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刘成城,看到了综合体的诱惑

撰文/ 米娅

编辑/ 付庆荣

排版 / 梧桐

氪空间新一轮10亿元融资发布会上,刘成城自嘲,从做媒体的,变成了“干装修”的。

去年,从高歌猛进到关店、裁员的转变,让氪空间处在风口浪尖。彼时的联合办公圈灰蒙蒙一片。

联合办公将走向何方,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如今,刘成城终是走出了迷雾区。金主IDG资本、歌斐资产、泛城资本大手笔注资,让氪空间正在“回暖”。

可“回暖”只是第一步,资本的天性是盈利。刘成城必须尽快给氪空间找到一条盈利的道,毕竟此前的“二房东”模式太单薄。

以联合办公为主的产业综合体,成了氪空间新的方向标之一。无疑,这是顺大势而为。地产行业从增量到存量转变,催生了新的掘金地——办公物业运营。于是,联合办公摇身一变为地产商们的座上宾。

但无论是增量开发,还是存量改造,联合办公作为一个特定行业,其发展的终极路径,拼的都是运营模式。可以嫁接资本,拼效应拼速度,类似WeWork;亦可以学雷格斯,埋头苦干30年,靠的就是口碑和精细化运营。

但就目前来看,以氪空间为代表的国内联合办公玩家,奋斗才刚刚开始。

来源:氪空间官网

1

不再只做“二房东”

刘成城,刚年满30岁,是新商业媒体36氪和金融数据提供商鲸准的创始人。

“2018年,氪空间经历了我创业以来最大的挑战。”4月,团队内部打气视频中,刘成城有些感慨。

挑战何来?近日融资发布会上,刘成城解释说是“战略失误”,因为占总业务的80%~90%的“二房东”模式太单薄。

联合办公语境下,“二房东”模式如下:以相对低的价格拿下一个整租物业,重新设计、装修(例如人均工位面积从传统10平米缩至约5平米),加入打印间、茶水间、提供法务、创业资源等软性服务后,重新对外招租。

这个模式下,“二房东”是靠着空间及服务增值来赚钱租金差价。在2014年双创高峰期,氪空间作为36kr内部子项目推出后,一直采用“二房东”模式。

可随着行业厮杀深入,这种模式缺陷渐显:整租经营资本缺口很大,营收来源单一,无法喂饱资本期待,更无法跟上互联网速度泡沫。

2018年初,氪空间拿了Pre-B轮6亿元融资后全速冲刺,到年底猛地刹车,关闭全国多个社区,仅上海就关闭6家。一时间,氪空间社区总数从原来对外公布的60多家,缩减到40家。作为海外扩张第一站,氪空间与香港One Hennessy物业签下“意向协议书”,但最终搁浅。

去年整个冬天,刘成城都在“到处找人,找各种人”。谈到如何面对那段至暗时刻,他定睛确认了问题,迟疑2秒,猛眨几下眼睛,摇头,不愿意谈。

在刘成城看来,最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10亿元的新融资,让氪空间重新按下扩张健,“不牺牲规模的前提下,讲求资本效率”。

鱼和熊掌,都要兼得。氪空间“不能再只做二房东”,业务调整势在必行。上表可看出,其空间战略调整的几条逻辑:

  • 多样化营收渠道,增加抗风险能力。

  • 稀释中资产业务占比(原为80%),提高轻资产和重资产占比,减轻资金压力。

  • 丰富与地产商的合作形式,方便拿地,扩张提速。

值得一提的是,新逻辑方向下,氪空间综合体来了,年内有可能会开出第一家。在大洋彼岸,WeWork亦正在美国重点押注综合体业态。与WeWork“商业+联合办公+住宅”的综合体不同,氪空间综合体业态分布为:一二层为餐饮零售配套商业,三四层为联合办公业态,更高的楼层为大客户定制办公空间。

