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作文里的A计划和B计划

作文里的A计划和B计划

文/陆生作

以前看电影,总爱笑话一些老掉牙的剧情:为什么炸弹总在最后一秒被按停?为什么警察总在最后一刻才出现?为什么捉住了坏人总要bibibi一通,结果让坏人跑掉了……

这样的问题可以列出一大堆,就像问:去西天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不是孙悟空一个跟头去到西天把经书取回来呢?——如果是这样,故事还要讲吗?你还爱听、爱看吗?

在最后一刻解决问题,是因为悬念,是因为故事要讲得跌宕,是为了让精彩场面闪亮登场,而言总之,是为了让故事成长一棵完整的大树,把故事讲好。

当然,也不是这么绝对,总要一分为二看问题,比如:电影《约翰·威克》就特别干脆,从来不跟你bibibi,该开枪就开枪,成了风格;电影《战略特勤组》最后一个炸弹没有被拆除,倒计时到0之后,屏幕黑了,电影结束了,但是我们知道它炸了。——这些都是剧情需要,也是套路。

“一分为二”中的“一”是目标,“二”是A计划和B计划,兵分两路。

比如:在一条街上找一个人,A组往东找,B组往西找。

肯定只有一组能找到人,另一组就是“炮灰”。可为什么要派出两组呢?首先,这样做很合理,考虑问题很周全。但对写作来说,这不是关键,关键之处在于其中一组必须要“失败”,让故事“横生枝节”,复杂起来,精彩起来。

比如:一帮坏人劫持了一个潜水艇,他们要发射核弹,毁掉一个城市。好人去阻止,分A组和B组。A组计划进入潜艇控制室,搞定操控人员;B组计划进入核弹发射舱……

如果A组成功了,B组就没什么用了。为了让B组起到作用,那么,A组就该是个“炮灰”,他们必须失败,让核弹发射进入倒计时状态;这时候,是B组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在最后一秒,成功了抽出了芯片,阻止了核弹的发射;然后再回头去帮助A组,一起搞定坏人,任务完成。

当A组失败的时候,就是将剧情推向一个高潮的时候,此时,希望只能寄托在B组身上了,而且,核弹的发射是倒计时的,也就是说,剧情设计让B组进入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么一来,故事就扣人心弦,精彩十分。

生活中,我们常讲: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这可以理解为一个写作方法:“一颗红心”是任务、目标,“两手准备”是失败和成功,是A计划和B计划。先失败(A),再成功(B);让A做炮灰,让B成英雄。

A和B可以是依次进行的,A计划失败后,再执行B计划;也可以是同时进行的,A计划失败后,只能寄希望于B计划。

以上所说,只是写作的一种设想。

其实,一切皆有可能。

有A有B,就有选择,有舍得;有选择,就会纠结(如电车难题),折磨读故事、看电影的人。A和B都是故事主线上的分岔路,都融合在一个有机整体中。一个完整故事,是一个生态,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一条食物链。

写作时用上A计划和B计划,让故事有悬念,将故事推向高潮,让角色绝处逢生,让情节饱满,让作文的字数也多一点。其实这一招小学生都会:这时,我的心里出现了两个小人,一个说:“把这100块钱拿走吧,可以买好东西,反正没人看见。”另一个小人说:“不行,做人要拾金不昧,不能恶小而为之。”——这就是作文的A计划和B计划了。

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congmingzuowen

加入我的付费QQ群:52803785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