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第一药,古代金疮药的“原材料”,李时珍说它能治一切血病!
三七属药食同源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其根、茎、叶、花均可入药。生用有止血强心、散瘀生新、消肿定痛的极好功能,熟用能活血、补血、强壮补虚的疗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能治一切血病。
《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 1765)也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为中药之最珍贵者。”有“南七北参”之称。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三七与被誉为“百草之王”的人参、西洋参是近亲,他们同属五加科植物。
据《云南土特概况》记载:“三七原名‘山漆’,现名‘三七’。为什么我们命名叫三七?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也就是猜测。比较通行的一种说法,就是这种植物它这个复叶一般是有三枝,我们这个看到的是有四枝。就是说多数是三枝,每一个枝上又有七片左右的小叶,所以称为三七。另外一种推测,就是说三七这种药物在栽种的过程当中,它对光照的要求,它三分喜阳,七分喜阴。
为什么原名叫“山漆”,《本草纲目》记载因为它生长的环境在山坡上。为什么有那个漆?止血生肌的作用很好。“如漆粘物”。我们中国传统用的漆,就是从一种树上把它收集起来的一种液体,它的粘着能力是非常强的。
三七最早的道地产区是在广西,所以就叫广三七,在田州、田阳,为集散地,就是现在的百色地区,所以过去又叫做田三七。后来发现云南地区土质更好,所以栽种的面积不断的扩大,现在云南后来居上,成了当代的三七的新的道地产区。所以一般又称为云南三七或者滇三七。
三七的功效
三七的功效实际就两大功效,一个止血,一个活血化瘀。虽然功效简单,但应用起来却很强大,被称为“直如神龙变化 莫可端倪”,这话是谁说的呢?这话是张锡纯说的,张锡纯一辈子他都在实践探索,这三七的药用价值,他用了一辈子,到最后他总结的是:三七的那个药用变化,简直太神妙了,像神龙一样,莫可端倪,他说我都没总结出来,三七到底有多少种用法,这三七太神奇了。
1.止血
三七是治疗所有出血证的要药。《本草纲目新编》记载:“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气补血药中则更神。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尤以有瘀滞者为宜,单味内服外用均有良效。
很多文献里面就把三七称为金疮的要药。金疮其实就是兵器伤,就是刀伤。过去打仗的时候,主要就是用金属的这个器械互相来斗。为什么它是一个治疗金疮的要药呢?第一,它能够全面的针对金疮的病因或者病理变化。如果说金疮没有伤口,有瘀血,它能够化瘀止痛,有很强的化瘀止痛的作用;如果有伤口,三七是一个很好的生肌的药。如果有出血它又能明显的止血,而且止血不留瘀。所以能够全面适应。而且三七还可能能够增强外伤的患者对于出血和疼痛的耐受性。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古时候的人在当时如果触犯了刑律,要过堂之前,有的人就恐惧刑法之苦,担心在公堂上,挨大板的时候受不了,就会先吃一点三七。书中记载这样一来就不容易瘀血,恶血不容易攻心。也就是避免出血性的休克,疼痛性的休克。
2. 活血化瘀
三七的药用,既能制止体内外的出血(止血),又能促进血行,让血液流快(活血,化瘀血),同时消肿定痛。张锡纯(清末民初的医学家)还曾使用三七为自己消肿化瘀。
张锡纯平时睡觉都会将窗帘挡上,这天因为天比较热,没拉窗帘,窗户也开了个缝儿。张锡纯没在意,夜中只觉一股凉风吹到脸上。第二天早晨竟发现一边脸肿了。他认为自己受了风肿,应该疏风,用外散的方法将肿块消解出去。张锡纯是个中西医结合的人物,对西医也熟悉,他就用阿司匹林发汗,汗虽出来,但肿没消,反而更严重。他又给自己开了一个疏风、解毒、通络的小方,配药服下仍未见效。肿块彻夜疼痛,让人寝食难安,直到他想起三七这味药。用量不大,两钱三七粉,相当于今天的六克,饮水服下没一会儿,疼痛慢慢开始消失。张锡纯接着服用了二、三天,最后肿消病愈。
罗大伦也曾经用三七食疗方治疗母亲的骨刺。当时他母亲的膝盖疼痛,步履蹒跚,连起坐都成了问题,需要人拉一把。用3克的三七粉,放了5根鸡肘,煲汤,当天晚上喝的,第二天起床,困扰她多日的膝盖痛就好了,行动自如,情绪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