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冯志亮解析崔氏的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崔
崔姓是中国第五十六位姓氏,在山东,河南、河北分布最多。当今崔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总人口大约有509万。
得姓始祖崔季子,姜姓,崔氏,名德兴。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人便以邑为氏,称为崔氏,遂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崔,春秋时为齐国的邑名,在今山东章丘西北。崔的本义是高大,从山,隹音。隹,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是一只短尾鸟的象形字,凡短尾的鸟都称隹,这是隹的原义。古代山东地区主要生活着以鸟为氏族原始图腾的东夷部落。崔的原义或米源于一种栖息于山下的大型鸟类,可能是一种野山鸡。善于捕捉此野山鸡的氏族称为崔人,其居地称为崔,后来在崔地建立了城堡。崔人当以野山鸡为崔字小篆其氏族原始图腾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崔姓源自姜姓。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国,故城在今河南南阳西面。吕国历经夏、商二朝,到商朝末,后裔吕尚(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大功,周初被封于齐,国都山东临淄,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太公之子丁公继位齐国,丁公的长子名季子,他不愿意做国王,让位于其弟叔乙,叔乙成为齐国的第三代国君。季子则食采于崔邑,故城在今山东章丘西北,其后遂以崔为氏。姜姓崔氏有3000年历史,以姜子牙之孙季子为其始祖。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在唐朝之前,崔姓是一族比较单纯的群体。从唐朝开始,朝鲜半岛上新罗国的崔姓朝鲜人不断进人东北地区,过山海关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从未中断过。目前崔姓仍为朝鲜和韩国的第一大姓。进入中国的朝鲜人除形成了中国朝鲜族外,一部分汉化为汉族,一部分成为满洲八旗的满族崔姓。清朝中叶后,满洲八旗的崔佳氏族集体改为汉姓崔,而且很大一部分后来成为东北地区的汉族。近代东北地区的汉族崔姓的兴起,主要的原因是朝鲜人的进人和满族的汉化。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崔姓一直为齐国的卿大夫,活动在山东地区。秦汉时期,崔姓发展很快,成为河北地区的大族,以此为源地向四周播迁,大凡崔姓寻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汉至宋,官宦不绝。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连国姓李氏也屈居其后,可见崔姓的辉煌。崔姓在唐朝最为显耀,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有12位。宋朝以后,崔姓分布更为广泛。
宋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主要分布于河北、陕西、河南,这三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山东、广东,安徽、江苏四省。河北为崔姓第一大省,占崔姓总人口的24%。当时的冀豫秦为崔姓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为明朝第六十六位大姓。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山西、河北,这四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73%;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二省江苏省的崔姓人口约占崔姓总人口的24.6%,为崔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崔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部鲁冀晋、南方江苏两块崔姓人口聚集区,崔姓重心向东漂移。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崔姓人口已达到509万,为全国第五十六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宋朝至今1000余年,崔姓人口的增长呈<形。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崔姓古崔姓总人口的40.8%;其次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苏,这六省又集中了崔姓总人口的33.2%。全国形成了关内鲁冀豫、关外黑吉辽两块崔姓聚集区。在600余年间,崔姓人口流动南东南部向华北、华中的回迁十分强劲,东北的崔姓迅速增长。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崔姓的郡望有清河、博陵、荥阳等。崔姓以清河、噤李为其堂号。“噤李”堂号出自唐朝诗人李白。唐朝崔颢在任尚书员外郎时,曾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文情俱佳的诗。一天,李白又游黄鹤楼,见到了崔颢的诗,觉得太棒了,自愧不如崔颢,不敢在黄鹤楼的墙上再做诗了,只是吟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噤李”一词就出于此典故。
