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34)
原著连载(34)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融合的历史脉络
(三)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的儒学精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在发展战略上,主要体现为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和谐社会的构想。《礼记·礼运》中孔子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渊源;“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被邓小平古为今用,规划党和国家现阶段发展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了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第二,在思想路线上,主要体现为与时俱进的观念。《周易》说:“终日亁乾,与时偕行。”告诫人们在观念和行动上要与时代一起进步。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三,在时代特征上,主要体现为改革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儒家关于革故鼎新、日新之谓盛德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它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
第四,在执政理念上,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孔子创立“人学”,探讨现实世界中人的品德修养、尊严和价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成为中国哲学的中心,为人文主义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党在执政和领导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提供了文化氛围和土壤。
第五,在治国方略上,主要体现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孔子认为“政”“刑”和“德” “礼”都是治国手段,两者比较,“德” “礼”更为优越。荀子则提出“隆礼重法”、礼法并用的主张。法治和德治作为调整社会关系,治理国家的两种手段,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第六,在干部选任上,体现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孔子主张“举贤才”,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强调只有知人善任,重用贤才,才能匡正用人风气,实现政治清明。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我们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新形势下,更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第七,在文化建设上,主要体现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党在90年的奋斗中把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中国人民新的精神风貌。
第八,在社会建设上,主要体现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尚书》说:“正德,利用, 厚生,惟和”,厚生就是经世济民,使民众的生活富足,充裕。孔子继承上古传统并加以发挥,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看作比仁道更高的圣德。明清之际兴起的实学思潮,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特征,提倡"厚生利用"之学,体现了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到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思想,把民生问题上升到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
第九,在道德建设上,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和20字规范关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内容,继承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中形成的传统美德,又引领着当今时代新的道德风尚。
第十,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体现为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尊重文明多样性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远古时期,尧舜禹在处理族群与族群的关系上,实行了协和万邦的政策。这一理念对处理国与国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培育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
对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我将在第七章中选择若干关键词,具体地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