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汉代博山炉
博山炉是一类造型特殊的熏炉,主要流行于汉晋时期。常见的博山炉多为青铜器或陶器,铜器大多出现为当年的皇室贵族所用,而陶器是前者的替代品,并且渐渐演变成为明器。
西汉时,封建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说,博山炉就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博山”是当时人们对于海上仙山的统称,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宋人吕大临在著名的《考古图》中曾著录过一件博山炉,他写道:“炉像海中博山,下有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回环。”而《史记·封禅书》记载了当时人对仙山的直觉印象:“入海求蓬莱者,言蓬莱不远,而不能至者,殆不见其气。上乃遣望气佐候其气云。”
“博山炉”的造型便是设计海中仙山、云气缭绕的效果,当博山炉点上一缕青烟,烟气缭绕期间,仿佛便瞥见汉人向往的那座仙山了。
如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博山炉大约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当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汉武帝嗜好熏香,也信奉道教,最终诞生了诸多极为精美的博山铜炉。
西汉鎏金银竹节博山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前文中我们说到,在两汉时期,博山炉绝非一般人可用,如这件西汉鎏金银竹节博山炉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从葬坑。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此炉口外侧和圈足外侧刻有铭文,记其原为未央宫物,应是汉武帝赐给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青的赏物,应该是有明确纪年款的最早博山炉了。在汉代,博山炉的拥有者,便都是这种级别的人物!
正是博山炉这种尊贵的出身,其制作也体现了汉代时期的最高工艺水平,
汉代《西京杂记》曾这样描绘长安巧工所制博山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西汉 错金博山炉 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1968年,轰动一时的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曾出土一件“错金博山炉”。此炉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成为轰动一时的出土国宝。
在刘胜墓中,除了错金博山炉外,还置有另外三件铜熏炉,一件在前室,三件在后室,对应的是中山王地下宫殿中的浴室,可见熏香对于汉代皇室贵族来说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博山炉就是真实可见的“神仙世界”,当时的能工巧匠们在方寸之间,为帝王描绘了一个极尽精美的世界,将小小的香炉修饰成一方神秘的天地。在山顶的石头上,山腰的沟壑边,山麓的云烟里,猿猴、猛兽、野猪和猎人的身影竟然有些不起眼,需要迫近观察,才能从石头中辨别出来。金错云纹缠绕着博山炉,线条层叠而流畅,有意营造了海浪涌动的错觉。在汉代的帝王之家,博山炉不再是香炉,而是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的超凡场域——缩微的海上仙山。
汉代 力士骑龙博山炉 高 (H): 28 cm
前文说到,博山炉是当年的能工巧匠为帝王营造的仙境,因此,工艺极尽用心,我们一般在博物馆所见的博山炉,大多为20公分以下,20公分以上的,十分少见。
而这件最为特别的地方在于炉盘中部的骑龙力士,力士上身裸露,屈膝骑在卧兽上,左手撑于兽颈,右手擎托炉身,矫健有力。龙昂首跪卧,张口欲噬,颈部前伸作挣扎状。
参阅:西汉 降龙博山炉 通高22.5厘米,1985年陕西省宝鸡市出土
战国 镂空凤鸟蟠龙座熏炉 高 (H): 17 cm
这件是战国时期的熏炉,战国初期的青铜熏炉形制以圆形或方形深腹的豆式熏炉为主,而后逐渐发展出以圆腹为主的器身、三角锥状的器盖,熏炉镂空的器腹及顶盖上雕刻有重峰,云纹,瑞兽等,对之后西汉时期的博山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 鎏金鸭形熏炉直径 (D): 26.5 cm
炉体为一挺立的鸭形。通体鎏金错金,周围为一条透雕龙饰,腹部错金的几何纹一周,两侧有铺首衔环各一。
这件器物的造型与实用性相结合,利用鸭身圆肥的特点,可多放香料,焚香时,一缕清烟透过镂空的背盖冉冉而升,香雾缭绕,使人身心愉悦。同样是王侯级的重器。
汉代 龙纹博山炉高 (H): 18.5 cm
汉代 凤鸟骑龟博山炉高 (H): 2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