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21次还想去的地方,读你千遍也不厌!

鄞江。

公元401年,东晋刘裕在小溪镇(今鄞江镇)修筑了句章新县城,开启了鄞江镇作为县治之始。

621年,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将句章县分成姚州和鄞州,625年,鄞州改成鄮县,县治仍在小溪镇。

738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设立明州,县治与州治均在小溪镇。

771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六年,鄮县县治迁往三江口,州治仍留小溪镇。

821年,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明州州治移到三江口,鄮县县治迁回小溪镇,小溪镇更名为光溪镇。

909年,五代吴越(钱镠)天宝二年,鄮县改称鄞县,县治也迁至三江口。

因此,鄞江镇作为句章县、鄮县县治与明州州治所在地,长达五百多年,无疑曾是宁波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鄞江镇,是鄞州之根,也是宁波之源。

2016年,宁波市区划调整,鄞江镇划属海曙区。

鄞州已长大,从此去远行!

有山则名,有水则灵。

鄞江镇,有历史,有故事,有风景,有温度,与山有关,与水相联。

山叫它山,水叫鄞江。

我走遍了宁波的山山水水,走得最多的,就是鄞江镇。

风情鄞江,人文与风景荟萃,不同季节,不同天气,风韵各异,总能收获不同的感动和温度。

鄞江之水,发源于四明山腹地的唐田、东岗山、斤岭一带。

源于唐田诸山的大皎溪和源于斤岭一带的小皎溪,相汇于章水镇密岩村,两皎相汇成皎口,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皎口水库因此而名。

大皎、小皎,这名字很容易让人想起三国美女大乔和小乔。

皎口水库以下称为樟溪,至龙观乡与龙千溪(即五龙潭所在溪流)等水流汇合后,始称晴江。

晴江流经鄞江镇晴江村,孕育了美丽而宁静的土地。晴江岸,远近闻名。

晴江经鄞江镇的它山堰工程分流,从它山的江渚上一分为二。

南侧的一条与清源溪相汇,称鄞江,也叫蕙江,穿过洞桥镇,流经喇叭口,汇入奉化江。

北侧的一条叫南塘河,与星罗棋布的水网相汇,从南水关进入宁波城内,曾经是行洪、排涝、灌溉、航运及城区淡水供应的主要通道。

打开地图,鄞江和南塘河就像两条蓝丝带,穿过鄞西平原,奔江入海。

风情鄞江,就是一本书,怎么读,也读不够。

看鄞江,可从鄞江商埠开始,至光溪桥。

光溪桥,亦名许家桥,位于光溪村南塘河北岸,许家弄南端,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有引桥向西连接官池墩,同年连贯性建筑,是它山堰的配套工程。清嘉庆三年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再次大修。

桥孔两边上端有石匾额,东匾横书“光溪桥”,西匾题“四明首镇”,边款署“大清嘉庆三年、光绪壬寅修,仲夏二月立”字样。

桥孔两侧置有向外悬眺的石雕龙首,其下为长条柱联,上联:“环溪分月影长涵蕙水文谰”,下联:“虹桥联古道遥通百里舟车”。

从光溪桥旁的水泥梁桥,穿过南塘河,向南行走,可以看到横跨鄞江的重新复建的廊桥,鄞江桥。

鄞江,鄞江桥,鄞江镇,镇以桥名,桥以江名。

鄞江桥原本位于它山堰下游约500米处,前身是“大德桥”,又称“大德公桥”,始建于唐代,是一座以木桩为桥脚、上铺竹条编织物的简易木桥。大德,意即百姓为纪念王元暐修建它山堰的莫大恩德。

南宋宰相楼钥,曾经登上鄞江桥并留下了诗句:它山堰头足奇观,百万雷庭声不断;谁把并州快剪刀,平剪波澜成两段…

北宋元丰年间,大德桥改建成石桥墩、木结构、屋盖式桥梁——廊桥,并更名为鄞江桥,以后历经多次维修或重建。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鄞江桥重建后,宁波知府吕仲英曾书桥匾“八邑津梁”于桥南,观察(官职名)周涧东题桥匾“四明锁钥”于桥北。

遗憾的是,1979年,鄞江桥被拆除了,原址修建了水泥大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复建鄞江桥的民意呼声渐起。

