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如何理解建盏的釉色魅力:兔毫篇

原创:如何理解建盏的釉色魅力—兔毫篇

(十问建盏:第七问[1] )

文/建盏君

前言

建窑黑釉盏能在点茶、斗茶盛行的宋代成为最受欢迎的茶碗,其决定性因素就是釉色。假如建盏的釉面斑纹容易控制、模仿且千篇一律,就不会在宋代独领风骚。

正因为建盏的析晶斑纹为建窑所独创,而珍品建盏必须由工匠的智慧与自然的恩赐相结合才能烧成,并且每只珍品建盏的的析晶斑纹都表现迥异,找不出重复品,才令建盏成为黑釉瓷中的翘楚,也令建窑拥有陶瓷史上不可磨灭的杰出成就。

釉色之于建盏,是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也是鉴赏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第七问和大家讨论釉色的理解。

本文采用的釉色划分方式

建盏的釉色斑纹,由于变化实在太多,古今中外的学者、文人都常给予不同命名方式及分类标准,至今未曾统一。

因《十问建盏》系列旨在解决基础、实际的问题,故本篇讨论的对象为建窑成熟时期的名贵品种、典型品种和随之衍生的副产品,并以现代流行的、通俗易懂的说法来分类解析。

注:建窑早期、晚期烧制的非黑釉瓷产品以及一些有争议概念的考证(比如古时所称鹧鸪斑盏,文献无目前学界观点尚未统一,考据起来也颇为复杂),将另外撰文分享。

古陶瓷学家欧阳希君先生将建窑中一次上釉、自然结晶呈色者分为“自然釉”自然釉之下再按结晶呈色的不同分为几大类;并将建窑中人工二次上釉的产品,分作“装饰釉”。我们认为这样分类,逻辑较为清楚,也易于理解,故在本文中沿用此划分方式。

以现代分类看,建盏“自然釉”的釉色品种,有兔毫釉、油滴釉、曜变、乌金釉、杂色釉五个大类。

一、兔毫釉

1
兔毫盏的地位

兔毫盏是建盏最为流行的品种,它的地位如何,实物具体是什么样子,考古发现、传世实物和历史文献都已经给出确凿的证据。

兔毫盏的析晶斑纹为黑色釉层中透出均匀细密的丝状筋脉条纹,形如兔子的毫毛,故此得名。宋代与饮茶有关的诗词常常称颂歌咏兔毫盏,宋代多本茶书亦以建窑兔毫盏为茶盏之尊,《茶具图赞》甚至将十二种茶具之一的茶盏直接画成兔毫盏,其标志性地位毋庸置疑。

▲《茶具图赞》中的茶盏配图,为兔毫盏白描形象,文字部分明确说此图画的是兔毫盏

2
兔毫釉的具体表现

虽然兔毫盏产量相对其他二种更高,但烧出结晶的形态、色泽、清晰度、分布状况变化多端,欲得精品,亦非易事。

兔毫纹的形态有长短、粗细、弯直等分别,色泽有金、银、褐等颜色,分布状况有疏密、覆盖范围之别。不同色泽的兔毫,其结晶结构、主要成分会有所区别。

▲兔毫纹有些弯曲的兔毫盏,盏心有闪光的结晶颗粒,殊有意趣。

一般认为具有银色光芒(带蓝光更佳),且纹路流畅清晰、分布状况适宜(即疏密有致,覆盖范围不会太狭窄也不会太拥挤)的兔毫盏最为名贵。之所以普遍认为银蓝系斑纹比褐色系更珍贵,是因为生成条件更为苛刻,且另具美感,具体见《十问建盏:第四问》【点这里】。

▲宋代金兔毫盏,兔毫纹明显清晰,但有些过于密集,黑色底釉都见不到多少了。建盏的基础是黑釉,若结晶覆盖过广,点茶时不好观察汤色,也少了一些黑釉的韵味。

▲宋代黑釉兔毫盏,兔毫纹不是很明显,需要在光线下方能看清。

▲宋代银兔毫盏,色泽纯正,边界清晰,斑纹明显,除了兔毫纹有些粗短,其他都比较不错。

▲宋代银兔毫盏(盏沿釦银),纹理清晰,银色纯正,聚釉也美观。

▲宋代银兔毫盏残件,带蓝光,虽然兔毫纹边界不够清晰,已经很难得。带蓝光的银兔毫边界要清晰,比褐色系兔毫难上不少。

▲宋代银兔毫盏残件,带强烈的蛤蜊光。

越难烧的结晶,其析出过程就越剧烈、越不稳定,所以同一只珍品建盏中,通常会有不同状态的斑纹存在。可能同一只盏的斑纹会有清晰的有不清晰的,有厚的有薄的,有密的有疏的,甚至形成不同颜色。兔毫如此,油滴亦如此,曜变就更是变化繁复。

▲宋代金兔毫大撇口盏(直径15cm),兔毫纤细,且颜色深浅不一。

正因为斑纹有过渡、有对比,才会形成层次感、立体感,也令建盏釉色的变化之美仅在一只盏上就能体现,玄妙非常,魅力无穷。

限于篇幅,第七问将按釉色分类,分篇推送。下篇我们将介绍油滴釉,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