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军:立秋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立 秋
唐亚军
岁月如流水般匆匆而过,转眼间便立秋了。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交节。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我国是诗的国度,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对“立秋”这个话题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颂咏,读来朗朗上口。唐朝诗人元稹在《立秋七月节》中用“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诗词的大意为:没想到炎热的夏天这么快要过去,凉风吹来,秋风暗起。遥望天上,牛郎织女在银河鹊桥相会;耳边传来秋风的声音,露水从树叶上滴落,看到一叶飘落,怎么能不让人愁闷呢?表达了寂寥悲秋之情,让人感同身受,鼓掌叫好。元代大戏曲家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他的《天净沙秋思》堪称写秋的经典之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这首诗,我们的脑海中便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密切,悲伤更为凄沥,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倍感其心,作者才情之高让人拍案叫绝,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虽然在文人墨客的眼中,大抵是“悲春伤秋”,似乎秋天就是个让人感伤的季节。但俗话说得好,立秋十天遍地黄,说的就是立秋后,硕果累累,很快大地辉煌,进入收获的大好时光。农家一直有晒秋的风俗,到了秋天,那乡下的房前屋后,窗台屋顶,晒场空地,都铺满了成熟瓜果、金黄包谷、红红辣椒……那景象,晒出了一片欢欣富足,也晒出了农家人的大喜悦。
人们常说,“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节。这立秋吃茄子源于北方,关于这个习俗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传说明朝大将徐达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将常遇春手下的一个兵,偷了老百姓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很严,当即要把那偷瓜的士兵处以死刑。这时有老百姓站出来,说元大都有习俗,立秋就得拾瓜吃瓜,这个不算偷。常遇春听到这话,于是赦免了那个士兵。没想到,听说拾瓜者无罪,其他士兵为了“贴秋膘”(北方习俗立秋要吃肉食)也都开始抢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常遇春找到了替代物——茄子,茄子的质感和口感与肉有点相像。常遇春就让大家吃茄子来解馋。于是,立秋吃茄子就延续下来成为了习俗。
“暑赦如闻降德音,一凉欢喜万人心。”立秋了,天气渐渐转凉,让不堪暑热的人们心生欢喜。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四季,人到中年,恰恰是走向了秋天,拥有了知秋般的成熟。在走向人生之秋时,我们大都学会了藏起尖锐,学会了圆通温润,学会了不去斤斤计较,学会了包容生活。于是,云淡风轻,月白清明,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