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毁谤《芳华》,双方未必都走出了那段历史
《芳华》上映以来,影评可谓风起云涌,意见纷呈,最吸引眼球的,一是“歌德派”,批评影片歌颂了那一段苦涩的岁月;一是“阴谋论”,批评影片影射了心中的神圣。两种观点我都不大苟同。
作为曾经着“三点红”绿军装十多年的军人,和那个时代重大事件的亲历者,我认为,影片旨在从人性角度,回眸那段特殊的历史,审视青涩年代的不成熟,追求至真至善的人性美。
影片让进入老年的这一代人能够温故而知新,也让后面的年轻人对那些淡去的历史事件有一次记起和熟悉的机会。
作者严歌苓与陈冲
如果定位于人性透视剧,观赏《芳华》,至少可以有以下三种视角:
通过“文工团”回想起更多普通连队生活的温暖。影片通过外表无比艳丽的文工团生活,揭示了善良人性在复杂环境里经历的种种磨难。但有同时代女兵通过观影,想起的是自己曾经担任过副连长的女兵连,新兵尊重老兵,老兵爱护新兵,有活抢着干,有困难都会关心,绝不会发生一个群体欺负一个新兵的事发生。客观地说,更多普通连队正气始终是主流,也不排除有《芳华》反映的类似消极现象。对比起“文工团”里弱者的的不堪,善者的无奈,更多观影老兵会有刘峰进入老年时,与牺牲战友相比的相同感悟,即比起“刘峰、何小萍”,我们是幸运的,记忆是美好的。观影的感动,既有忧伤,也唤醒了许多幸福的回忆。
通过影片《芳华》观照新老军人生存的真实现状。伤残军人刘峰最后落得生活无着,是影片被人诟病之处。据我所知,当年参战有功人员,至少首次都会得到地方妥善安置,随着改革深化,也有个人种种原因,却有少数生存状态不很好。但还是要看到社会的进步。十九大报告提出“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就是一个亮点。维护军人尊严始终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在无数老兵观影流泪时,武汉正上演着另一个感人故事,扑火牺牲的消防战士庞题的母亲,在社会的热切关注下,在武汉总医院的精心指导和呵护下,以四十七岁高龄生下一对双胞胎,实现的英雄父母失去儿子后最大的心愿,体现了社会对作出牺牲的军人及家庭的深情大爱。
当年的谎诞对现代社会极有反思价值。为了入党都去打扫猪圈,结果没人关上猪圈门,让猪跑上了游行的大街。军装一时不见了,首先想到是不是有人拿去洗了。刘峰做好事,让一部分人产生依赖甚至不屑。现在有些干部“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没注意”,为群众办事,总是好看的多,好吃的少。面对如此顽疾,当初的形式主义拿来反讽一下没必要吗?但我相信现在的强军建设与育人教育,在士兵素质大幅度提升的基础上,除了过去的革命传统教育,还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浸染,更有现代文明的薰陶,行为引导与心灵塑造相得益彰,是当年不可比拟的。学雷锋、学王杰,一定会超越过去,到达新的境界。
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要反映一个团队十多年的经历,只能从某个角度去展现故事,有重点地阐述事件背后的实质,不可能面面俱到,观众只能窥斑见豹,可以见仁见智,但没有必要去苛求,去臆想那些弦外之音。铭记历史教训固然重要。如果过分纠结于左的或者右的敏感点,似乎证明我们还没有走出那段历史。我宁愿相信主创人员有打造一部人性史剧,倡导人性善良的诚意,而不是其它。我们可能无法抗拒影片带来的感动,但有时候一定要跳出影片营造的意境和氛围,去独立地回顾反思,客观地观察思考,才能收获其中的真谛,吸取正能量。那样才算是探骊得珠,不至于买椟还珠。(图片选自网络)