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挫折晚年穷 张先为何最长寿? 蔡辉
北京晚报 | 2021年08月11日
.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是宋代诗人苏东坡嘲张先的诗,时张先已85岁,新娶妾,“一树梨花压海棠”后成老夫少妻的标准说法。张先比苏东坡大46岁,且是苏的老师。学生如此调侃老师,张先却没计较。
在中国词史上,张先是一位争议人物。
赞者如《白雨斋词话》,称:“张子野(张先字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认为晏殊、欧阳修等“声色未开”,苏东坡、姜白石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只有张先“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
弹者如李清照,认为:“又有张子野、宋子京、沈唐、元绛、姚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
两说尖锐对立,但张先确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词家。可以说,没有张先,便没有宋词中的豪放派。只是张先53岁才出仕,一生未入高层,《宋史》无传,收集词作最丰的毛晋汲古阁也未收他的作品,直到清代才有学人辑佚。
张先一生坎坷,却寿至89岁,不仅是宋代诗人中最长寿的,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中,亦属凤毛麟角。令人好奇,他的长寿秘诀是什么?
宋初有两个张先
据学者罗刚在《北宋张先考辨》中钩沉,宋初有两个张先,字都是子野,年龄只差两岁多。一个是博州(今山东聊城)人,“洛阳八老”(宋初文学组织,欧阳修、梅尧臣、尹洙等也在其中,又称洛社文人集团)之一;一个是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即词人张先。
词人张先出身贫寒,祖父张任仕途不可考,父张维“少年学书,贫不能卒业,去而躬耕以为养”,未能出仕。张先发达后,张维“以子封至四品,亦可谓贵”。
张先有两点深受父亲影响。
其一,张维“平居好诗,以吟咏自娱;浮游闾里,上下于溪湖山谷之间,遇物发兴,率然成章,不事雕琢之巧采绘之华,而雅意自得。倘佯其闲肆,往往与异时处士能诗者为辈”。性格极达观。
其二,张维寿至91岁,“可谓寿考”。
词人张先比另一个张先年长,但考中进士的时间却晚了6年(1030年),此时他已41岁,比座师(即主考官)晏殊还大一岁,同时考中的欧阳修才24岁。
宋代进士无需吏部铨选,直接任官,但要等机会。张先没奥援,这一等,就是10多年,53岁时,出任宿州掾(今安徽宿州,宋代时在汴河沿线,是汴梁门户,位置较今天重要,掾是官署属员的通称,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干事等)。
此后张先多在南方任职。座师晏殊任京兆尹时,一度提拔他当通判,但没多久,张先又被发回地方。一直干到76岁退休,始终未能进入中枢。
南北之争提高了词的地位
张先以词成名,科举成功前已名满天下。
据《古今诗话》载,有人对张先说,大家都说你是“张三中”,因为你的《行香子》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这样的佳句。张先不以为然地说,那还不如称我为“张三影”呢,因为我最得意的句子是“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此外,张先的“桃李嫁东风郎”也风靡一时。张先第一次见欧阳修时,欧阳修直接称他为“桃李嫁东风郎中”。欧阳修写词时,两次偷过“云破月来花弄影”句。
不过,词在宋代初期不受重视,在《全宋词》中,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词人共17人,仅存46首词。这些词人大多是高官,写词只是偶尔应景。
据学者孙萱智在《词之演进与北宋士大夫生活》中钩沉,宋真宗“天书封祀”事件后,局面才突然逆转。
宋初皇帝不信任南方人,据《邵氏闻见录》载:“祖宗开国所用将相皆北人,太祖刻石禁中曰:'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即太监)主兵。’至真宗朝始用闽人,其刻不存矣。”
宋真宗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后,暂无外患,内部开始纷争,南北矛盾冲突激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契丹既和,朝廷无事,寇准颇矜其功,虽上亦以此待准极厚,王钦若深害之。”
王钦若是江西人,为扳倒寇准,听说宋真宗梦见神人赐“天书”于泰山,立刻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力挺封禅泰山。大量祝颂文被炮制出来,其中多是词,这让词的地位迅速提高。
