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告诉父母: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差劲
01
今天去妹妹家做客,一进门就听见妹妹在唠叨外甥女,外甥女低着头在那里抠手指,不知道有没有听进去,不过妹妹说的很起劲。从不好好写作业说到挑食不按时吃饭,然后像触逆鳞一样一片一片地倒着时间轴往前捋,一直捋到孩子刚出生,全是做不好的事情,捋完了自己气得不行,觉得自己命苦,生了这么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中间几次我想插话,都插不进去,看着妹妹的架势,忽然觉得这场景惊人的相似,小时候妈妈经常唠叨我和妹妹。现在妹妹开始唠叨她的孩子,真是家族轮回。
看到外甥女皱着眉头,尴尬的样子,很是心疼。
很多家长特别喜欢翻旧账,说孩子总会把以前的事情再翻出来说一遍,殊不知这是非常不好的,不仅无法让孩子长记性,还可能适得其反。因为,父母的唠叨会让孩子觉得即使自己变好了,在家长那里也还是留有坏的印象,那又何必努力争取好的表现呢?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追求新的进步了。
知乎上有人提问:最反感父母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最高赞是父母唠叨的时候。
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对于父母而言,唠叨或许可以发泄父母积压在内心的不满,但对孩子而言,其伤害可能贯穿一生。
02 父母爱唠叨,对孩子有很多不好的影响:
1、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唠叨让孩子感觉到对他的不尊重,父母给孩子适当的提醒是有必要的,可一直唠叨,就等于变相的单方面指责,丝毫没有尊重和认同的意味。
父母把自己的不满情绪都传给了孩子,当孩子的负面情绪积累过多,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发展。父母不分场合的唠叨,还有可能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扼杀孩子责任感
父母经常唠叨,给孩子讲道理,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性,他们认为反正什么事爸爸妈妈都会提醒我,根本不用自己用心。当问题出现时,责任将转移给父母,埋怨父母没有帮自己做好,习惯推卸责任。因此,长期被唠唠叨叨的孩子,缺乏责任感和独立性,变得懒惰和散漫,通常难以获得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
3、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
唠叨是反复、单调的刺激,是对孩子精神上的疲劳轰炸,没完没了的重复批评只会使孩子厌烦,挑起孩子的敌意,使气氛紧张,矛盾更加激化。唠叨不仅会伤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会将父母的焦虑和压力扩大到子女,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想逃离。
4、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大多数在家长的唠叨声中长大的孩子,练就了神游的本领,父母唠叨越多,孩子防御能力越强,当孩子心里筑起一道防火墙时,就无法进到孩子心里了。
不仅如此,孩子还会感觉到被控制,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孩子由于力量原因,可能暂时不会爆发,等到青春期来临,就很容易出现大逆反。
5、越唠叨,孩子越不听话?
反复说教,不断给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会使孩子产生“心理惰性”,对父母不再敬畏。当再次出现相同的刺激时,教育效果便随之减弱,甚至消失。
对于孩子来说,你的唠叨就像是一种噪音,当孩子对这种噪音不耐烦时,孩子会以自己想到的方式对抗这种外在力量。
所以,无论家长对孩子唠叨的出发点是多么的正确,多么的为孩子着想,只要触发了“超限效应”,家长的唠叨就往往会适得其反。
03 “为什么有的事情我跟孩子说了那么多遍,他还是不听?”
这个问题可以用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来回答:
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里面听牧师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说的特别棒,感动的他掏出钱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说完,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点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说,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等牧师演讲结束,要求大家募捐时,生气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偷偷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
心理学解释这种现象叫做——“超限效应”,意思是说得越多,说服力会大打折扣。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应”。
“你怎么又犯错了,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长记性”,很多时候,父母以为说多了,孩子才能记住。却不知,唠叨正是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好的父母,凡事不说两遍。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少说话。”
聪明的父母,不多说,会倾听,让孩子有解释、证明自己的机会。
我们做一个智慧的父母,不多说,多听多做,不信你试试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
end
干货/有料/有用
所谓育儿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