2014年,在鄞江桥原址以西约百米处,鄞江桥集资复建完成。

鄞江桥终于重现人间。

宁波帅特龙集团董事长,鄞江人吴志光先生捐资1000万元,在当地有口皆碑,津津乐道。

欣赏了鄞江桥,可以顺便欣赏下旁边的郎官第古宅群。

沿江向上游步行几分钟,就到了赫赫有名的它山堰。

它山堰,唐代县令王元暐主持修建于大和七年(公元833年)。

时任皇帝是唐文宗李昂,李昂是唐穆宗李恒第二子,826年登基时年仅18岁,执政仅14年,有名无实,宫廷争斗不断,唐朝社会已经走向没落。它山堰正是修建于这样的特殊背景下,更显其难能可贵。

当时明州州治已经迁到了三江口,鄮县县治仍在鄞江,王元暐就是当时的县令。

筑堰以前,先民们上受山洪之灾,下受咸水之苦。

海潮沿甬江上溯,咸水倒灌使耕田卤化,人民生活受苦,用水困难;樟溪河以上,群峰林立,每当雨季,山洪爆发,时常殃及生命和农作物。

它山堰修建之后,阻咸,蓄淡,排涝,引灌功能充分发挥,人民从此受益无穷。

它山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山堰通体条石结构,全是用巨大的条石砌筑而成,条石长2至3米,重达3吨左右。在全靠人力的千年以前,修建它山堰该是付出了多么巨大的牺牲!

王县令和修堰殉身的十兄弟的功德,人们世代铭记着,是他们用智慧、鲜血和生命筑成了它山堰。

人们大约在五代至宋初就在它山堰的北堰头立庙纪念,开始叫十兄弟祠,南宋乾道年间,赐庙号为“遗德”,因此叫“它山遗德庙”,清末民国再次复建。

大殿的正中就是王元暐塑像,坐在大石上,目光炯炯,似在思考和谋划。两边是十兄弟塑像,全都是劳作状,从中尽可想像当年修堰情景。

庙内楹联“万顷黍苗治惠泽,千秋蕉荔报神功”,“功德在民万家社稷,江山如画千古英灵”,横批“远绩禹功”,这就是民众对他们的深情颂扬和怀念。

庙前的“片石留香”石碑,刻有“善政侯孚惠王王公碑记”,以县令身份,得封“善政侯孚惠王”,可见其功绩卓著。历经岁月变迁,英名流传。

沿晴江南岸,经回沙闸古遗址,逆流而上,一路水草风茂,鹭鸟纷飞,美不胜收。

从四明山麓逶迤而来的潺潺樟溪河,被誉为“宁波的母亲河”,流经鄞江镇晴江村,孕育了美丽而宁静的土地。

清光绪年间,晴江村民为阻挡洪水侵蚀,沿岸种植了“枫杨树”,(当地人称之为栲树),如今古树遮天,虬枝劲杆,为两岸人们默默守护着家园和土地,这里峰峦竞秀,倒映清溪,鹭鸟聚集,构成了美不胜收的山水画。

《曙光》、《闪光的彩球》、《真命小和尚》、《田螺姑娘》等十余部影视剧都曾在此取景拍摄,《难忘的战斗》在鄞江拍摄后,有人用宁波老话编了几句顺口溜:“难忘战斗,大炮轰头;鄞江桥头,火炬带头,米店老头,秤柱(砣)拷头”,在当地甚为流传。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成群结队的游人远道而来,晴江岸,好不热闹!

人多为患。

2015年4月19日,当我第15次去的时候,却非常失望,发现那里游人众多,绿地被毁,烧烤味刺鼻,满地垃圾。

原想在那里静坐、久留,享受柔软的漫时光,但那气味却让我再也不愿久留。

我回来后在论坛发帖呼吁:晴江岸,禁止烧烤可好?同行网友也发帖呼吁,整顿烧烤。

帖文引起了各方关注,中国宁波网民生e点通记者首先介入采访,4月23日东南商报报道后,鄞江镇政府当天积极回应。

4月24日,鄞江镇通过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中国宁波网等媒体,正式公告,暂停晴江岸沿线烧烤。此消息并通过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介广为传播。

晴江岸,现在只能在规定区域内烧烤,终于又恢复了往日的清静与干净。

时至今日,当地仍有管理人员随时巡逻,制止随意烧烤行为。

鄞江镇政府的回应和采取的措施,正面,及时,果断,说到做到,雷厉风行,立竿见影!这是难得的,也是积极坦诚面对网络民意的良好示范!正如鄞江镇的美景一样,带给了我们一股清新之风!

向鄞江镇政府,点赞!

