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安全气囊又被召回了,不用他家的配件不行吗?
安全气囊
缘何变成了“死亡气囊”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信息显示,因气囊安全问题,丰田汽车备案召回进口雷克萨斯SC430、IS、IS-C、威驰以及花冠EX共计约45.4万辆汽车。
而安全气囊的生产公司就是日本高田。经过梳理发现,因高田气囊存在安全隐患而导致的车辆召回已屡见不鲜。
据央视新闻报道,高田公司生产的气囊在近10年间已经造成了100多人死伤,也因此被称作“死亡气囊”。虽然高田公司已经于2017年申请破产,但是高田问题气囊给车企带来的召回“梦魇”仍在持续。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家公司,难道汽车企业不能不用他家的产品吗?答案是——高田比你想想的体量还要庞大。
气囊垄断者——高田
并不是车企不想接入新的气囊提供商,由于行业技术壁垒高、汽车对安全的稳定性要求苛刻,全球汽车安全市场份额较为固定和集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汽车的安全气囊已经被四家公司牢牢垄断。其中,瑞典奥托立夫、日本高田、美国TRW、KSS市占率分别为39%、20%、17%、7%。
高田公司曾是全球安全气囊的供应商,整个体系非常的庞大,而且在安全气囊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已经超过了100年,特别是高田在技术以及用料方面都是其他供应商难以匹敌的,所以知名车企的主动安全系统配件第一选择肯定会选择高田。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家百年企业,在产品质量上沦落至此。
说起高田公司的对世界车企的安全配件领域垄断,就得从高田的扩张史说起,高田的扩张是和日本汽车的全球扩张同步进行的。
追随丰田的配件公司
其实高田从1960年才开始进入汽车安全领域生产汽车安全带,并逐渐将业务扩大到其他汽车安全类产品,如安全气囊,方向盘等。
1960 年高田公司推出了日本第一款两点式汽车安全带。而恰巧此时日本政府开始扶持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实施高达 40% 的关税,得益于政策扶持丰田汽车迅速崛起。为了避开美国车的锋芒,丰田汽车借鉴英国汽车,选择低油耗、小体型作为卖点,如此一来汽车的安全性就备受考验。
高田公司推出安全带之后,火速发布了日本首例碰撞试验结果,用事实证明高田安全带十分靠谱,为自己赢得了“安全的象征”的美誉,于是丰田汽车和高田公司一拍即合。站在丰田汽车背后,高田公司的发展可谓是顺风顺水。其它日本汽车制造商也纷纷找上门来和高田公司合作。
高田之死
高田开始与日本、北美和欧洲所有主要的汽车企业合作,诸如宝马、奔驰、大众、福特、通用、丰田、本田和尼桑等都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据悉,高田最顶峰时期在全球20个国家拥有56个生产基地,全球员工约46000名。2016财年,高田的营收达到64亿美元。
不过在2017年,这家公司的好日子到头了。因高田的安全气囊爆发质量问题,汽车行业的大佬大众汽车、通用汽车等几大车企接连宣布对部分产品进行召回。
大众汽车包括进口大众、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召回部分进口大众、奥迪、西雅特、斯柯达品牌以及国产大众、奥迪品牌,共计486万多辆。通用汽车包括进口萨博及欧宝品牌,以及国产雪佛兰及别克品牌,宣布共召回近253万辆汽车。短短半个月内,几大车企召回汽车数量的总和达760多万辆,再加上长安福特、华晨宝马等多家车企此前也宣布召回部分车辆,短时间内国内共有30多家整车企业将召回2000万辆汽车!
据悉当时的问题原因是,日本高田公司所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安装于上述部分车辆的驾驶席或副驾驶席,在气囊展开时,气体发生器可能会发生异常破损,从而导致金属碎片飞出,犹如割喉刀,直接刺向人的面部、颈部,会伤及车内人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高田因为数量庞大的车辆被召回修理,最终无力承担巨额赔偿和美国政府的高额罚款,深陷资不抵债。于2017年6月26日向日本民事法院提出破产再生申请,其在美国的子公司也将依据联邦破产法第11条向美国有关法院申请破产。此后在2018年4月,中国的均胜电子子公司均胜安全系统(JSS)收购了日本高田公司,收购价格为15.88亿美元。
其实高田的产品质量问题爆发于2014年,高田公司当时并没有及时追究技术原因,反应也相当滞后,甚至继续向汽车厂家推销问题产品,导致危险范围扩大。特别是认定缺陷并在全球发布召回声明后,召回修理的速度仍不够及时,至今仍有很多车辆带病上路,结果企业损失了信誉,新订单急速下降才最终走上破产之路。
高田已逝,产品仍在
高田产品如此不堪,难道没有它的替代品出现吗?车企早就受够了高田气囊带来的召回麻烦,对于车企如果一旦踩了高田的“雷”,召回车企所采取方法比你想象的更麻烦,如果不是一家车企进行召回更换安全气囊,是多家车企集中时间更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配件告急和人工告急,就算人手够了,24小时加班来更换配件,全球一时间也没有那么多配件能够供应上来。所以,所有车企不得不分批召回。而被分批召回的车辆,有的已经排到后年。
为了对抗高田对气囊的垄断,日本的Daicel公司和丰田合成株式会社,瑞典Autoliv公司和美国TRW公司也在研发和生产安全气囊。但是目前来看,这点产量和高田此前的市场规模相比还是远远不够。
不过日本企业已经开始寻找替代方案,比如一些日本车企早就弃用高田气囊,改用奥托立夫、天合汽车生产的安全气囊;韩国车企和法国车企早已开始使用本国品牌的安全气囊;而中国均胜电子收购高田后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安全气囊技术和产品。
网络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