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如何碾压麦克阿瑟?
(曹雪芹)
(麦克阿瑟)
最近,有两本书在手中无意交叉翻阅,一本是《朝鲜战争》,一本是《红楼梦》。发现有两个人物值得一比。一个是朝鲜战争的重要角色“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一个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后,公开向全世界宣布,“联合国军”分为东西两线,一路向北,在感恩节前打到鸭绿江。
在朝鲜半岛这个狭长地带,宣布了时间、线路和目标,就等于公开了自己的作战线路图。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位将军像他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作战计划毫无保留地暴露给敌人。但麦克阿瑟敢。
当中国民志愿军在朝鲜北部云山突然出现,阻挡住了“联合国军”北进步伐后,麦克阿瑟仍然不相信中国政府的决心,蔑视中国军队的力量,继续宣布,要在圣诞节前饮马鸭绿江。
抗美援朝战争最后的结果,经过双方反复争夺拉锯,战线最后稳定在战争爆发时的三八线一带。麦克阿瑟的后后任克拉克最终在一个没有打胜的协议书上签字。而麦克阿瑟本人,早在第三次战役后,就被解职归国。
曹雪芹是《红楼梦》这一部历史大剧的总导演。台湾学者蒋勋说,这部名著的写作方法就是“镜子法”,作者对人物和事件不带任何主观评价,把贾府各色人等向读者直接呈现,由读者自己比较和判断。
是的,宝玉如何慈悲为怀,薛蟠怎样作恶多端;贾府如何败落,大观园怎样绽放,曹雪芹在详实书写中没有任何价值判断,但精明的读者从这里能看到了善恶兴衰,看清了历史走向。
为什么说曹雪芹与麦克阿瑟有得一比呢?笔者认为,《红楼梦》也犯了文学创作的兵家大忌——兵马未动,向天下更是向读者公布了小说的“迷底”。
有一种说法,《红楼梦》是从第六回真正开始的,因为林黛玉从这里走进贾府,用她的眼睛揭开了贾府的一层层面纱。那么,前五回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谁都知道,第五回写了正副及又副金钗判词和十四首仙曲,它们预告了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这样的写法古今中外非常罕见,读者打开一部小说想读下去,无一不是想探究人物命运和结局。已经告知结果,你想读者会看下去吗?曹雪芹就这样做了。
在前五回,作者提出自己写这本书,是要为曾经陪伴自己的一群女性唱赞歌,是要为自己年少时的碌碌无为作反省,是对窒息社会和扼杀人性的礼教吐出满肚子的恶气。他认为人不一定大德也不一定大恶,主张要活出真正的自我。
在煌煌巨著中的短暂序幕里,作者推崇许由、陶潜、阮籍、嵇康、陈后主、宋微宗等并非圣贤也非大恶的人物,祭出卓文群、薛涛、崔莺莺、朝云这些并非代表主流价值的女性,这背后就是作者的观点,就是他写作的价值取向。
只不过,这些观点和价值判断,在第五回之后,作者从不再主观评价。疏忽的读者之所以觉得后面的许多情节书写不知意欲何为,怕是没有拿住作者开始就交给你的这个手电筒。(我就是这样的读者)
貌似闲笔的那“一僧一道”的随言碎语,那刚则出场的甄士隐为何亮相不久就匆匆出家归隐,包括随着第五回之后,贾府里最优秀的第四代媳妇秦可卿早早就一命归天,这绝不是作者在浪费资源,而是在预言,这个社会,想做好人,做一个干净的人,特别是想活出自我的人,不是那么容易,你要么像贾雨村那样逐渐被社会染黑,要么去寻找你的”桃花源“,要么死去。
可以说,前五回里,作者已经给出了自己的”作战线路图“。但为什么无数读者一定要读下去呢?那是因为融为一体的作者曹雪芹和男一号贾宝玉,要向世人揭示另一个道理——“年轻时的弯路非走不可”(张爱玲语)。
于是,没有看懂判词和听懂仙曲的宝玉,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人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对于他所钟爱的女孩,他每一次都努力呵护,但一个个都无可奈何地凋零,最后才有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无数读者对这部书或不懂或仰止,到爱不释手,直到把自己融入其中,经历的是同宝玉一样的逻辑。
我估计,曹雪芹只留下八十回,是不是故意为他的“作战线路图”卖个关子,吊个味口。结果,高鄂上当了,他给续了四十回。高鄂的续貂,又把战局引向复杂。近百年来,胡适等大伽学阀也着迷了,展开了浩如烟海、繁琐复杂和考据。现代文学艺术也如痴如醉了,戏剧、电影、电视,各种艺术手段,争相解读和展示自己理解的《红楼梦》。
如果把作者和读者当成作战的双方,曹雪芹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胜者。取胜的原因,第一,百万巨著充满了人性的觉醒,自由的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生的真诚忏悔;第二,前五回的“迷底”,它不是对结果的具体判断,是迷惘中的你在庙里抽出的那一支签,充满哲理和玄机。你只有“看”下去,才会真相大白。
战场上的麦克阿瑟之所以失败,其狂妄、自负、偏见和固执,导致了他自仁川登陆之后的节节失败,这似乎为大彻大悟后的曹雪芹获得文学上的巨大成功,提供了一个相反的注脚。
麦克阿瑟这个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获得最多勋章的美国将军,因为朝鲜一战,在历史的天空,从此暗淡下来。而随着《红楼梦》的流芳百世,在贫困落寞中死去的曹雪芹,身后却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巨星,愈发放射出瑰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