图:氪空间综合体雏形图

目前,国内采用“商业运营+联合办公”模式玩家,还有纳什空间鸟巢店、SPACE上海base复兴店。

这意味着,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形态,可能被联合办公改变。原来,联合办公只是综合体里的一个子业态,随着规模的扩大,流量汇聚越来越多,建立以联合办公为主题的小型综合体成为可能。

不过,对氪空间们来说,该模式的制约性依旧明显。

  • 合作的本质是利益的分摊。合作越多自主性越差,利润摊得越薄。

  • 所谓的产业综合体模式,要求增加零售商业招商运营能力,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做零售与做互联网、做地产逻辑方式完全不同。

2

互联网与地产大军

氪空间的调整,效果几何,暂无定数。但它代表着中国联合办公生态中的一类玩家,即从互联网杀入联合办公。

好租网在2018年9月发布的联合办公top20名单中,和氪空间一样有着互联网基因的玩家还有梦想加、纳什空间、方糖小镇、WE+等。

它们的共同优势是,包袱轻速度快,更擅长营造开放、创新的社群氛围。但长远来看,容易遭遇规模天花板,因为缺乏最核心的拿地优势。

为了弥补这一劣势,它们选择抱团。纳什空间与氪空间及36氪达成战略合作;WE+选择与酷窝COWORK合并;方糖小镇带着旗下26个共享空间,全面并入优客工场。

以氪空间为代表“互联网系”玩家,背后命运几多沉浮,根本上是资源缺陷造成的。因为联合办公,说到底还是地产经济。相较之下,这个赛道上的“地产大军”长远优势更明显。

据商业地产头条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有地产背景的联合办公品牌共有21个。每出一个品牌,必伴随着高调的报道。

联合办公“地产大军”

“地产系”共享办公品牌,一般位于自持物业或在资源圈内的物业,几乎没有拿地的烦恼,价格自主性强。另外,还可与周边零售业态形成流量互动,实现租金提升和物业增值。

然而,尽管天生优势傍身,但地产大军大多以不了了之收场。“出线”的只有SOHO 3Q和优客工场。

2014年,潘石屹欲借联合办公,推进SOHO中国的重大战略转型:不再拿地盖楼,而是重点放在深度运营增值上。

目前,3Q已在全国开出30+办公空间,分布于全国12个城市包括望京SOHO、外滩SOHO等在内的多个自持物业中。潘石屹多次放话称3Q将于2019年独立上市。

同属地产系的优客工场,更加生猛。2019年4月,毛大庆跑完了人生第100场马拉松,而优客工场则正式突破200家,估值超过200亿元,稳坐国内联合办公“老大”宝座。

来源:优客工场

回看优客工场的发展路径,强大的地产资源功不可没。以招商蛇口为例,优客工场先后与之达成联合经营、投资合作、股权合作、“一带一路”海外开拓等多种合作形式。

另一条重要逻辑是大举并购。优客工场先后将无界空间、洪泰创新空间、方糖小镇、Workingdom、Wedo联合创业社收入囊中,迅速拉开规模差距。

刘成城曾多次表示,不看好“买买买”模式,因为整合成本太高。但对毛大庆而言,似乎并不影响优客工场越做越大的棋局。

3

赛道标杆:WeWork还是雷格斯?

不过,抢夺资源,做大规模,只是联合办公厮杀的第一步。放到全球格局来看,更是如此。要达到成熟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幸的是,无论是资本运作,还是精细化运营,都有轮廓清晰的参照物。前者对应的是,有着联合办公鼻祖称号的WeWork,而后者的典型则是埋头苦干了30年的应英国雷格斯。

WeWork创立8年来,累计获融资130亿美元。目前估值高达470亿美元,是雷格斯的5倍,是优客工场的2.35倍。

成立至今,资本助力让WeWork走过了草莽的开始,大路越走越阔。

来源:WeWork官微

2010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商办物业触底,WeWork以包租方式进入。

随着WeWork的最主要股东之一股东高盛的加入,带来的不仅仅是实打实资本,还有源源不断资源。WeWork打开中国大门,就是实证。

2016年1月,高盛找到弘毅资本,WeWork进入中国,赵令欢任中国WeWork董事长。吸取Uber 、Airbnb等国际公司本土化失败教训,WeWork中国团队有充分自主权。

