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院士:我要毕生在祖国的土地上耕耘
朱静
1938年10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朱静是我国分析电子显微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材料结构、缺陷、界面的实验观察和控制及其和性能关系研究,应用现代显微分析技术在研制新材料和材料科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创新性贡献。从事铁电氧化物材料、高速列车车轴、纳米力学、纳米能源等研究,在高温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技术、固体表面与界面、应力诱导相交、微量元素偏析特征等研究中发展了实验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见解。
多次拒绝国外邀约,毕生在祖国的土地上耕耘
朱院士深情道:“我的一生有三个母亲,生母给了我血肉之躯,养母把我送入了学校,而使我成为对祖国有用之材,是培养我、教育我、关心我的祖国妈妈。”
朱静院士出生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战乱,朱院士刚出生一个月就被她母亲送给别人,然后去重庆找她的父亲去了。几经波折,日本人投降后,朱静生母一家就去了台湾并定居在那。在养母家中,朱院士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小学和中学都在知名的学校就读,并且由于聪明加勤奋,她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中学时期,初次接触《居里夫人》的朱院士受到很深的触动,在当时国内物理科学明显落后西方的情况下,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报考复旦大学物理系,走上了献身物理科学事业的道路。从上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朱院士一直受到党的关怀和培养。
1962年大学毕业后,朱院士被分配到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工作。文革时期,尽管朱院士的出身不好,但党和国家都给了朱院士足够的信任。1980 年,朱静被派往美国一个著名的衍射物理基地进修,完成任务后,拒绝国外抛出的橄榄枝按期回国;1984年,朱静又应教授邀请去了美国原来的大学,继续做研究工作,完成研究任务,她再一次按期回国;1996年3月,美国一著名的国家实验室来函邀请她去工作,她回绝了。面对海外抛出的众多橄榄枝,她一一回绝。朱院士说:“是党和国家给了我知识、地位和人格,我忘不了祖国对我的养育之恩,我要毕生在祖国的土地上耕耘。”
重视教书育人, 走上讲台就有一种神圣感
带着对祖国的感恩之情,朱院士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仍不忘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她重视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承担的责任心。朱老师常说,身为清华人,应该有更大的抱负,我们拥有好的师资和资源,就要有更高远的抱负,如果清华的都不去挑战一些难题,那么中国该由谁来做这些”。
朱院士从事教育30多年里,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材料学概论”、“电子显微学”、“纳米材料和器件”等课程,迄今为止,已培养出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共80余位,其中两位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一位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