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把自己塞到黑箱里的人

(本文字数2562,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我侑来了,这是我的第30篇原创

01

“不是因为未来可期,我们才为之努力;而是因为努力了,才有可期未来。”

如果你是前者,那今天这篇文章可能会击中你。

先问个问题,大家自己在内心回答:

“你会因为你有问题,而停止生活的运转吗?” 

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因为问题是解决不完的。

我们甚至很难否认,从出生到生命结束,我们都会不断处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

但确实也有这样真实存在的人,因为问题,而把自己囚禁在问题的牢笼之中。

看似在面对问题,其实却是把问题当成了自己的铠甲,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就好像一个人从寺庙挂单出来,发现自己身无分文,啥事都做不了,工作也不想找,然后说了句:“我还有问题”后,就又转头回去继续挂单。

没错,只要你想,总会有一座寺庙可以让你在里面待着,你可以听经闻法,洒扫庭除,用做义工的方式来换得你在寺庙中的一席之地。

但不要忘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上的事,说不清道不明,但一定不会是你理想中的极乐世界。

寺庙只是一个比喻,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和寺庙媲美,我在这统称为黑箱。

这个黑箱,它让一个本身已经困扰于问题的人,更不知道该如何找到光明,找到答案。

四周一片漆黑,只有自己,你明明可以打开箱子,却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有问题,应该继续待着而选择不去开箱,就这样孤独终老。

而直到你即将老死,却依旧还在自我麻痹:“我是因为有问题才进来的,这是我唯一正确的选择。”

如果是我,那么我会打开箱子,带着问题,继续向前走,这才是我唯一的选择。

“总想着解决问题的人,那么问题不会被你解决,因为你本身就已经成为问题。”

02

打个比方,一个患有口吃的人,应该怎么解决问题?

是待在家,承认自己有毛病,口吃结巴一辈子,往后所有的人生规划,都要以结巴为出发点,找工作要找不用说话的,找对象最好也是个口吃?

还是走出去,面对陌生的人,勇敢的尝试交流,即便说错话,结结巴巴,也努力的去表达和应对?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一个严重口吃者,一生都被“s”音困扰,遇到这个音就卡壳,并且还有其它发音口齿不清的毛病。

放在当下,他可能找工作很困难,但是偏偏就成了一个极具分量的政治家,演说家,并且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谁能想到一个从小被同学嘲笑口吃大舌头,三次复读留级的孩子,日后会以“雄辩口才”闻名于世。

丘吉尔一生怼人无数,只注重语言攻击效果,从不在意自己声音是否悦耳,只要自己不尴尬,那么受伤的一定是别人。

他可以在犯错中成长,可以直面那个口吃结巴的自己,继续顽强的说着话,辩着论,却从不会告诉自己:“我的口吃是个问题”,而是带着这个问题,不断去突破又突破。

他有一句话,我至今依旧深刻:

“Never give in,never,never,never,never give in.”(永远不要屈服,永远,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屈服。)

一个永远认为自己是问题的人,就已经屈服于问题,这个问题不会让你前进,只会成为你的绊脚石,停滞不前。

03

还有一个目前名气最大的口吃,那就是即将入主白宫的新掌门人——拜登。

70高龄的拜登,有很多标签,用“命运多舛、老而弥坚”来形容并不为过。

上的末流大学,从小地方步入政坛,正在事业上升期家庭巨变,妻儿车祸,痛失亲人之后,两次败选成为笑柄。

还有,他天生口吃,很严重的口吃。

在一次采访时,拜登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口吃经历,4岁时受口吃困扰,连自己的名字都说不好,每次说话时胆战心惊,别人看一眼就浑身颤抖的那种紧张,因此还被怀疑有帕金森症,整个求学生涯,一直带着“结巴joe”这个绰号。

主持人问拜登,是如何克服这个问题的,他说:

口吃的人,天生心理处于弱势,加入口吃协会后,一直试图找到自己说话的节奏,对着镜子观察,如何控制口吃时扭曲的表情,反复地练习。

有时候也宽慰自己:“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大家都有缺点,很遗憾,我被口吃选中,但我决不能让口吃决定我是谁。”

两个故事都是口吃,但从中我看到的是一个人在面临问题时所做出的选择。

就好比人生是一场牌局,你是选择成为拿牌的人,还是选择成为发牌的人?

把自己变成问题,就是把自己变成拿牌的人,受制于牌,好好的发牌权你不要,活生生打出了一手烂牌。

04

回到开头,这个去寺庙挂单的人,不是因为经历过一切,才选择放下。

而是因为什么经历都没有,也不敢尝试,才选择偏安一隅,以求得一时的安定。

如同我说寺庙只是个比喻,是个载体,可以成为黑箱的东西很多,比如一位可以依赖的人,或沉浸于虚拟世界,当然最不可取的,是固步自封

固步自封也是安于现状,过着不满意的生活却不敢放弃,面向多重选择的未来却不敢追求。怕苦怕累怕失败,没有尝试新事物的勇气,无法走出“舒适区”。

“一个人害怕改变,就不会有勇气及时止损,要么沉溺过去,要么屈于现实。”

2021了,醒醒吧,寺庙中的人,如果你依旧彷徨,那不妨看看我的方法:

1.认清自己真正的“舒适区”,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有些人总是跳不出自己的“舒适区”,但仔细想想,这所谓的“舒适区”是你真正喜欢的吗?还是因为不愿走出安稳的被迫选择?是不是因为对自己不够自信所以不敢向前迈出一步?

你现在所做的事情,真的是你“心甘情愿”吗?

要知道,“心甘情愿”才是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大动力,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才是你真正的“舒适区”。

2.不管怎么样,先做了再说。

许多人做事前会顾虑很多:这样做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做了发现不适合怎么办?如果不能成功只是浪费时间怎么办?

能进行这样的思考固然是好事,但更多时候会让我们陷入犹豫不决、只思考不行动的怪圈。

这个时候,不如先什么都不顾虑,想做的事情就做了再说,在行动中慢慢调整方向,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大多数问题是只有你真正去做了才会发现的,行动之前的空想没有太大的意义。

就像我在写作时,经常会脑洞打开,也经常会思想冻结,但不管如何,我都坚持着这项我所喜爱的事情。

不去想未来是否可期,而是我先开始行动,开始努力,遇到问题就克服,方向错了就转个弯,我才能在这个过程看到可期未来。

要记得,不管怎样,寺庙都不缺你一个挂单的人。

就像《少有人走的路》中所说:

“勇气是,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

点个“在看”和“赞”,让我们都能向前一步,也许一切都会不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