写得出好句 写不出好诗
王钦若果然如愿,当上了北宋第一个南方宰相。
宋真宗喜欢赐酺(pú),即举办大型宫廷宴会。从统计看,太祖朝无赐酺,太宗朝因册立皇后,赐酺一次,真宗朝则达21次。大型宴会需歌舞,词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学者孙萱智发现,皇帝赐酺之外,当时高官也沉浸其中。以太平宰相晏殊为例,存世138首词,53首写宴会。据史料记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
张先属南方集团,作为晏殊私党,多次参加私宴,写词的才能得以发挥。张先的词号称“瘦硬”,多纪实,重音韵,且常会加上一段小序,在今天,这些小序已成重要史料。
北宋初期,词的风格尚未脱唐五代窠臼,多儿女情长,连欧阳修这样的正人君子,也写过许多艳词。在当时,不写男欢女爱,不反复雕琢文字,词人就不知道该怎么写词。张先初期创作也有此弊,但他精通音律,中晚期风格逐渐转型,比如《定风波·再次韵送子瞻(即苏东坡)》:
谈辨才疏堂上兵,画船齐岸暗潮平。
万乘靴袍曾好问,须信,文章传口齿牙清。
超越了浅斟低唱、偎红倚翠的小圈子,颇有豪放派气象。不过,张先的创作整体感差,有点像谢灵运,有好句无好诗,所以李清照批评他破碎。
此外,除晏殊之外,和张先交好的多是中下级官员,凭这个小圈子,写得再好,也不太可能被关注,好在张先退休后,意外地把握住两大机会。
少年东坡不写词
第一大机会是王安石变法,引起许多官员不满,纷纷被贬出京城。
据学者孙萱智钩沉,其中一部分聚集在洛阳附近,形成“洛阳八老”集团和“洛阳耆英会”集团。另一个张先便在“洛阳八老”集团中,不幸早逝,年仅47岁。欧阳修为他写了墓志铭,称赞他:“外虽愉怡,中自刻苦;遇人浑浑,不见圭角,而志守端直,临事敢决。”这个张先不到中年,头发已斑白。
至于“洛阳耆英会”集团,有文彦博、司马光、王拱辰、富弼等,也互相唱和,为了避祸,作品都比较散淡。
还有一部分被贬官员去了南方,或路过杭州,或在杭州周边任官,恰好词人张先居此,迎来送往,有酒席必赴,常现场填写新词助兴。张先本有知名度,加上地主之谊,一些中高层官员也出现在他的人际圈中,以致张先晚年每填一曲,即传播四方。
张先能写比较传统的词,填慢词时,又多用小令的写法。在当时,慢词被认为是民间粗鄙之作,张先的写法更易被文人接受。相比之下,柳永则“以赋法入慢词”,被士大夫鄙夷。
第二大机会则是成为苏轼的老师。
据苏轼自己说:“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
可见,苏轼很早就接触了词,但30岁前,从没写过。
差两代却成了好哥们
在《张先与苏轼》中,学者张海滨指出:
一方面,苏东坡“少年自七八岁知读书,及壮大不能晓习时事,独好观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自三代以来,颇能论著”,直到22岁考上进士,此后又参加了制科考试、秘阁考试,成绩都不错。以后6年,苏东坡的父母相继去世,所以他没时间学写词。
另一方面,苏东坡早年不太懂音律,写不了词。
苏东坡被贬杭州后,开始与张先往来,当时晏殊、欧阳修等都已去世,张先成了词坛领袖,除了跟他学,找不到更好的。此外,张先通音律,他存世作品170多首(可能有后人伪托),平均两首便换一个曲牌,是换曲最多的宋代词人,苏东坡夸他“细琢歌词稳称声”。
张先生性豁达,爱开玩笑,虽年龄上差了两代,二人却“欢欣忘年,脱略苛细”。词是小道,所以双方无正式的师徒名分,但张先去世后,苏东坡在墓志铭中写道:“我官于杭,始获拥彗。”古代“拥彗”即执弟子礼,公开承认张先是自己的老师。
最早发现苏东坡拜师秘密的是刘贡父,二人因政见相同,一起被王安石赶出京城,他写诗给苏东坡说:
不怪少年为狡桧,定应师法授微辞。
吴娃齐女声如玉,遥想明眸颦黛时。
意思是你过去不会写词,怎么现在会写了?你小子一定得到了高人指点。
性格大度能容人
张先对苏东坡最大的影响,是以诗写词,苏东坡的一些词作是几首诗连缀而成,这也是张先的特色。不过,苏东坡境界更开阔,成就超越了张先。但搭上苏东坡的热度,张先一度被认为是“宋初四大词人之一”,唐圭璋先生也将张先列入十大词家。
张先晚年境况不太好,苏东坡说他“坐此(填词)而穷,盐米不继”。张先一生艰难,他的许多行为不符合养生之道,比如他喜欢喝酒,且一生好色,得知他85岁娶妾,苏东坡还写过一首诗,拿他打镲: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其中“诗人”是张籍,“公子”是张祜,“柱下”是张苍,“安昌”是张禹,都姓张,暗示“姓张的都不靠谱”。张先也不生气,只是回了一首自我辩解的诗。
张先性格大度,宠辱不惊,能容人。研究表明,开阔的心胸、基因和定期体检,是目前可以证实的、有利长寿的三大因素。在对百岁以上老人的调查中,发现其中90%的人能长期保持心情愉快。《黄帝内经》中也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
张先的父亲便高寿,说明张家有基因优势,三个长寿因素占了两个,张先长寿也就不奇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