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喜欢喝什么茶 | 贡茶制度的形成(上)
将茶叶当作贡品进献天子,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发联合四川各民族共同伐纣(约公元前1135年)之后,巴蜀地区所产之茶,就已经被列为贡品,于是诸民族首领就带着茶叶去进贡。
只不过那时的茶叶并非作为茗饮,而是用于祭祀、药用或食用,吃法大概跟煮菜汤差不多。这是最早的有关贡茶的文字记载。
唐初北方饮茶还并不多见,但大约到唐玄宗开元以后,由于僧人发现饮茶可解乏消困,且参禅与品茗有相通之处。于是寺院饮茶蔚然成风,以至凡俗香客出入寺院都以茶接待,饮茶之风遂逐渐普及。
有需求必然有供应,随之茶的种植范围逐步扩大,产量大幅提高,从朱户到柴门,茶成了家家不可缺少的饮料。
▲唐 周昉《调琴啜茗图》,现藏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描绘唐代仕女弹琴饮茶的生活情景
由于唐代“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李肇《国史补》),再加上宫廷中也大量饮茶,茶宴、茶道层出不穷。
各地名茶渐渐从普通茶叶中分离出来,成了皇室及贵族阶层的高档消费品,从而催生了贡茶制度,“贡茶”即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
唐代贡茶始于民贡,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即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于唐高祖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唐王朝刚建立的第三年),在向朝廷进贡的土贡中,就以茶作为贡品了,这在唐代还是首开风气。
后因皇室对贡茶的需求逐年增多,山南道、江南道、黔中道、淮南道、剑南道中先后共有十六郡向皇帝进贡茶叶。
这种民贡,有的虽有定额,但在唐代前期,尚未形成定制,直到官方贡茶院的建立。开元后,在北方饮茶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宫廷用茶也与日俱增,已非一般地方所能满足,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生产皇室用茶的场所。
于是在唐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唐代宗在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顾渚山设立皇家“贡茶院”,责成湖州(今浙江湖州)、常州(今江苏常州)两州刺史督造贡茶并负责进贡顾渚紫笋茶、阳羡(今江苏宜兴)茶。
▲顾渚贡茶院遗址及摩崖位于浙江省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金山村,2006年5月25日,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州贡茶院与常州茶舍仅“一山之间”, 山南是顾渚, 山北便是阳羡, 为了完成贡茶任务, 湖、常两刺史每年都会在两州交界的啄木岭上建境会亭,共同商议贡茶事宜、评比新茶。
每年待新茶采摘后,便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至长安,前后不到十日,因此这新茶又被称为“急程茶”。新茶一到,宫中上下一片欢腾,可在清明宴上享用。
▲顾渚山茶区与阳羡茶区位置示意图
唐朝皇帝大多爱饮茶,尤其是在唐玄宗(712-756年在位)之后,纵无此嗜好,出于发展经济考量也十分热衷茶事。
早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之时,唐太宗就以茶作嫁奁,开启了西藏饮茶之风,成就了一段茶史佳话。而茶也作为婚姻聘礼亦渐成风俗,称为“下茶礼”。
唐玄宗在处理政事之余,仍有闲情逸致在宫中与梅妃斗茶。斗茶之风虽盛于宋,但玄宗时便开始在宫廷之中做斗茶游戏,足见其对茶艺的青睐和精通
唐德宗李适饮茶时喜加酥椒之类,喜欢边品茗边吟诗以增加雅兴,且据说当时煎茶煎得好的宫女才能得到德宗赏识、经常服侍左右。
唐文宗李昂不仅嗜茶,而且深谙茶事,每与学士内廷相见,总命宫女侍茶以助长谈。
唐懿宗也爱饮茶,在他赐给同昌公主的各种酒食中,就有号为“绿花”、“紫英”的许多名茶。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嗜茶,臣子不可能不懂,否则如何在茶宴上伴驾交际?而皇帝赐茶给臣下也成为一种弥足珍贵的嘉奖,且有一定仪制,往往臣子在获得赐茶后会写文章以谢皇恩。
可见赐茶乃宫廷大礼,且贡茶价值昂贵、千金难求。茶宴、茶会由宫廷始层层举办,蔚然成风,宫廷茶风逐渐影响到全社会。
▲《韩熙载夜宴图》卷,五代,顾闳中作 (宋摹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购盏咨询
微信ID:3038131498
最早被列为唐代宫廷贡茶的是蒙山茶,又称“蒙顶茶”,产于今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
清代赵懿《蒙顶茶说》中对蒙山茶有如许赞美:“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茶园七株又美之,世传甘露慧禅师手所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长。”
