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剑父:折衷中西,融会古今

高剑父(1879—1951年),名伦,字剑父,以字名世。祖籍广东省番禺县。曾从当地名家居廉学习没骨花鸟画,后东渡日本,吸收日本画和西洋水彩画技法,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回国后致力于宣传革命主张,倡导美育,推行中国画的革新运动。主张艺术创作兼容并蓄,中西画风结合,传统与现代互补。以笔墨俊爽鲜丽、写实求真的艺术风貌成为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与其弟高奇峰及陈树人并称“岭南画派三杰”。

《红柿小鸟》纸本设色 139 x 45.5 cm 中国美术馆藏

该画以苍劲的树干立势,时用枯笔显挺拔刚劲之气。鲜亮的朱色将柿果绘于画幅上端,遂使画面精神有上升感,在墨与色的对比中则强化了视感力度。画家以酱紫色作树叶,三只小鸟亦呼应有致,仍可看出高剑父豪放中不失精微的特点。

《城外泊舟》

《秋瓜》

高剑父自幼失去双亲,家境贫寒。少年时曾在族叔的药店中做学徒。其族叔能医善画,使高剑父从小对绘画产生了兴趣。14岁时经人介绍,随居廉学画。因聪颖敏悟,进步较快,深受居廉器重。一年后又入黄埔水师学堂学习,不久因病辍学,仍回居廉门下研习绘画。17岁时,转入澳门格致书院(今岭南大学前身),从法国传教士麦拉学习素描。不久,返回广州,在述善小学堂任图画教师,又从当时在两广优级师范任教的日本画家山本梅崖处接触到日本绘画。通过与麦拉、山本的交往,使高剑父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接受了外国艺术的滋养,从而初步奠定了他改革传统中国画的志向和决心。

《山水图》 纸本设色 46 x 100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剑父的作品多用水墨渲染,用笔泼辣,时作没骨法,除树石局部略用线条外,天色、水光和云雾都以水墨渲染,墨卷波涛,笔缩云烟,深浅远近,诗意盎然。作画很少用中国画线条,而是用色彩和水墨的渲染来表现形象和质感。

《雪后寒鸦》

《英雄独立图》

之后,他又东渡日本,以求深造。初与廖仲恺、何香凝同住一处,以卖画为生,并先后加入白马会、太平洋画会、水彩画会等日本绘画组织,研究东、西方绘画。后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06年他参加了同盟会,任广东同盟会会长,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并与陈树人、高奇峰等人先后在广州、上海创办《时事画报》、《真相画报》及审美书馆,宣传革命主张,倡导美育,推行中国画的革新运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高剑父在广州首次推出了一个带有“折衷”倾向的“新国画”展。其后,他把一些被认为不能入画的新事物——汽车、飞机、坦克纳入表现主题。这种有悖于传统规范的倾向,理所当然地激恼了捍卫传统画纯洁性的传统派画家,他们把高剑父及其追随者称为“不中不西”的“混血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新旧的对立,终于在20年代中后期发展为以高剑父为首的岭南“新派”(也称“折衷派”),与以广州国画研究会为代表的传统派画家之间的公开论战。这次论战,考验了高剑父的革新精神,并进一步加强了他在新的试验工作中追求艺术的新和谐的信念。于是以高剑父为首的岭南画派,开始以崭新的面目活跃于画坛。

高剑父活动于辛亥革命的风雷之中,同样在绘画方面贯穿着他的革新思想。他既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又从事东、西洋绘画的研究,开扩了眼界,在艺术上得到不少新的启示。 高剑父既擅长写意,也能画工笔。于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以至草虫禽兽,无所不能。他大胆融合了传统绘画多种技法,又借鉴了日本画、西洋画,重视透视和立体感、设色大胆等表现技法,并注重写生,从而创立了自己的新风格。

高剑父的山水、气势磅礴,笔法有近似马远、夏圭一体的,横砍竖劈,干笔飞白,于秀逸中见刚劲。所作朝阳夕照,风雨晦冥,烟霞云雾之景,生动地再现了南国山川的秀丽多姿。作品多用水墨渲染,用笔泼辣,时作没骨法,除树石局部略用线条外,天色、水光和云雾都以水墨渲染,墨卷波涛,笔缩云烟,深浅远近,诗意盎然。作画很少用中国画线条,而是用色彩和水墨的渲染来表现形象和质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