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按阳历算而不是按阴历算?
今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在天文学意义上,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从气候学上来说,它是春天的前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与农业生产有密切联系的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气候变化的意义。
那么,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按阳历算而不是按阴历算?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两个概念:阳历、阴历。
阳历也叫太阳历,跟太阳有关,它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即一个“回归年”,计365天5小时48分46秒,等于365.2422天,就是太阳历的一年。太阳历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准确反应太阳规律的历法。
阴历也叫太阴历,是根据月亮来的(古人又把月亮叫做太阴),它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历法,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约29.53天。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二十四节气是怎么规定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约360度,地球在轨道上每前进15度就划分一个节气,这样一年就有2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循环的周期,正是四季变化的周期——1个回归年,所以二十四节气其实就是四季变化周期中的24个标志点,当然要按阳历算。
我国在制定太阳历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后来不断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由于阴历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通用历法,按照阳历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在阴历中没有得到体现,无法指导农业生产,因此古人就把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添注在阴历中。
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不知原因的后人误以为节气是按阴历算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