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三十七:近代印刷, 铅字活版率先回输 ; 西式印机, 带入澳门范氏利安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近代印刷 铅字活版率先回输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近代印刷 铅字活版率先回输
近代印刷,顾名思义,内涵有三:其一,它是中国发明的印刷朮西传欧洲之后,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中诞生的印刷朮,是在中国传统印刷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的更为先进了的印刷朮;其二,它是中国“近代”伊始传入并发展起来的印刷术;其三,它是机、光、电、化学等近代新的科学技术用于印刷而出现的印刷术。
1、 近代印刷 铅字活版率先回输
众所周知,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是泥活字印刷,且首先试验的是木活字印刷。木活字、泥活字同属于非金属活字。在中国,与非金属活字同行并用的还有隶属于金属活字的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印刷术传入西方后,西方率先使用的是改良了的铅合金活字。由于西方的文字由数十个字母组成,较之中国数以万计的中文活字的制作、排版,要方便、快捷得多。他们一经使用,便迅即发展、普及开来,大大促进了西方文化与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
(1)先声序曲 先从中文铅字说起
用活字排印西文容易,要排印中文汉字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制作数以万计的中文活字,这对不通中文的欧洲人,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西方人要与中国交往,又必须学会汉语和汉字。因此,西方人研制中文活字是件势在必行的事情。其实,欧洲人研制中文铅合金活字早在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之前已经开始了。
现知最早含有汉字的西方书籍是1585年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志》。因其使用汉字数量很少,故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1696年,德国柏林出版了一本含有中文的书,书中收入中国清朝康熙大帝之前中国所有皇帝的中文名称。1804年英国伦敦出版了一位名叫巴罗(1764-1848)的学者撰写的《中国游记》,书中混排了一些中文汉字,并于汉字后附有英文意译。上述由欧洲人制作的这些中文汉字,字体歪斜,很不美观,质量上与中国乃至东方各国制作的中文活字是无法比拟的。
(2)近代印刷 铅字活版率先回输
中国的近代印刷,究其源,发轫于19世纪初。率先传入的是铅活字排版、机械印刷的铅活字凸版印刷术和平版印刷术中以石板为版材的石版印刷术。随后是更为先进的凸版、平版、凹版印刷术和相应的设备、器材的传人。这些较之中国古代传统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更为先进的印刷术的传人,导致在中国发明、发展千年之久的印刷术及其印刷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进入了她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① 铅活字版的传入和中文铅活字的研制。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为排印中文圣经,在中国雇人刻制字模,浇铸中文铅活字。这是在中国本土采用西方铅活字印刷术制作中文字模、浇铸中文铅活字之始。故史学界通常把1807年作为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年份。马礼逊的行为引起基督教旧教的忌恨和清朝官府的注意。刻工因怕招致灾祸,便将字模付之一炬。这使马礼逊的尝试遭受重大挫折。七年之后,马礼逊为避免重蹈前辙,派助手米怜到马六甲设立印刷所,并于1819年印成中文《新旧约圣经》。与此同时,英国人马施曼(Dr.Joshua Marshman)在槟榔屿译印《新旧约圣经》,并托汤姆斯(P.P.Thoms)在澳门镌刻字模,浇铸中文铅字。
以上二例,是早期在中国用西法制作中文铅活字的开端。此后,西方各国纷纷效仿,用以研究、制作中文铅活字,印刷中文书籍与报刊。
西方近代铅活字制作技术引进中国,美华书馆的姜别利(Willian Gamble)功勋卓著。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姜别利来到宁波,主持美华书馆事务,第二年开始电铸中文字模。其法是用黄杨木镌刻阳文,再镀制紫铜阴文,然后将紫铜阴文镶入黄铜壳子里制成字模。此法不仅大大减少了镌刻用工,而且质量甚佳。姜氏还把中文活字制成大小与西方活字相同的七种字号,创用“元宝式”字架,既解决了中西文混排难题,又提高了排版速度。
泥版传入中国的时间,当在铅活字印刷传入不久。美国设在澳门的花华圣经书房,上海的字林西报、著易堂、申报馆等创建初期曾用之。泥版浇铸铅版,只能一次性使用,浇完即碎,不久即为纸型所取代。
纸型系在排好的活字版上压制而成,于浇铸铅版后可以收存、反复使用,且可方便地运往外地、异地铸版印刷。中国采用纸型在光绪中叶(公元1890年前后),上海修文书局始用之。
2、西式印机 带入澳门范氏利安
凸版印刷机械,随着凸版印刷工艺技术由铅活字版直接印刷,向用纸型浇铸铅版(复制版)印刷的转变,以及卷筒纸轮转印刷机和多版、多色套印的彩色印刷机的出现并用于生产,其工艺与设备很快便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西方近代印刷机械传入中国,当与西方近代印刷术之传入同步而行。原因是近代印刷的基本特点是机械印刷,这技术与设备从应用角度讲是不可分的。但就印刷机械进人中国而言,当以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欧洲耶稣会士范利安主教在澳门出版印刷拉丁文《天主教青少年避难所》为最早,而最早进入中国内陆的铅活字制作设备则是手拍铸字炉。此后,脚踏铸字炉和手摇铸字炉陆续传入。到民国初年,中国开始引进更为先进的汤姆森自动铸字机,铸字效率高达每小时一万五千枚。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