甚至美其名曰“仙茶”,“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
其中,蒙顶石花被评为唐时第一名茶。李肇《国史补》中记载“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故当时有茶叶以蒙顶第一,顾渚第二的说法。
顾渚紫笋得以被列为贡茶,据说与茶圣陆羽的推荐有关。多种史料证明,陆羽隐居湖州苕溪撰写《茶经》期间,经常身临顾渚山茶区亲自考察。
如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茶中杂咏并序》云:“余始得季疵(陆羽字)书(指《茶经》)以为备矣,后又获《顾渚山记》二篇,其中多茶事。”
关于顾渚紫笋被陆羽发现并建议地方官员推荐给皇帝的过程,《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中有相关记载:
“顾渚紫笋”的“紫笋”二字,也首次出现在《茶经》中。《茶经·一之源》中说到“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观其外表,茶如其名,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正是陆羽品茶标准的极品。
顾渚紫笋不仅在外表独特,在内在品质上也具有优势。北宋陆佃在其《埤雅》中评说:“茶性最寒而顾渚茶独温和,饮之宜人......它茶久置则有痕迹,唯此茶置之清若始烹”。
这说明顾渚紫笋“内外兼顾”,在诸名茶中别具一格,加之陆羽推崇,在唐代受人追捧、得皇室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阳羡贡茶,又名阳羡紫笋,产于江苏宜兴,始贡于大历二年左右(公元767年),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满誉天下。
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岕茶系》中赞阳羡茶“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唐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宋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该图以细微笔致描绘了煎茶情景,画面上摆放茶碾、荷叶盖罐、茶托、竹制茶床。
唐代宫廷茶艺主要采用的是中唐后风靡全国的陆羽饼茶煎饮法,宫廷中也有茗粥或痷茶的吃茶法。
茗粥是指在茶中加佐料食用,如姜、葱、花椒等,唐德宗李适便好此法。痷茶是指将茶末放在瓶缶中用开水冲灌,即在盏内点茶。
所谓“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宫廷中皇帝饮茶除讲究精茶与真水外,还讲究妙器。唐代宫廷饮茶,追求美其仪、毕其器,宫廷茶具本就奢侈豪华,皇室贵族们还要用金、银等茶具和当时稀有的秘色瓷及琉璃茶具来显示尊贵。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出土了一套金、银、秘色瓷、玻璃茶具,包括烘焙器、碾罗器、贮茶器、烹煮器、饮茶器等,唐代宫廷茶具选材考究、制作精良可见一斑。
▲法门寺出土 唐僖宗时代(公元874-888年) 鎏金茶具
煎茶法所用茶具及大致流程
▼
将饼茶炙干、碾碎、罗好,使之变成极细的粉末。
▲贮茶器 鎏金银龟盒
▲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
▲烘焙器 金银丝结条笼子
▲碾罗器 鎏金鸿雁纹云纹茶碾子、鎏金团花银锅轴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茶罗子
煎水,茶道中讲求“真水”,顾渚山的金沙水与紫笋茶一同称为山之二宝,相得益彰。
煎水过程中有三沸:“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量器 鎏金飞鸿纹银则
水一沸时,加适量食盐以调味;二沸时,先舀出一瓢水,随即用竹夹搅动釜中水,用小勺取适量茶叶末于旋涡处投下,再次搅动。
搅动过程中水继续沸腾、浮出的泡沫一般被称为“汤花”。
▲贮盐器 鎏金摩羯纹银盐台
▲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
将之前舀出的那瓢水投入釜中,以缓和水的沸腾并培育出更多的汤花。
向茶盏中分茶。分茶之妙在于汤花,汤花分为三种:细而轻的叫“花”,薄而密的叫“沫”,厚而绵的叫“饽”。
唐代宫廷饮茶讲等级、尚奢华、重礼仪,上等的茶叶,灵巧的烹茶高手与精美的茶器相得益彰,真正达到茶与茶艺都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除帝王清饮、日常娱乐外、内廷赐茶外,像拜天祭祖、皇室婚嫁、接待外使、清明茶宴(安抚大臣的定制)等重要场合都要饮茶。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到了宋代,煎茶法逐渐被点茶法取代,饮茶习俗更为普及,帝王贵胄嗜茶特甚,促成了贡茶向更大规模发展。
除继续保留顾渚山贡茶院外,又在福建建安兴建官焙,采建安茶上贡。宋太宗时开始在建安北苑遣使造茶,以龙凤外模紧压成团饼,这便是龙团凤饼贡茶的由来。北苑贡茶的故事,下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