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原文地址: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作者:石头

家庭教育中合格的家长究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孩子的钱包、孩子的保姆、孩子的监管员?不管是那一种情况,我们的父母总是想改变孩子,却很少想改变自己。

教育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很多家长以为,教育孩子完全是一个外化过程,其实不然,实质上,教育是一个内化过程。我们对孩子的责任心,不仅仅是“只单方面要求孩子进步”,而我们“却不作为”!我们不只是孩子学习的监督者,更是在这个培养孩子当中的感悟者,你想想看,监督者不需要提高自己就能够做到?千万别一心想着督促孩子提高,却忘记了最应该提高的是我们自己。感悟,更容易理解孩子,更能够融通我们和孩子的合作关系。

把教育孩子要做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把教育的理念内化于心,才能做出合理的行为。什么是内化,就是把外部他人的思想观念吸收进来,和自己的思想观念糅杂在一起,最后就成了自己的东西,无法割离。也就是接受了外部的思想来塑造新的自我。自我的思想、行为决不是死板教条,一味照搬。而是要把别人讲的东西进行梳理、总结,剔除不合理、不认可、不符合自己的内容,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依照自己家庭的情况重新设计,变成全新、适合自己的教育理念。

那我们会内化什么内容呢?教育的理念、技能、知识、方法以及人生价值观。

父母这一内化的过程(舆论、灌输、实例、机会都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很艰难的,内外的观点和见解有冲突,顺同才能内化,也就是说,内化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改变自己的过程。

但为什么有些父母主管生硬地管教孩子而不去内化自己呢?是否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否父母更多的养成了惰性、是否没有为改变孩子而先改变自己的勇气和信念、是否没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为支撑、是否没有为孩子献身的精神。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不是不想改变,而是没有能力和毅力来改变自己的弱点,是没有意识到或者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并且始终认为自己是对的。

以反思促内化,是年轻父母要探索的内化之道。作为家庭教育工作者深知此道,但却难以把内化的道理打动每一位父母。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则是教育与被教育的过程,父母把教育理念强化于内心,把理念通过言行释放出来。所谓的行一是自己的言行,二是对孩子的要求。前者更为重要,也就是说的教育无痕的体现,然后把你的观点变成孩子的内化行为。

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决定其一生发展的关键。具备了相应的资格和能力,父母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子育人这一神圣的任务。

父母培养孩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往往容易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天天鞭策孩子努力上进,然而自己的成长,却在不知不觉间完全停滞了。其实,“严于律己,宽以待子”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现实中,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对于所谓的问题孩子,家长都会认为问题是出现在孩子身上。而所有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人,都会认为孩子的问题,是出现在家长身上。

为什么在家长和教育指导工作者身上,会出现这么大的认知偏差。最关键的原因,是父母们对孩子的不了解,或者对孩子的心理不了解。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长并不清楚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应当扮演的,是帮助孩子如何解决问题的角色,而不是指责孩子为什么出现问题的角色。

但是,可悲的是,很多家长把注意力放在问题(孩子)本身,却没有了解真正的关键是自己如何应对。那么,我们要如何避免成为问题家长,答案只有一个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有效沟通。

和孩子沟通是需要艺术的,而这种艺术是需要父母把别人的理论进行内化于心,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自己要想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必须要通过的不断学习的途径才能得以实现,学习是内化的过程。

教育孩子就是把最好的自己呈现给孩子,也许你离自己期望的成功人生还有一段距离,但一定不要气馁,更不要把你的失意、你的抱怨一览无遗地呈现给孩子;也许你已经非常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就,这也并不能成为你裹足不前的理由。如果你希望孩子比自己走得更远,那么把最好的自己呈现给孩子,让孩子看到你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言行吧。

父母养育孩子时,一般都是从学校走向工作和社会的时候,已经不是专门的学习的时期。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因生活的稳定和追求的平息,对学习的欲望随之减少。

而孩子相反,在家长慢慢老去,知识不断退化没有更新的时候,恰恰是孩子知识最为广博,思想最为活跃的时候。但越是到这个最关键的时候,父母却越因为缺乏这方面的长期学习和知识积累,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孩子的成长过程出现不必要的偏差。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源,认识到这一点,意味着父母的革命已经到来。“内化于心”才能“外践于行”,这是家庭教育的必然之路,也是对为人父母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同理,孩子的成长也是“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过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