弘毅投资于2014年开始构建地产金融投资能力,战略定位为“地产+金融+运营”。通过旗下资本网络,可调动锦江之星、绿地、远洋、泛海等资源。

资本张力,还给了WeWork并购扩张底气。代表事件之一是,入华之初WeWork25亿元果断全资收购裸心社,迅速获得规模效应。

外来资本外,随着规模和运营能力提高,WeWork开始了自主资本运作,包括投资孵化平台Welab、全球房地产收购和管理平台ARK,以及冲刺IPO。

“实际上,WeWork的打法对资本要求最高。”刘成城一再肯定WeWork的模式。他认为WeWork虽然账面亏损,但长期是可盈利的。2018年,WeWork的营收和亏损都翻番,分别为18.2和19.3亿美元。

于WeWork而言,资本是一切跳板,是整个产业链命脉。有了这个支撑力,WeWork综合体的未来才不是梦。但它只代表了联合办公可持续路径一,偏冒险风。

来源:IWG财报

相对应的是,摸索了30年的英国“绅士”雷格斯。它的运营路数,低调稳健,且精细。

时间轴来看,雷格斯创立于1989年,1994年进入中国。到中国联合办公元年(2015年),它已在全世界铺开2700多家共享办公空间。外界一直对其知之甚少,但这并不影响它默默赚钱。

“我看过IWG(雷格斯于2016年更名IWG)的年报,真的可以赚钱。”刘成城被媒体围在中央,追问氪空间未来是否可以盈利。他巧妙地用IWG作为挡箭牌。

财报显示,2009年~2018年,IWG雷格斯中心数从993家增至3306家,年均增280家,年均增幅为15.8%。过去五年,成熟中心出租率平均为77.42%。

不过,IWG近年来空间拓展速度明显放缓。总营收也表现不佳。最近一次增幅“高潮”,出现在2015年,至15.9%。此后,增速高位下跌,至2017年触底至1.9%,之后缓慢爬升。

年报中,连续三年(2016~2018)提及“中国市场表现低于预期”。亚太地区中心增速从2015年的146家,下滑至2018年的65家。显然,WeWork在中国的主动与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对IWG影响极大。

中国市场“失守”,让这位英国老绅士再也淡定不了。固守不是出路,变才是。

  • 2015年,入华20周年庆典上,Mark提出“寻求机会向二三线城市下沉”,以期错开混战,开辟新的领地。

然而,三年多过去了,其中国官网上的103家中心,仍然只分布在北上广深、香港及武汉。

  • 翻新老旧中心,关闭低效益中心。

财报显示,过去五年,年均关闭中心66家,2018年甚至关闭118家。虽然规模和受益会受到影响,但保持整体盈利能力和活力。

  • 更名IWG,正式开启多品牌共享空间战略,提供多样定制化空间解决方案。

2016年后,每年年报呈现的品牌矩阵不一,2018年报上的品牌为雷格斯、SPACE、HQ、Signature、No.18,覆盖高、中、大众及个性化需求。目前,雷格斯仍然支撑着95%的营收贡献。

  • 着力推进轻资产计划。至2018年,各地区新增中心,合作比例从25%至48%不等。在亚太区计划中,尤其强调中国市场要以合作方式下沉到二三线城市。

此举或将改变IWG以往买地自持或长期租赁持有的做法,缓解资金压力。虽是百般折腾,却将迎来30岁第二次“卖身”。不过,雷格斯确实是共享办公领域里唯一赚到了钱的公司。

赚钱,一直都是联合办公的王道准则。无论是氪空间,还是其他未来可能在综合体争夺战中碰面的玩家,总要在“彩虹彼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盈利路径。不是WeWork?不是雷格斯?那还能学步谁呢?

推荐阅读

联合办公凉了,WeWork综合体正热

商业很美        无去来处

原创报道,转载授权,找头条君

(微信号:fuqingrong0825,添加请备注“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