样的人生一定不是我们需要的。
工作的最优解,就是做两个工作:一个让你的身体活下来,一个让你的精神活出彩。
4、从“高效率”到“25摄氏度”:有温度的工作才是最佳状态
每个有志向的企业都在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追求工作最高的效率,保持业务相对的稳定。这样才能让利润不断上升、业务持续进化、人员保持满值战斗力。
这种高效率状态的代表就是流水线,从富士康的流水线到互联网大厂的DevOps开发模式,都是这种追求极致高效的思路。
但是,终于到但是了,这种模式就是工作的最优解吗?
肯定不是,因为“高效率,往往意味着低利润”,当大家都开始拼效率时,说明这已经是一片血红的红海市场了,从拼技术、拼空间改为拼体力、拼价格了。
控制工作的温度,哪里都是昆明
对于我们这些职场员工来说,一个要求高效率的工作,往往也是最没温度感的,要么满头大汗、要么手脚冰凉,这样的工作很难干长久,迟早要生病的。
人体最适应的温度是25摄氏度,你不感觉到冷,也不感觉到热,如同身处昆明、贵阳。
工作的最优解,就是要么找个25摄氏度的工作,要么通过一些手段将高效、高温的工作做成“25摄氏度”的工作。
一个朋友在某广告公司工作,主要负责文案方面的内容,那个工作强度是相当大的,他说自己就是个007,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即使是凌晨5点的睡眠中都可能被拉入会议参加讨论。
后来他挤时间参加了很多国学方面的培训,专攻楚辞、道德经和孙子兵法,输出的文案更有内涵和深度。
工作绩效上去之后,领导要给他加担子、带团队,他拒绝了,一方面将自己的工作温度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另一方面有时间学习更多的内容,愉悦自己的同时保持战斗力。
让工作更有温度,我们才做得更长久、更有控制感。
总结
对工作的认知,我们已经从“追求工作的最高收入”变为“追求工作的最优解”,从“让老板开心”变为“让我们一起开心”。
1、从“比优秀”到“比缺口”:寻找稀缺,制造稀缺,让自己变得稀缺
2、从“有价值”到“有意义”:有意义,才有动力,没意义,就如丧尸
3、从“专一”到“脚踏两只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
4、从“高效率”到“25摄氏度”:只要控制自己的工作温度,哪里都是昆明
寻求工作最优解,我们其实一直在路上,永不停息。
(“人人如龙”,我是聚焦个人优势的镭师兄,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