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之源:绝非俄语,而是大明朝古语“褡裢”
“大连”并非源自俄文“Дальний”(达里尼),而是明朝古语“褡裢”。
据井上谦三郎著《大连名称之来历》(1936年)记载,大连源自褡裢,钱袋之意。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西方传教士制作的简要地图上即有“Dalian”标记。
日本人还认为,如果没有此图,那么英军1860年的军事行动就是盲目行动,很难在大连湾一带实现登陆。
“大连”并非源自俄文“Дальний”(达里尼),而是古语“褡裢”。
英军占领大连后,1860年6月至7月间,约翰.瓦特(J. Ward)在采访大连土著的基础上,又重新绘制了大连湾的海图。旅大地区的山川河流大多使用英文命名,大连湾仍按照原有读音标注为“Ta Lien Wan”。
新地图刊发在《英国海图》上。此后,中、日、俄、法等许多国家纷纷翻译并使用这份海图。
1879年10月25日,李鸿章《条议海防》奏章中首次出现了“大连湾”:“大连湾距金州湾三十里,系属海汊,并非海口,实扼北洋形势,最宜湾泊多船。”
俄国人把“Ta Lien Wan”翻译为Талянвань(音同“大连湾”)。
俄国租借旅大后,改大连湾为达里尼.。
1899年8月11日,尼古拉二世颁布敕令,朕已宣告:
占领Талянвань后,向世界各国的商务船舶一律平等开放。
要把这一点解释明白。
帝国将逐步在该港附近建设一都市,朕认为将它命名“Дальний”(达里尼)最为适宜。
Талянвань与Дальний读音不同,绝非谐音,
是俄国短暂统治的临时命名。
1905年1月27日,侵占大连的日本辽东守备军司令部下达第三号令——从1905年2月11日以后,“青泥洼”改称“大连”。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