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老建筑-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鸣沙山月牙泉
敦煌城南五公里有座鸣沙山,它的怀抱中有潭水叫月牙泉,在月牙泉的月弯里,矗立着一个延续了二千三四百年的建筑群,有楼阁、廊道和亭台,这就是月牙泉庙宇群。
庙宇群,结构呈“山”字形,称为“鸣月阁”,整座建筑,雄伟壮观,古色古香。厅台楼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别具特色。分为“月泉阁”、“茗香斋”、“月到风来”、“山得水趣”等。“月泉阁”有联云:“聚粒沙而成山无欺自安;汇滴水以为泉有容乃大”,横批为:“山泉辉映”。
这个建筑群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于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唐代这里有船舸,泉边有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
文革期间,这个建筑群大部分被红卫兵造反派摧毁。现有的,大部分是近几十年才建成的。这个建筑群被称作“鸣月阁”。
鸣月阁的核心建筑是一座外观为八角形的四层仿唐木塔,层层有回廊,翘檐斗拱,青瓦覆盖,内楼梯可通达第四层,多位名家题刻匾额。据说此阁自古有之,几遭兵火,现存为民国时重建。酷热之中倒是一消暑纳凉的好所在。
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
月牙泉建筑群既是风景旅游建筑又是生态环境建筑,整体工程建成后,建筑物南墙与南山山体落沙脚保持的一定距离,形成了利于聚风的通道,起到了人为增大气流上升的作用,促进了下滑沙体向山顶运行。目前南山坡脚又明显回长,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该建筑群在设计中正确处理了建筑和自然景观的关系,力求体现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原则。做到建筑与月牙泉共生,建筑与鸣沙山形成对比,以增强沙泉共存的自然景观特征。
在设计中借鉴了敦煌壁画的建筑形象,用对称的布局,采用回廊环绕、楼阁层出的手法,再现人间仙境。在建筑群体中轴线上布置了三层的月泉阁和两层的听雷轩,整个建筑群由三个相互渗透的空间组成。建筑力示体现唐风,结构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梁架与木构装修构件巧妙结合。建筑物总体效果典雅、古朴,充分体现了西部雄浑、壮美的风格。
它上方的匾额上雕刻着“水月中天”,楼阁一侧的沙中醒目的立着“第一泉”的石碑,它们都在提醒着远途而来的人们,要把这大漠深处翡翠般的清泉存留心间。站在楼阁旁,再一次眷顾这即将尘封于记忆的月牙泉,它的身旁,罗列着各种树木、花草,仿佛是它美丽的花衣,为它增添了几分妖娆与灵动。
环月牙泉缓缓举步,走到“月牙”的一角,一颗古柳立于泉边的沙坡之上,顷刻间为之震撼。这棵与月牙泉相依相伴的月泉古柳,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这棵柳树是沙山泉水变迁的惟一见证。
现在柳树的树干已是心朽皮活,实为罕见。为了保护古树,月牙泉管理处采取措施,埋管供水,以维护古柳正常生长。柳原本是柔美、妩媚的女子,它是属于江南的小桥流水。不知何故,它竟客居在这茫茫的西北大漠,它似乎忘记了自己应该是阴柔的、婉约的,居然昂首傲立于寸草不生的荒沙之上,倔强的长出了几分坚韧与粗犷、阳刚与豪放。岁月摧残了它的容颜与身姿,风沙改变了它的气质与个性,它已俨然是树中的伟丈夫。
从月牙泉东端绕行,来到月牙泉边,数株胡杨、旱柳,均为数人合抱之木,树龄都在百年以上。一株为“左公柳”,晚清重臣左宗棠进军新疆收复国土,一路之上遍植旱柳,当地人命名为“左公柳”以兹纪念。
面对如此佳山妙水,带不走的是美景,带得走的是照片,禁不住诱惑,手持相机、手机,临水岸,登沙山,尽可能记录下眼前的一切。
在内陆,看到绿植司空见惯,
在这里,看到绿植难能可贵,
你看看,芦苇只有十几公分,
你闻闻,绿植的味道好馨清,
……
带着几多不舍,将鸣沙山、月牙泉留在身后,留在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