在晴江岸临水而坐,河水清澈,青山与绿树倒映水中,鸭群逐波,荡开圈圈涟漪,波光粼粼,弄皱倒影,幻化无穷,美景因此而灵动。常有拍摄婚纱照的新郎新娘们,来这里留下美丽的瞬间。

这里也是鹭鸟的天堂,白鹭翔集,群鸟纷飞,鸣声悦耳,婉转啁啾,似琴声合奏,用心聆听而沉醉其中。

晴江岸,就是一幅幅未经雕琢的,绘满了情调与色彩的山水画,令人沉醉愉悦!

细心阅读,心情为之起伏,岁月如流水,指缝太宽,时光太瘦。

微雨的日子,晴江岸又是另一翻美景。

江上薄雾,堪比仙境。自叹:可惜没有仙女下凡。

若有仙女,撑一叶小舟,自雾中而来,会不会美翻!

沿河边古道逆流而上,曲径通幽,稳步换景,远离城市喧嚣而更富诗情画意。

古道经过一处奇观——天然石梁桥,这座桥未经任何人工修造,一块天然巨石成为桥,溪水从石桥下流过,桥下溪瀑淙淙,别有洞天,令人赞叹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晴江浅滩处,清浅见石,静听水声,那是大自然不用谱曲的音乐,是岁月的脚步,也是光阴的语言。

静坐,与河水共成风景,以心灵对语,河水一尘不染,还有什么尘世烦恼不可被洗去!

继续前行,可至“人头山”,人头山是当地人的叫法,因为山上的岩头形如壮士。

从不同角度看,形状不同,栩栩如生,恍若依山赏景,似言:美哉!美哉!

坐上竹筏,顺江而下,漂在水上,游在江心。

青山,绿水,古树,白鹭点缀,此情此景,在爱诗者眼里是诗,在爱画者眼里是画,在诗画皆爱者眼里,就如诗似画了,可阅,可读,亦可品。

清清之水,悠游我心,细心聆听和品读,从此愿作鄞江人。

重抵它山堰,感叹前人,泽福千万代!

在全靠人力的千年以前,它山堰那么多的巨大条石采自何处!又如何运来!

鄞江村周家后面,有一条盘山而上的石蛋路,就是当年的运石之路,登山而上,可至上化山采石遗址。

现在从鄞江公交站旁边,有公路可至采石遗址,历经上千年的开采,沿途形成了采石后的独特风貌,已经开辟为攀岩活动基地。

但是1180多年前,修建它山堰的条石,全部经人工开采后,从石蛋路运送下来。

石蛋路现在已经开发成了登山步道,走在古道上,不竟浮想联翩,先民们当年用滚木或木车,以人力或驴马将巨石搬运下山,仿佛仍能听到了他们节奏统一的号声,也看到了他们挥汗如雨。

采石,运石,再砌石,不难想象期间流淌了多少汗水与鲜血,十兄弟修堰殉身,当年之艰辛可见一斑。

到达采石遗迹,叹为观止。

岩壁如刀削,兀立数丈,凿壁而采,山体破坏极少,于是形成了石窟,高达十多米,遥想当年,那采石场面何等恢弘与艰辛。

窟内石柱林立,那是先民采石时为防山体瘫塌而留,历经千年风化,层层叠叠,斑驳参差,错落有致,这是岁月的脚印,也是光阴的语言。

石窟迂回曲折地穿山而过,深入窟内,寂静幽深,凉意袭人,幽暗处偶有蝙蝠惊飞,惊心动魄。

在磕磕碰碰中摸索前行,出得洞口,豁然开朗,别是一番风景在眼前。

登高望古镇,它山堰在鄞江古镇后若隐若现,先民们热火朝天、血汗挥洒的修堰场面恍若眼前,那是怎样的惊心动魄!

它山堰无言横卧千余载,现在又经“它山堰文化旅游”这种旅游方式继续泽福当今人,令人感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看古镇新颜,当惊世界殊!

今人何等幸福!

如果一个地方去过了还想去,那一定是有什么东西留在那里了。

如果一个地方去过了二十多次还想去,那一定是深深地爱恋上那个地方了。

风情鄞江,就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读你千遍也不厌。

目前,鄞江镇按照“风情古镇,山水小城”的构想,正在建设它山文化休闲旅游区,根据“一带一环一轴两园”的总体思路,积极实施樟溪生态水带、它山岛景观环、官池路夜游轴、它山庙会水利园和明州古城遗址园建设,以“宁波传承、生态保护和古迹修复”为主旨,致力打造“明州古韵、宁波记忆”特色风情小城镇。

漫鄞江,风情鄞江,未来一定更耐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