2、宗祠楹联
一门孝友;三礼义宗。
五原贤守;四皓齐名。
世推三虎;人羡五龙。
覆瓯待相;却璧鸣廉。
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唐代;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钟灵,愿后人黼黻簪缨,垂绅缙笏,依旧门排棨戟,大振潜阳。
3、族规家训
敬天地,奉祖先;积善德,笃守身。
孝父母,和兄弟;别夫妇,教子孙。
悯鳏寡,恤孤弱;杜奢华,尚简朴。
正颜色,执敬语;勤桑农,精文读。
慎交游,戒淫赌;攻职业,择邻处。
优奖劝,明赏罚;谨冠婚,重丧仪。
秉师道,厚友信;递薪火,传古今。
尊礼法,睦宗族;崇家风,承祖训。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崔姓族谱88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崔姓历代名人288名,占总名人数的0.6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九位。崔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77%,并列排在第二十六位;崔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并列排在第六十八位;崔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7%,排在第五十九位。
历史上崔姓的重要人物:秦朝东莱侯崔意如;西汉东莱侯崔伯基;东汉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瑷,政论家崔寔;南北朝北魏白马公崔宏,司徒崔浩,经学家崔灵恩,史学家崔鸿;唐朝文学家崔融,诗人崔国辅、崔颢,宰相崔玄综、崔知温、崔仁师,岭南节度使崔护;北宋画家崔白,经学家崔子方;明朝画家崔子忠;清朝学者崔述;民国经学家崔適。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山东省章丘市(发源地)——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崔府君庙)——河南省巩义市(崔氏祠堂)
(一)山东省章丘市崔姓发源地——季子的封邑
从现代发展的角度看,章丘是一座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新兴城市,虽然这里已经没有任何崔姓发源的遗迹,而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章丘的知名度又远不及西安、洛阳,可实际上,章丘的历史文化渊源同样极其远久和深厚,这里不仅是崔姓的发源地,也是谭姓的发源地。1928年,以黑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城子崖遗址,在章丘市龙山镇被发现,“龙山文化”由此得名。
(二)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崔府君庙
位于陵川县礼义镇。崔府君,原名崔珏,隋末唐初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人。曾任长子、滏阳县令,因为断案公正严明,名望很高。传说他“昼理阳事、夜断阴府”。也许是因为他独有的威仪气质,历史上有不少关于他在皇帝危难时显灵的典故,有名的“泥马渡康王”就是其中一个。
所有受到崔府君庇佑的君王都会虔诚地给他加以封号,从唐朝的“灵圣护国候”到北宋的“护国显应公”、“护国显应王”再到南宋的“真君”,崔珏的地位逐级升高,崔府君庙也逐渐遍布全国各地。陵川县崔府君庙建于唐代,算是较早的一座,是我国目前仅存的汉唐高台式建筑。其华美的外观、宏大的规模,反映了崔珏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交通参考:在晋城客车站乘到陵川县的大巴,车程2个小时,车费8元,乘出租车要150元可达县城。到了陵川县后转乘至礼义镇的班车,车程20分钟,票价3元。崔府君庙就在镇上,下车后向当地人打听,很容易就能找到。如果乘出租车的话,40元钱(讲价后)可直接由陵川县到崔府君庙。
住宿:礼义镇上的住宿条件不是很好,建议回陵川县里住宿。普通的标间每个床位只要58元,有时还可以打折,大众型的住宿标准每个床位也不过10—20元。顺道游:陵川县境的崇安古寺、红叶冈景区、锡崖沟太行民俗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每年重阳前后,陵川境内的红叶漫山遍野,尤如百里云霞一般。
(三)河南省巩义市崔氏祠堂
崔氏祠堂在巩义市孝义镇白沙村。白沙崔氏的始祖崔思义,明初由山西潞安州长子县迁到此地。崔氏祠堂始建下明万历年间。当时,白沙崔氏的第七代裔孙崔天性(字梦释),被神宗皇帝选为出家还愿的替身。为酬报替僧之恩,神宗下旨按皇家宗庙规格为白沙崔氏修建了这座祠堂。还亲书了“钦赐”牌示,挂在祠堂大殿,凡路往官员,必须下轿、下马,入祠参拜。这也许是民间祠堂中最威风的一个了。崔梦释后来被尊称为佛依禅师,至今供奉在崔氏祠堂内。白沙崔氏的族谱从明洪武四年起至今已记载了24代。
交通参考:在巩义火车站下沿白沙公路向北到白沙村,乘出租车要5~8元。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网络策划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两百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