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漫谈(四)象形字(下)
今天继续讲象形字。我们先补充一下概念——什么是象形字呢?那就是我要写“马”这个字,我就把“马”画出来;我要写“车”这个字,我就把“车”画出来。有人说,这多麻烦呀!但是没办法,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这个字,你想要创造出一个字,还要让大家都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除了画出来,还真是找不出别的什么好办法。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现代人还能辨认出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
上一次我们讲了创造汉字时的“近取诸身”,也就是利用人本身创造一些象形字。这一次我们讲“远取诸物”,也就是利用日常生活接触到的事物创造一些象形字。先看一下上面刚提到的“马”和“车”。
“马”字的甲骨文就是“马的画像”,金文、小篆开始符号化了,明显地不像“马的画像”了,而是一个写出来的笔画匀称美观的字。但我们还是能看出来——它是由从前的画像演变过来的。一直到今天的“马”字,虽然变化很大,但我们仍然能确定它是从甲骨文演变来的,而不是由谁别出心裁另外再创造的。
图-马(甲骨2-金文-小篆-隶书2-楷书-简化字)
“车”字的甲骨文有两个车轮,还有套马的设施,有的中间还有车厢,后来一直演变到今天的“车”字。虽然几千年来变化很大,但我们看下图的演变过程,还是能够确定——今天的“车”字就是从甲骨文的“画像”演变来的。
图-车(甲骨3-金文2-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简化字)
下面先看几个和动物有关的象形字:
甲骨文里表示“鸟”的字有两个,一个是“鸟”,一个是“隹”(zhuī)。大家看这两个字的甲骨文、金文,都是画出来的鸟。
图-鸟(甲骨2-金文3-小篆-隶书2-楷书-草书-简化字)
图-隹(甲骨2-金文2-小篆-隶书2(隹雄))
注:“隹”的单字现在几乎不用了,我们看上图中隶书的“雄”,最初的意思就是“雄鸟”,“雌”也是一样的。
说了天上飞的,再看水里游的。“大鱼吃小鱼”的“鱼”、“乌龟”的“龟”,都是象形字。
图-鱼(甲骨4-金文2-小篆-隶书2-楷书-行书)
图-龟(甲骨3-小篆-隶书-楷书-草书2-简化字)
地上跑的动物那就更多啦!大家看“老虎”的“虎”,甲骨文就是画了一只老虎。
图-龟(甲骨2-金文2-小篆2-隶书-楷书)
“梅花鹿”的“鹿”,甲骨文、金文就是画出来的鹿,头上有很大、很漂亮的鹿角,很形象。
图-龟(甲骨2-金文2-小篆1-隶书2-楷书2)
古人家养的动物有猪、狗、牛、羊等,这些字也都是象形字。
先看“猪”和“狗”。古人把这两个字分别写作“豕”(shǐ)和“犬”,大家看甲骨文“豕”和“犬”的区别——那就是狗的尾巴要长。把这个特征表示出来,你写出来的字别人才能辨认。
上图—豕(甲骨-小篆)
下图—犬(甲骨-金文)
再看“牛”和“羊”,它们头部的特征最明显。古人很聪明——既然头部特征这么明显,我把头部特征表示出来就可以了,没必要费劲再画身子了。大家看甲骨文的“牛”和“羊”,虽然我们没有做过专门研究,不是大学教授,也仍然能够一眼就认出来。
上图—牛(甲骨-金文-隶书2)
下图—羊(甲骨-金文-小篆-隶书2)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有鸟、鱼、龟、虎、鹿、狗、猪、马、牛、羊这些字,说明3000多年前的人就和这些动物打交道了。大家学历史的时候会了解到,猪和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
接下来再看一些和植物有关的象形字。
大家看“小麦”的“麦”字,甲骨文就是画出来的。
图—麦(甲骨-金文-小篆-隶书)
还有“西瓜”的“瓜”字,金文就是瓜蔓上结了一个瓜。再看今天的“瓜”字,还能看出这样的痕迹。
图—瓜(金文-小篆-隶书)
还有“禾苗”的“禾”字,“树木”的“木”字,甲骨文都是简洁刻画出来的。注意古人创造“木头”的“木”字的时候,意思指的是“树”。我们说“枯木逢春”、“草木皆兵”、“缘木求鱼”、“一草一木”、“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里的“木”都是“树”的意思。
图—禾(甲骨2-金文-小篆-隶书)
图—禾(甲骨2-小篆-隶书2)
果树上会长果子,甲骨文、金文的“果”,就形象地画出了树上的果子。有的树上长着好多刺,大家看“荆棘”的“棘”字,就是两颗长满刺的树。
图—果(甲骨-金文2-小篆-隶书)
图—棘(金文-小篆-隶书)
再看看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日”、“月”、“水”、“火”、“山”等字的甲骨文,都是按照它们的形象特点简洁刻画出来的。
图—日月水火山
再看“泉水”的“泉”字,甲骨文“画”的就是“泉眼里流出水来了”。甲骨文的4种写法,笔画越来越少、也有不断“简化”的意思。而隶书的2种写法,则又出现了“繁化”现象。因为第1种写法把小篆的笔画给拉直了,看不出“水”这个意思了。为了强调“水”,又“繁化”出第2种写法。
图—泉(甲骨4-金文-小篆-隶书2)
还有日常生活有关的一些象形字。
大家看“门窗”的“门”字,甲骨文就是两扇门,太像了。
图—门(甲骨2-金文-小篆-楷书-行书-简化字)
“茶壶”的“壶”字,甲骨文、金文就是画了个壶,身子很高,上面有小口,还有盖子,很形象。
图—壶(甲骨2-金文2-小篆-隶书3-楷书-行书-简化字)
“器皿”的“皿”,甲骨文、金文就是画出来的容器,下面有底座,两边还有抓手。
图—皿(甲骨2-金文-小篆-隶书)
“菜刀”的“刀”字,甲骨文像是简笔画,下图中的金文就是画出来的一把刀。
图—刀(甲骨-金文-小篆-隶书)
“衣服”的“衣”字,甲骨文、金文、小篆基本都是用简笔画了一件上衣。
图—衣(甲骨2-金文2-战国简牍2-小篆2-隶书3-楷书)
注:大家看,甲骨文、金文、战国简牍、小篆中的“衣”字都分别有两种写法,也就是“左衽”、“右衽”都有。直到隶书(大家看第三行第一个隶书的写法,这个是马王堆汉简中的字),写法也还是“左衽”的。那时候,大部分人都是文盲,会写字的都应该算是文化人。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从“衣”字的上述写法中,我们好像看不出“右衽”在文化上更有优越性。
养蚕取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亮点。丝绸是用来做高档衣服的,是中国古代对外出口的重要高档商品。大家看,“丝”就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都是画出来的“并列的两束丝”,很形象。
图—丝(甲骨2-金文2-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简化字)
还有“力量”的“力”字,甲骨文、金文就是一个翻土的工具。要种地,首先得把土翻松。3000多年前创造这个字的时候,中国人还没有开始用牛耕地(牛耕大约出现在春秋末期,大约2500年前左右)。那么就需要由人拿着这样的工具、用自己身体的力量去翻土、松土。这就是“力”这个字最初的意思。
图—力(甲骨-金文-小篆-隶书)
还有“衣食住行”的“行”字,最初指“十字路口”,后来泛指“路”。再后来才演变为动词(表示“行走”)。
图—行(甲骨-金文-小篆-隶书2)
好啦,象形字就讲到这里。总结一下,这一次学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象形字,像“鸟、鱼、龟、虎、鹿、狗、猪、马、牛、羊”这些动物,像“禾苗”的“禾”、“西瓜”的“瓜”、“树木”的“木”、“小麦”的“麦”这些植物,还有“日、月、水、火、山、泉”这些自然界的存在,以及“门窗”的“门”、“菜刀”的“刀”、“汽车”的“车”、“力量”的“力”、“行路”的“行”这些日用的事物,这些字最初都是通过“画像”创造出来的。
大家对这一次的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欢迎留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